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1960年至1983年收治的SACC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未经治疗、就诊时无转移的原发SACC病例72例,用Cox回归分析对与血行转移可能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2例中26例出现血行转移,转移率为36%.与血行转移相关的因素有:部位——颌下腺、TNM分期、治疗方式、肿瘤切缘、术后复发.发生于颌下腺ACC易发生血行转移,腮腺ACC的血行转移率(50%)接近颌下腺(55%).临床上应特别注意此二腺ACC的手术范围.SACC的血行转移无法从临床因素中得到全面预知,应对其发生机制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患者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金属硫因蛋白(metalothionein,MT)、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肿瘤抑制基因p53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它们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影响SACC局部复发的因素太多,以上各指标均不能独立判断SACC的局部复发情况;nm23和Cath-D与SACC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表明nm23和Cath-D在SACC远处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预测SACC远处转移的两项独立指标;临床分期与SACC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分期可作为一项独立作用的指标来评价SA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组织蛋白酶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Cath-D表达,并统计学分析Cath-D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ath-D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  相似文献   

4.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转移潜能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不同转移能力的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对细胞外基质侵袭及趋化运动的能力。方法 MTT法测定SACC-LM,SACC-83,ACC-M,ACC-2与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的粘附,用改良Boyedn chamber方法观察了SACC细胞对人工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以及趋化运动。结果 高转移的SA  相似文献   

5.
57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样囊性癌(ACC)约占涎腺肿瘤的10~15%。本文报告57例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71岁之间,以35~55岁多见。发病部位以腭部多见,其次为颌下腺、舌下腺。随访时间1~20年,影响ACC最终治愈的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复发以颌下腺(82%)、舌下腺(71%)多见,复发时间在术后1~10年,远处转移主要是肺脏(60%),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远处转移多发生在术后5~10年,由于其远期局部复发及远处器官转移,以及带瘤生存期较长,作者认为使用五年生存率,判断治疗成功与否,随访时间似嫌过短,应对ACC至少作10年以上的随访,随访时应特别注意肺转移。对ACC的治疗,除进行根治性手术外,术后应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6.
由于样囊性癌(ACC)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故远期疗左,生存率低。本文在26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的基础 其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随访最长者26年,最短者8年,均为1970-1989年间住院病人。结果:26例中,18例健在8例死亡,生存率69.2%,其影响预后因素主要有:与局部复发转移、治疗方法选择,术后时间长短、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有关。作者认为,由于ACC易复发,远期疗效差,侵袭神经干,肿瘤  相似文献   

7.
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的筛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为了筛选出具有肺高转移性的克隆株,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提供实验基础。作者通过5次连续裸鼠体内传代,结合体外克隆技术、血小板凝集能力分析,从Acc-2细胞系中筛选出肺高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细胞株——M-5clone24,命名为Acc-M。其转移能力与Acc-2相比有明显增强,转移率由18%提高至96%(P<0.001),转移灶肺重量由0.31g提高至0.88g(P<0.01);细胞使血小板凝集能力与转移率(r1=0.89)、转移灶肺重量(r2=0.85)呈高度相关。本研究提示,血小板凝集能力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粘附分子E-cadherin-cateini复合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E-cad-cat复合体与ACC分化,侵袭和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涎腺ACC标本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E-cadherin及其相关蛋白α-catenin,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50例病例中E-cad,α-cat和β-cat共同表达者有29例,但在18例有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纤维粘连蛋白(FN)与人涎腺样囊性癌(Acc)转移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oyden小室体外移动试验和体外粘附试验,对人涎腺样囊性辣细胞系ACC-2和其克隆出的高转移细胞株ACC-M细胞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FN在ACC-M表达明显高于ACC-2。在加入外源性FN后,ACC-2体外移动性、粘附率均明显提高,已接近ACC-M,而ACC-M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FN在Acc侵龚和转  相似文献   

10.
研究癌细胞的运动性和粘附性,是探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机理重要方面。本研究应用改良的Boydeb小室测得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高转移细胞株-ACC-M的体外运动能力,经统计学处理,高转移细胞株的运动能力明显高于ACC-2系细胞株;两种细胞克隆的体外粘附性也有较大的差别,说明在ACC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的运动性和粘附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对I型胶原的侵袭能力,本实验利用鼠尾胶原作培养基,接种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高转移细胞株ACC-M,以研究其侵袭能力。结果发现,肿瘤细胞紧密粘附胶斫,部分形成单层或复层,高转移细胞(ACC-M)形成侵袭灶,并形成类似腺管结构,说明高转移细胞株对I型胶原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2.
nm2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diphosphateki-nase,NDPK)在ACC中的表达。结果:NDPK/nm23在ACC中有较高表达,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有肺转移者阳性率为12.5%(1/8),无肺转移者阳性率为88.2%(15/1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DPK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分期越高,阳性率越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病理分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23基因在人ACC肺转移过程中起到抑制转移的作用,可作为临床颈侧ACC患者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2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ACC)患者的癌组织中Ⅳ型胶原以及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与ACC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Ⅳ型胶原主要分布在基底膜上以及部分筛状假囊、腺管和肿瘤细胞浆内,Ⅳ型胶原酶分布在肿瘤细胞浆内及周围。经统计学检验,发现筛状-管状型ACC,TNM早期和无转移者,Ⅳ型胶原多阳性表达,Ⅳ型胶原酶多阴性表达;而实体型ACC,TNM晚期和转移者,Ⅳ型胶原多阴  相似文献   

14.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基膜样物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泛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基膜样物质的形态学改变,了解该瘤的浸润和血行转移的机制。方法 对8例ACC的基膜样物质与2例腮腺腺泡及这的基膜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电镜观察基膜样物质在肿瘤闭索周围显示:多层、溶解或断裂现象。瘤细胞伸足样突起,且胞浆内含大量微泡,该处基膜消失,胶原原纤维溶解,肿瘤细胞围绕血管部位的血管基膜增厚,纤维组织增  相似文献   

15.
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内分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50例涎腺腺样囊癌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42例(84%)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阳性表达32例(64%)。嗜铬素A阳性表达8例(16%),突触素阳性表达7例(14%),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部分细胞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PKC5种亚型α,βⅠ,βⅡ,ε,δ在该肿瘤亚细胞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SACC及临近正常组织胞浆中均可见PKC-α、PKC-βⅠ,PKC-βⅡ的表达,与临近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胞浆中上述3种PKC亚型表达明显降低(P〈0.01);(2)临近正常组织胞膜中未见PKC  相似文献   

17.
nm23基因在涎腺腺体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性囊性癌(adenoidcysitccarcinoma,ACC)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diphospatekinase,NDPK)在ACC中的表达,结果:NDPK/nm23在ACC中较高表达,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在肺转移者阳性率为12.5%(1/8)无肺转移阳性率为88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2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ACC)患者的癌组织中Ⅳ型胶原以及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与ACC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Ⅳ型胶原主要分布在基底膜上以及部分筛状假囊、腺管和肿瘤细胞浆内,Ⅳ型胶原酶分布在肿瘤细胞浆内及周围。经统计学检验,发现筛状-管状型ACC,TNM早期和无转移者,Ⅳ型胶原多阳性表达,Ⅳ型胶原酶多阴性表达;而实体型ACC,TNM晚期和转移者,Ⅳ型胶原多阴性表达,Ⅳ型胶原酶多阳性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Ⅳ型胶原低表达和Ⅳ型胶原酶的高表达可作为判定ACC临床恶性程度的指征,是ACC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侵袭IV型胶原的能力,本文采用Boyden小室,以人羊膜为靶组织,以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和高转移克隆株ACC-M细胞作为侵袭细胞,观察二种细胞的体外侵袭行为。结果表明二种细胞对羊膜均有不同程度的侵袭作用,但在时间上ACC-M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0.
涎腺腺样囊性癌AgNoRs与核形态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AgNORs与核形态的图像分析王淑珍胡永升安文生杨荔琳尚彤赵荣椿本文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进行了AgNORs与核形态的定量分析研究,旨在探讨两者关系、评估SACC增殖活性意义和两者对SACC病理学分型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