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彭江华 《中国针灸》2002,22(8):30-38
1 一般资料所选择 4 8例均为针灸科门诊病人。男 2 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小 38岁 ,最大 6 4岁 ,平均 5 1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5年。2 治疗方法(1)取穴定位 让患者用力握拳向掌侧屈腕 ,在腕部掌侧可有三条纵行皮下的隆起 ,中间者为掌长肌腱 ,桡侧的为桡侧腕屈肌腱 ,尺侧的为尺侧腕屈肌腱。在下端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选一进针点A1,沿尺侧腕屈肌的内侧缘向远端移动 2厘米左右再定一进针点A2 ;在下端腕横纹上的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定进针点B1,再沿桡侧腕屈肌腱向远端移动 2厘米左右定一进针点B2 (见图 1)。图 1 针法示意…  相似文献   

2.
腕踝针为主治疗耳鸣6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璟 《中国针灸》2002,22(7):32-40
取穴 :腕踝针上1区 (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和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腕横纹上 2横指 ) ,上4 区 (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腕横纹上 2横指 ) ,体穴取风池、率谷、听宫、听会。方法 :患者取坐位 ,如单侧耳鸣取患侧穴 ,双侧耳鸣用双侧穴。首先针上1区 ,术者用拇指端摸到尺骨缘后 ,向掌心侧轻推 ,点的位置在骨缘和肌腱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然后针上4 区 ,让患者的手掌面向内竖放 ,术者用两手食指夹桡骨的两侧 ,点的位置在两侧骨缘之间。此处若有较粗血管时 ,进针点位置要适当上移。选择好进针点后 ,用 75 %酒精棉球消毒进针点周围皮肤 ,取 32号 1 5寸毫针 ,…  相似文献   

3.
腕踝针治疗气胸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腕踝针治疗气胸 5例 ,均获痊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5例均为男性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6 0岁 ;病程最短半小时 ,最长 6小时。其中胸部穴位封闭导致的外伤性气胸 4例 ,自发性气胸 1例。2 治疗方法  取腕部治疗点上1、上2 穴。上1位于尺骨内侧缘与尺侧屈腕肌间 ,上2 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即内关穴上。上1、上2 穴均在腕横纹上 2寸取穴 ,选好治疗点后 ,治疗点皮肤与针体常规消毒 ,用 30~ 32号、1 5寸不锈钢毫针 ,针体要直 ,针尖与皮肤呈 30度夹角进针 ,当针尖通过皮肤后 ,即将针放平 ,紧贴皮肤表面 ,沿…  相似文献   

4.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俞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仰掌,豌豆骨的桡侧缘,即尺侧腕屈肌腱附著於腕豆骨的桡侧,掌後横纹上。  相似文献   

5.
踝针是一种新的针刺方法,主要治疗人体横职以下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该法将躁部定为6个刺激区,治疗时根据病情选取1~2个区的相应点用毫针沿皮下平刺,以不产生酸、麻、重、胀、痛等感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采用踝针埋入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日轻夜重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现简介如下。治疗方法:以人体的腹侧和背侧分为阴阳两个面(6个区),l、2、3区在阴面(腹侧),4、5、6区在阳面(背侧)。治疗本病常选取1区和6区。6区的划分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为依据,6个区的刺激点(进针点)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环绕踝部一圈处…  相似文献   

6.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心包经起于胸中,下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与三焦经互为表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内关穴可以宣通上下,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呃逆、呕吐、失眠等胸腹部疾病,故<拦江赋>谓:"胸中之病内关提."  相似文献   

7.
内关穴治疗呃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心包经起于胸中,下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与三焦经互为表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内关穴可以宣通上下,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呃逆、呕吐、失眠等胸腹部疾病,故《拦江赋》谓:"胸中之病内关提。"  相似文献   

8.
推拿及电针治疗陈旧性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5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道福  冯承泉 《中国针灸》2002,22(12):32-40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是由三角纤维软骨、腕尺侧副韧带、下尺桡韧带、尺侧腕伸肌及其扩张部组成 ,它在尺骨与腕骨间起缓冲作用 ,防止尺骨与腕骨相互接触和月骨软化 ,并对下尺桡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是腕部损伤的常见并发症 ,笔者自 1994~ 1999年先后收治本病 5 7例 ,采用针推治疗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7例 6 1腕 ,男 32例 ,女 2 5例 ;年龄 13~6 5岁 ,平均 37 3岁 ;病程 3个月~ 2年 ,平均 6 5个月 ;左侧 12例 ,右侧 4 1例 ,双侧 4例 ;高处跌伤 3例 ,扭伤 38例 ,直接损伤 7例 ,牵拉伤 4例 ,无明…  相似文献   

9.
赵某,男,24岁。因腕部摔伤一小时急诊。从5米高处坠落,腕背伸桡偏手掌撑地致伤,疼痛、活动受限。查体:左手腕掌屈位,掌根部可见表皮挫伤。“鼻烟壶”及腕掌尺侧肿胀,舟骨、三角骨及腕豆骨平面压痛,被动伸腕引起腕豆骨区剧痛,按压腕豆骨有悬浮感,腕桡偏  相似文献   

10.
1996年2月~1998年12月,笔者运用小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26例,取得良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0~56岁,平均39岁;病程2~33个月,平均11个月。2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患侧上臂外展、掌心朝上平放于治疗桌上,腕关节下方放一脉枕,使腕关节呈背屈位。定点:在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定一进针刀点,沿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向远端移2.5cm再定一点;在远侧腕横纹的桡侧腕屈肌健的内侧缘定一点,沿桡侧腕屈肌腱向远端移动2.5cm再定一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在此四点分别进针刀,刀口线一律与肌腱平行,针体和腕平面成90…  相似文献   

11.
桡腕关节脱位并下尺桡关节分离及2~5掌腕关节脱位一例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医骨伤科医院(311404)陆春儿,郑明达张某,女,32岁,1990年3月24日被机器挤压右手肮致伤,伤后6小时来诊。检查见右腕、手背部肿胀明显,腕部呈马鞍状畸形,掌侧第2掌骨近端...  相似文献   

12.
反阿是穴治疗腕关节扭伤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关节扭伤 ,是常见多发病。笔者以反阿是穴取穴法治疗本病 32例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2例中 ,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16~ 4 2岁 ,平均 33岁 ;发病时间均在 3天以内。均为腕关节、包括下尺桡关节扭伤者 ,但不包括骨折、脱位、下尺桡关节分离或肌腱、韧带断裂者。2 治疗方法按照反阿是穴取穴方法 ,根据腕部疼痛分布的位置来寻找反阿是穴。如疼痛位于腕背部 ,则在手三里穴附近或手三里至养老穴连线之间以指压来寻找可使腕部疼痛立即消失的点 ;如疼痛位于腕掌侧 ,则在肱骨内上髁前下缘附近或肱骨内上髁前下缘至神门穴…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叫腕踝针? 按照病症表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这种治疗方法叫作“腕踝针”。二、腕踝针是怎么来的? 腕踝针疗法是在1966年开始探索的。最初用的是电刺激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在腕部和踝部各有三条阴经和阳经的理论,将电极放在腕踝部某些穴位上(如内关、外关、三阴交、悬钟等)治疗官能性麻木、肢体瘫痪及腰腿痛等病症见效。治疗时当移动  相似文献   

14.
本人用穴注疗法治疗便秘18例,报导如下,以供参考。治疗方法一、取穴本组患者皆选用“咳肛”及“神门”两对穴位。“咳肛”位于肺经上尺泽穴下2~3厘米压之酸胀及疼痛明显处。“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凹陷中,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难以触及酸痛感觉,以进针后刺中酸痛为  相似文献   

15.
王西迅 《中医正骨》2012,24(2):49-50,52
目的:探讨桡侧腕屈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转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分别应用桡侧腕屈肌或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42例,其中应用桡侧腕屈肌者20例(A组),应用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者22例(B组).两组均用掌长肌移位重建伸拇功能.结果:经9个月至8.5年,平均3年随访.A组优16例,良3例,可1例,B组优1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采用Mann Whitney检验,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3).两组均未出现明显腕桡偏畸形,出现腕尺偏畸形情况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腕功能情况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比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尺神经受压常见于肘部 ,腕部卡压情况少见。自 1994~1999年 ,作者先后收治该损伤 8例 ,结合同期进行的正常腕尺管解剖测量结果和有关文献 ,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1 尸体解剖经对 17例正常腕尺管尸体解剖 (其中左腕 9例 ,右腕 8例 ) ,进一步了解腕尺管的结构。管为一三角形骨纤维管道 ,该管顶为掌筋膜和掌短肌 ,底为屈肌支持带 ,内侧壁为豌豆骨和尺侧腕屈肌腱止部。约在管中段 ,尺神经分成浅深两支。在中立位测量 ,17例腕骨管管长约 1.2~ 1.7cm,平均 1.45 cm;尺神经距钩骨钩距桡侧 5 .7mm ,尺侧 7.6 mm,平均 3.5 mm;尺动脉深支距钩骨钩桡…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4岁,主因右腕切割伤伴右手麻木、畸形、功能障碍40天入院。患者曾于伤后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神经、肌腱断裂吻合术”。术后伤口一期愈合。因症状无改善来我院就诊。查体:右腕掌面远侧横纹以近2.0cm处见一横形瘢痕,长约5.0cm。抗阻力屈腕时不能触及各屈腕肌腱。右手部体征为正中神经、尺神经低位损伤的表现。而拟行神经、肌腱探查术,术中见在原伤处有四个瘤样结节,经探查证实为: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远近断端分别与桡侧腕屈肌腱近断端、掌长肌腱远断端;一条指浅屈肌腱近断端和尺侧腕屈肌腱远端相互的错吻点。予…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性 ,12岁 ,从 1层楼高跌下致左腕肿痛畸形 ,不能活动 2小时就诊。体检见左腕呈餐叉样畸形、肿胀、青紫 ,腕关节及手指不敢活动障碍 ,手桡侧三指半皮肤感觉消失。 X线片示 :左桡骨远端骨折 ,断端向背侧尺侧完全移位 ,骨折端重叠 ,侧位片上月骨位于尺骨远端骨骺背侧 ,正位片和尺骨远端骨骺重叠 ,余腕骨间关系及桡腕关节关系正常。诊断为左桡骨远端骨折伴尺腕关节脱位 ,正中神经损伤。给予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术后 3天左手皮肤感觉开始恢复 ,10天后腕部肿胀基本消退 ,手部皮肤感觉恢复正常 ,手指伸屈活动好。 4周骨折临床愈合 ,拆…  相似文献   

19.
<正> 腕踝针治疗心律失常临床上尚未见报道。笔者3年来,应用腕踝针的原理针刺内关、神门穴进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9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显效58.2%,有效28.5%,无效13.3%,总有效率达86.7%。且经临床密切观察及随访半年至一年以上,证明疗效稳定。特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一) 腕踝针是一种新的针刺疗法,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这种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六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六个进针点,以  相似文献   

20.
朱丽  徐照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38-541
目的研究内关透外关透刺针局部的毗邻结构。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男性上肢标本26例,对内关、外关穴进行定位标识,毫针透刺后进行局部断层解剖。结果与透刺针密切相关的神经、血管、肌肉等毗邻结构依次为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骨间后神经等神经干;正中动脉、静脉,骨间前动脉、静脉等血管;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等前臂前群肌及前臂骨间膜,拇长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小指伸肌等前臂后群肌。结论透刺针的长度以40 mm或50 mm为宜。正中神经是内关-脊神经节-心脏的主要联系途径,为了通过刺激正中神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紧贴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进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