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6例体位性T波改变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体位性T波改变在临床心电图中的意义。方法:取3组共156例,观察平卧位与直立体位时12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直立性T波改变在下壁T波改变组占76%,冠心病占24%。正常组占18%。结论:体位性T波改变是一种正常的T波变异。  相似文献   

2.
150例体位性T波改变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位性T波改变在临床心电图中的意义.方法:取3组共150例,观察平卧位与直立位时的12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直立性T波改变在下壁T波改变组占76%,冠心病组占24%,正常组占18%.结论:体位性T波改变是一种正常的T波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心电图T波改变的临床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45例体检者进行站立、平躺、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坐位等不同体位测试,以平卧位的心电图作为标准,其他体位的心电图T波与其进行对比,观察不同体位心电图T波的改变情况。结果:不同体位测试者心电图在ST段与平卧体位测试者相比变化并不明显,而俯卧体位的心电图在STⅢ、V4~V6、aVF段的波形为下斜型,下壁T波的变化较明显,T波由直立线性转为低水平线性,而前外侧壁则由垂直转为低平平坦。结论:不同体位ST的变化属于正常的改变,对临床诊断不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导联中出现T波倒置或低平,运动中T波恢复直立的原因。方法:选择54例静息心电图出现T波倒置或低平,无心绞痛病史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结果:14例运动中均出现T波直立,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运动中倒置T波恢复直立,同时伴有ST段的压低,其原因可能与心肌缺血加重有关,单独的T波倒置可见与正常变异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正常成人和3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描计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VE导联。比较两组人群VE导联的波形特点,分析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95.0%的正常成人,VE导联QRS波呈qR、R、Rs型,5.0%呈rS波,ST段位于等电位线,T波80、0%直立,13.0%平坦,7%倒置;93.3%的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VE导联QRS波呈QS或rS型,仅6、7%呈Rs波,ST段无偏移,T波70、0%直立,20.0%平坦,10.0%倒置。两组比较,以QRS波形态差异最为明显(p〈0.05或P〈0、01)。用VE导联QRS波呈OS型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敏感性为76.7%,特异性100%,阴性预测值93、5%,阳性预测值100%。结论两组心电图结果揭示了VE导联的心电图特征,VE导联呈QS型是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与心电图检查 T 波动态变化相关性。方法: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检查人员完成直立组、倒置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各项检查工作,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检查 T 波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直立组 LVEF 检查结果显著高于倒置组,提示直立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室功能显著优于倒置组(P <0.05);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与心电图检查 T 波由倒置转变为直立间隔时间越少,则患者 LVEF 水平越高(P <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后 T波变化情况与左心功能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积极给予心电图检查并根据 T 波变化情况判断其预后效果,给予积极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尽快恢复 T 波直立,有利于保障其左心功能,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1710例心电图调查基础上,对60例军事飞行员心电图非特异性T波改变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45例植物神经指数为正值,与飞行人员心电图正常对照组植物神经指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同时在非特异性T波改变组,占76.6%的人有紧张情绪体验。为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非特异性T波改变的治疗效果,研究者将生物反馈治疗组与所设单纯疗养对照组的植物神经指数变化对比,发现两者差异非常显著。表明生物反馈训练对于调节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增强情绪的稳定性及对心电图T波改变的渐进性恢复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小儿心电图T波改变的病因、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心电图T波改变儿童患者(≤14岁)的临床资料,总结小儿心电图T波改变的病因;应用四通道动态心电图对各病因导致的小儿心电图改变的特点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进行心肌酶谱和病毒学检查,总结其心肌酶谱特点.结果 小儿心电图T波改变主要由心脏功能紊乱、心肌炎、呼吸道感染引起,分别占43.75%(56/128)、12.50%(16/128)、17.96%(23/128).除心肌炎引起的T波改变以全天改变为主外,心脏功能紊乱等疾病引起的T波改变主要表现为白天改变、夜间正常.128例心电图T波改变儿童患者,全天改变为12.50%(16/128),夜间正常为67.97%(87/128),白天改变为19.53%(25/128).128例心电图T波改变儿童患者中出现早搏现象92例,占71.88%,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均以频发性早搏为主,占比分别为71.70%(38/53),59.38%(19/32),85.71%(6/7).心肌酶谱以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I)增高为主,共94例,占73.44%,其次为谷草转氨酶(AST),占19.53%(25/128).结论 当儿童出现心电图T波改变时,应该加强对T波改变情况、早搏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加强儿童心肌酶谱检测,以便能够及早发现病因,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陈起国 《医学文选》1995,16(5):386-387
除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超急性期心电图常出现伪性T波正常外,近年来又发现冠心痛心绞痛发作时,缺血型T波也可呈伪性正常。临床表明,此种T波常提示更为严重的心肌缺血,甚至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因此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已逐渐受到重视。现就其几个有关问题分析如下。1 心电图特征 平时心电图有持续性T波倒置的病人,心绞痛发作时可发生T波直立,造成貌似正常的假象,称为“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与探讨五种不同体位对心电图ST-T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500名成人,通过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对每位受试者分别描记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及立位五种体位的心电图。结果五种不同体位的ST段偏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波的方向不发生改变。在Ⅰ导联,坐位的T波振幅大于其他体位;Ⅱ、Ⅲ、aVF导联立位的T波振幅降低,aVL导联中坐位的T波高于三种卧位;V 2导联右侧卧位、立位、坐位的T波高于仰卧位及左侧卧位;V4立位的T波降低;V5与V6导联左侧卧位的T波增高;aVR、V1与V3导联各体位的T波无明显变化。结论体位的改变可对心电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不同体位,心电图各参数的的变化不同。常规心电图都应在仰卧位采集,当患者必须处于特殊体位,或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检测,在分析心电图时应考虑体位的影响,以做出正确的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认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标准为:最初相应导联的T波高耸直立或S-T段斜形上升,之后,S-T段逐渐升高,并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与此同时出现病理性Q波,并称之为"典型"AMI的心电图表现[1]。遗憾的是此种典型改变仅占AMI总数病例的6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典型胸痛患者心电图有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不典型胸痛且心电图有ST—T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冠咏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3例不典型胸痛且心电图有ST—T改变患者,冠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者占77.36%(41/53).冠状动脉正常组占22.64%(12/53),其中3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例为心肌桥,4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结论:不典型胸痛且心电图有ST—T改变患者误诊率仍较高,临床上仍应作冠脉造影,以明确冠心痛诊断.静息与胸痛时心电图有无动态改变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64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分为三组:起搏组、射频导管消融术组、室性心动过速组,进行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记录、随访、观察直至T波恢复正常为止。结果:三组患者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起搏组明显较其他两组高;T波倒置最大幅度和最深时间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分析可以作出电张调整性T波的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特殊检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高血压心电图V1、V5、V6导联T波改变。方法:对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以及高血压患者之间心电图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④指标TV1/TV5〉1伴V6T/R〈1/10在高血压组中占23.96%,正常对照组中占6.38%,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在高血压组中,Ⅰ、Ⅱ、Ⅲ期中分别占48.5%,16.13%和3.33%,Ⅰ期与Ⅱ、Ⅲ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TV1/TV5〉1伴V6T/R〈1/10与早期高血压有良好相关性,可作为早期高血压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对住院2220例患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的研究,心电图异常者836例占37.66%;男1302例,异常者477例占36.63%;女918例,异常者359例占39.11%。心电图变化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常见的有心脏节律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占55.98%,心律不齐占7.66%,心动过缓占5.02%。心肌劳损次之,T波改变和T波+ST段改变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心电图改变在临床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确诊的27例肺栓塞心电图特征.结果 出现心电图改变为95.45%,最多见的为窦性心动过速,占50.72%,T波改变占42.85%,ST段改变占35.72%,房性心律失常占32.14%,肺型P波占17.85%,顺钟向转位占10.71%,右束支传导阻滞占17.85%,SⅠQⅢTⅢ占14.25%,肢体导联低电压及正常心电图各占7.1%.结论 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虽然缺乏特异性,且为非诊断性,但有些特征在诊断中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急性期患者心电图改变与血清镁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急诊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心电图和血清镁离子浓度检查,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血清镁组和正常血清镁组,对心电图进行分析(包括心率、PR间期、QT间期、QRS波宽度、异常ST段、T波异常和U波的出现),比较2组心电图异常情况.结果70例患者进行血清镁离子测定,低血清镁患者43例,占61.4%,正常血清镁患者27例,比例为38.6%,43例低血清镁组中心电图异常患者31例,占72.1%,正常血清镁组中27例患者有11例心电图异常,占40.7%,2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镁浓度下降组中72.1%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异常主要表现在Q-T间期延长22例,占71.0%,窦性心动过缓17例,占54.8%,ST-T段下移15例,占48.4%,T波段低平、倒置、双向14例,占45.2%,U波增高5例,占16.1%.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心电图和血清镁浓度水平关系密切,血清镁浓度下降与心电图Q-T期延长呈正相关,患者若Q-T间期延长,要考虑患者是否出现低镁血症,从而进行有效合理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詹雯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88-159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与其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依据心电图T波动态分为A组(直立,38例)和B组(倒置,42例)。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A组不同T波恢复直立时间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A组T波恢复直立时间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组LVEDV、LVESV水平低于B组,LVEF水平高于B组(P<0.05);A组心电图T波恢复直立时间越短,LVEF水平越高,LVEDV、LVESV水平越低(P<0.05);A组患者心电图T波恢复直立时间与LVE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LVEDV、LVESV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心功能与心电图T波变化密切相关,监测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可评估心功能,预测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程俊录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67-276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6例AMI患者为研究组,并根据发病1 a后心电图T波检查分为直立患者(49例)、倒置患者(47例),并选取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心电图肢体导联与胸导联T波时间、振幅及直立患者、倒置患者心功能[LVEF、左心室峰值充盈时间]水平,并对比直立患者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LVEF水平,分析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心电图肢体导联、胸导联T波时间较健康对照组长(P<0.05);研究组心电图肢体导联T波振幅较健康对照组小,胸导联T波振幅较健康对照组大(P<0.05)。直立患者LVEF较倒置患者高(P<0.05);T波直立恢复时间≤12个月LVEF水平低于T波直立恢复时间≤9个月、≤6个月、≤3个月(P<0.05)。结论 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临床心电图T波检查可为评估心功能、掌握病情程度、判断预后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AMI患者,根据心电图T波检查分为直立组和倒置组,各64例。对比两组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并观察不同T波直立时间患者LVEF水平,探讨直立组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水平的关联性。结果直立组LVESV和LVEDV水平均低于倒置组,LVEF水平高于倒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1)。直立组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的LVE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波直立恢复时间0~12周LVEF水平高于T波直立恢复时间>12~24、>24~36、>36~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分析,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动态监测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有助于评估AMI发生后心功能水平与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可为临床判断病情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效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