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臂丛神经阻滞在婴幼儿上肢整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廷凤 《淮海医药》2010,28(5):411-412
目的观察婴幼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婴幼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左布比卡因,用量按0.5-0.6 ml/kg给药。30例患儿均采用飞利浦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ECG、HR、SpO2。结果30例患儿均取得良好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婴幼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可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使患儿及时苏醒,降低围术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单用氯胺酮芬太尼组与氯胺酮辅以芬太尼加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3~10岁的小儿随机分为氯胺酮芬太尼(A)组与氯胺酮芬太尼加臂丛神经阻滞(B)组.入室后两组均静推氯胺酮(2 mg/kg),B组待小儿入睡后,行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记录呼吸循环情况,观察麻醉效果.术毕观察小儿苏醒、氯胺酮用量及有无精神症状等.结果 B组术中呼吸,循环稳定(P<0.5),术毕清醒快,氯胺酮用量少(P<0.5),无明显躁动,恶心,呕吐等.结论 氯胺酮辅以芬太尼加臂丛神经阻滞组术中呼吸循环更稳定,术毕苏醒快,氯胺酮用量少,副作用少,更优于小儿上肢骨科手术,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6—2008年应用肌间沟+腋路联合法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424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臂丛神经阻滞占麻醉总数的66.58%,从2006—2008年两点联合法(肌间沟+腋路联合法)臂丛神经阻滞4243例,年龄10~78岁,体质量31~102kg,男性3429例,女性651例,患儿16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均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本组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麻醉效果优52例(86.7%),良6例(10.0%),差2例(3.3%),麻醉效果优良率96.7%。结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法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可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斜引进针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斜引进针法,B组采用传统的垂直进针法。记录臂丛神经主要分支(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有无并发症。结果 A组患者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的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未见并发症,B组发生Horner综合征3例、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斜引进针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7.
<正>小儿上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大约2h;患儿年龄小,解剖、生理、药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这样在实施麻醉与成人有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肩关节及肩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锁骨上臂丛麻醉组(A组)和肌间沟臂丛麻醉组(B组),观察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法的麻醉效果、阻滞范围、对止血带的耐受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入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麻醉操作时间以及感觉运动的阻滞成功率。结果A组止血带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运动阻滞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B组,B组有尺神经阻滞不全的例数,而A组则没有1例阻滞不全的情况,两组均无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结论改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9.
小儿在进行上肢手术行臂丛阻滞时,由于年龄小不能配合,神经异感不易准确找出。我院在小儿进行上肢手术应用臂丛阻滞之前,首先给予基础麻醉,之后使用神经刺激器于肌间沟穿刺寻找臂丛神经干,准确率高,麻醉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 1993— 2 0 0 0年对 480例断指、断肢再植术均采用套管针留置肌间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加腋路阻滞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 480例中 ,男 36 0例 ,女 12 0例 ,年龄 18~ 6 2岁 ,平均年龄 31岁。1.2 分组情况将手术分为急诊和择期手术两类 ,随机选择 ASA ~ 级的手术患者分为两组。 组为急诊手术患者 (分 A和B) , 组为择期手术患者 (分 C和 D) ,平均每组 2 40例 ,全部病例中 ,断臂、断腕及断掌占 180例 ,断指及不全断指30 0例 ,手术时间最长 2 0 h2 5 min,手术时间最短 2 h 30min,平均手术时间 …  相似文献   

11.
崔靖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143-144
<正>上肢手术目前我国仍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手、  相似文献   

12.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复杂上肢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祯庆 《江苏医药》2005,31(9):708-708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但在病情复杂的上肢手术中,因臂丛神经的解剖及所支配的区域不同,单一臂丛阻滞导致阻滞不全。本旨在探讨肌间沟和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改善单一臂丛阻滞路径的固有缺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易于掌握,小剂量低容量的局麻药即可阻滞肩部和上肢桡侧皮肤的痛觉,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肢手术的麻醉,但存在尺神经起效延迟,有时尺侧阻滞不完善的现象;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也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应用套管针作连续阻滞从麻醉效果与维持时间两方面满足长时间断指再植术和术后镇痛的需要。方法:收集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单次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进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将两组临床麻醉效果和维持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均<0.05。结论:在断指再植术患者的治疗麻醉过程中使用静脉套管针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高麻醉的效果和麻醉持续的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蒙丽宇  招国宝 《中国当代医药》2013,(17):107-108,112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结论肌问沟一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最早的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技术,其进针部位取决于视觉形态学标志(如锁骨中点1cm),尽管后来使用更为现代的触觉标志(如肌间沟),但最终确定的局麻药注射部位是模糊易变的,直到异感定位技术在大多数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从Kulenkampfs描述异感定位技术开始,导出异感成为臂丛神经阻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并且受到摩尔定律的强化和促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用BD套管留置针进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6例。方法择期行上肢外科手术的患者用20G或24G静脉BD留置针行臂丛神经阻滞,留置针在臂丛神经鞘内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其麻醉阻滞效果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所阻滞效果满意,术中生命指征平稳,21例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结论用BD留置针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外科手术及其术后镇痛中操作方便,效果满意。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肩部特殊的神经支配,很难用臂丛或颈丛完全阻滞,而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我们自1997年以来,对96例肩部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高位神经阻滞麻醉。男71例,女25例。年龄16~62岁。ASAⅠ~Ⅱ级。手术类型为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肩关节外伤关节修复成形术,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患者进入手术室去枕平卧,头偏向键侧,摸清肌间沟,在其最顶端向内、向下、向后进针,寻找异感,只要异感出现在肩部及上臂,注入2%利多卡因10ml+0.75%布比卡因10mg,压迫注射点尾侧,以使药液向头端扩散。手术时…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临床上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以寻找异感为指征,异感不敏感者或意识不清病人及小儿常致阻滞失败,神经刺激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提高了神经定位的准确率,但臂丛神经阻滞大多为中小手术,且费用昂贵,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连续腋路臂丛阻滞麻醉,施行复杂性上肢手术15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50岁。ASA分级Ⅰ~Ⅱ级,手术种类:上肢离断伤断肢再植5例;不完全离断伤清创修复手术4例;尺桡骨多发骨折并血管损伤,行切开复位固定术3例;绞窄挤压伤后肌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清理手术2例;神经损伤探查修复手术1例。手术时间 4~6 h 8例,6 h以上 7例,其中1例达11h。1.2麻醉方法术前药;阿托品 0.5 mg,苯巴比妥钠 0.1g肌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