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吗啡及其同类物用于控制术后疼痛。吗啡口服时的首过效应大,故口服给药时其血浆浓度降低。因而本品常以静脉给药。有关吗啡口腔给药的吸收和效能已在40名男性矫形外科病人中进行研究。吗啡口腔和肌注给药上镇痛效果已作了前瞻性双盲,双空白比较研究。实验设计是每个受试者同时接受吗啡口含片剂和肌肉注射剂,另一组是应用安慰剂和含吗啡的硫酸盐(13.3mg)。20名患者接受每种有效制剂。术后镇痛是以减少疼痛记分和缓解疼痛记分进行评定。采集血样并分析吗啡浓度。结果发现,所提供的两种制剂镇痛程度相同;吗啡的峰血浆浓度口腔给药时较肌注时稍低。然而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除中等到严重的急性疼痛和降低慢性恶性疼痛的程度,麻醉性镇痛药最常用肌注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注射途径具有开始作用更迅速和避免生物利用度变异的优点。作者测定并比较了吗啡和美散痛三角肌注射和臀肌注射的血浆浓度和镇痛效应。给32例术后癌症患者于三角肌和臀肌注射吗啡。44例患者注射美散痛。术前  相似文献   

3.
一种简便实用的外周镇痛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镇痛药的药理研究很需要外周镇痛模型。外周神经放电虽然可用作评价外用镇痛的指标,但需一定的技术设备,且不一定代表疼痛的情况。我们建立了一种简易、实用的外周镇痛模型,在兔耳动脉局部给药,两侧耳缘静脉阻断并引流至体外,以给药前后促进K~+皮下渗透诱发的痛反应阈电压值的变化,来评价药物的末梢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自控镇痛泵(PCA)是目前应用于临床镇痛治疗的新方法 ,是通过静脉输液管或硬膜外导管连接置有镇痛药物的自控注射泵。它是一种定容型的收缩压力泵,其优点是自我控制,流速稳定,且用液量少。它主要用于手术后镇痛、晚期癌症患者镇痛、无痛分娩等,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它使镇痛药物在血浆中能保持一个及时的稳定的浓度,并且可让患者自行按压给药以迅速加强效果,治疗更加个体化。与传统肌内注射镇  相似文献   

5.
有研究报道经肺部途径给予阿片镇痛药可起到全身作用,其中芬太尼喷雾剂可使术后疼痛减轻,但是血浆浓度较低,例如一种芬太尼制剂吸入给药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仅为静脉给药的12%。以前肺吸入阿片镇痛药成功的报道较少,可能主要由于应用的给药系统无效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  相似文献   

6.
王婷 《海峡药学》2010,22(4):94-95
目的比较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及硬膜外给药两种镇痛方法在妇产科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所需费用,探讨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在妇产科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例妇产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Ⅰ、Ⅱ组。Ⅰ组120例采用双氧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镇痛,Ⅱ组80侧采用硬膜外给药镇痛,观察两组不同给药方法的镇痛效果及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6.25%,无统计学差异,但Ⅱ组患者术后需保持硬膜外通道且费用较高。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具有镇痛效果良好。给药方法简单,且费用低廉等优点。可作为妇产科束后简单、方便、经济而有行之有效的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对于无痛分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使各种先进的分娩镇痛方式和镇痛药物不断涌现。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被认为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分娩疼痛,但是在镇痛的同时可能会造成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以及引起分娩并发症,包括发热、产后出血、尿潴留等,且镇痛时机、浓度、给药模式等方面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针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用药浓度、时机、不良反应对母婴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给药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剧烈的顽固性疼痛中,麻醉性镇痛药的连续静脉输注比间歇注射更有效。一些研究者发现这种给药方法可以减少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和对镇痛作用的耐量。Menard最近特别提到,癌症疼痛适于采用这种给药方法。作者的研究目的是确定各种抗生素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硬膜外术后镇痛已被广泛应用,不同配伍的术后镇痛液不一而足,术后镇痛效果经常差强人意,因而常常加大剂量,来提高镇痛的效果。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发现术中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致敏作用可导致术后疼痛的扩散和延长,在术前超前制止CNS的兴奋性,可明显降低甚至消除CNS的致敏作用,所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应当是预先给药,超前阻止CNS致敏以及伤害性感受的传入,达到减轻术后疼痛、延长镇痛时间和减少镇痛药需要量的目的。本文将比较超前和术后注入氯胺酮一吗啡混合液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慧  徐立斌 《黑龙江医药》2006,19(5):408-408
目前临床上用于癌痛治疗的镇痛药主要有两类,即阿片类镇痛药与非甾体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当鞘内给药或局部脊髓背角滴注时,镇痛效果显著,因而主要用于中、重度的疼痛.非甾体镇痛药是一种镇痛、解热、抗炎药物,能抑制周围组织中的环氧化酶,或抑制转录因子,通过降低痛觉感受器的兴奋达到直接抑制神经兴奋形成,另还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止痛作用.非甾体镇痛药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轻度疼痛的首选药.由于该类药物与阿片类药的作用机制及毒性反应不同,因此在临床上二者常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  相似文献   

11.
<正> 镇痛新药——Filenadol镇痛作用介于解热镇痛药和麻醉性镇痛药之间,经小鼠热板、热辐射及角叉菜引起的足肿试验都表明其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对大白鼠的抓压试验亦表明,对常力抓和剧力抓均有效,  相似文献   

12.
341例术后硬膜外镇痛泵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硬膜外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的特点是由医生编制镇痛药的给药程序,交由病人根据自己疼痛的状况按需要调整给药的时机与剂量,进行“自我管理”[1]。与传统肌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相比,PCA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维持衡定、可根据个体对止痛药的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非甾体抗炎药和传统阿片类药物在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126例骨科择期手术后分别给予非甾体抗炎药、传统阿片类镇痛药和生理盐水等用于术后镇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术后1,2,4,8,12 h视觉模拟评分,2个给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评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能尽早下地活动,精神状态好于生理盐水组,传统阿片镇痛组恶心高于其他2组,2个给药组嗜睡反应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抗炎药和传统镇痛药物均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少于传统镇痛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给药方案在硬膜外镇痛分娩中的临床效果及对产程、分娩方式、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在本院选择经阴道分娩且有镇痛需求的初产妇,随机分为A、B组。A组104例为按需给药组,硬膜外电子镇痛泵设置无恒速流量,产妇自控加药6 ml/次,锁定给药间隔时间为15 min,用药总量≤24 ml/h;B组96例为持续给药组,硬膜外电子镇痛泵设置恒速流量为8 ml/h,产妇需要时可自控加药8 ml/次,锁定给药间隔时间为30 min,用药总量≤24 ml/h。两组均使用相同浓度的药物,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开始至胎儿娩出的时间、总用药量、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开始至胎儿娩出的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用药量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与恒速给药比较,使用产妇自控按需给药方式的硬膜外镇痛分娩能用更少的药物同样可得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达到按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的目的。TCI与传统的输注技术相比,无论从给药的方便性还是麻醉的可控性来说都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6.
《青岛医药卫生》2007,39(4):320-320
61.关于多模式镇痛的描述,下面哪项与之无关()A.采用多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B.可以在获得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C.只有对阿片类药物耐受的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D.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在多模式镇痛中也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62.有关急诊室的急性疼痛处理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局部应用效果较好的局麻药可进行伤口浸润和神经阻滞B.通过吸入氧化亚氮和氧气50∶50混合气体镇痛,起效迅速、安全C.纯阿片激动剂是最佳选择,如吗啡和芬太尼,静脉给药更有效,也是急诊条件下最常使用的给药途径D.目前在急诊…  相似文献   

17.
患者自控镇痛应用现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 近年来国际上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术后疼痛、创伤及癌痛等. PCA系指在体验疼痛时患者自注预定的小剂量药物进行镇痛的方法. 一台标准的PCA泵一般由注药器、输注设备、按钮装置、预定程序和锁定时间及管道连接系统等组成.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静脉或硬膜外注射, 在有或无负荷剂量条件下, 根据疼痛程度连续或间断少量给药, 避免了血药浓度与止痛程度的周期性变化, 以较少的麻醉药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给药方式、使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镇痛药物的最小有效镇痛浓度(minimum effectiv e analgesic concentration,MEAC), 从而既保证了镇痛效果, 又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刘静 《中国药师》2018,(5):911-933
摘 要镇痛治疗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尚无神经外科术后镇痛的标准方案。强阿片受体激动药可导致瞳孔缩小、呼吸抑制及颅压升高等,在神经外科患者中应用受限。弱阿片受体激动药可待因为优选方案,但也可能因代谢差异导致镇痛不足。曲马多、地佐辛、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及其他辅助镇痛药物各有利弊。本文整理、分析并总结相关研究报道,详细阐述全身镇痛药物与局部麻醉镇痛在神经外科术后应用的特点,促进镇痛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然  张艳华 《中国药师》2014,(4):654-657
目的:评价全国9家肿瘤专科医院2012年镇痛药单次剂量及给药频次,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全国9家肿瘤专科医院2012年镇痛药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9家医院常用15种镇痛药单次用药剂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多数镇痛药的单次用量符合说明书推荐用量,仅布桂嗪口服制剂和哌替啶口服制剂超过说明书推荐剂量比例在50%以上。对21种镇痛药给药频次的统计结果表明,多数镇痛药的给药频次符合说明书推荐,仅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双氢可待因/对乙酰氨基酚、地佐辛给药频次不符比例在30%以上。结论:镇痛药物单次用量和给药频次多数符合说明书规定,也存在个别不合理现象,需引起临床注意。临床医师应用镇痛药时应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做好用药监测,使更多患者得到更规范、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高景  耿恩江 《河北医药》2007,29(8):837-837
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为新一代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其具有起效快、清除快、持续输注半衰期短等特点,其药理学特性适合临床输注给药[1].靶控输注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通过计算和程序控制药物的输注,与传统给药方式比较,可控性高,更为简单精确.本研究旨在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苏醒情况,并与静吸复合麻醉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