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采集58例日本病人的80个肝脏标本。使用Wahl等改良的Southern Blot技术进行研究。结果25例肝细胞癌病人中发现12例有HBV DNA整合,12例肝硬化病人中5例有HBV DNA整合。在这17例病人中发现11例血清HBsAg阳性,余下6例血清HBV相关抗体一个以上阳性。所有3例慢性肝炎和18例对照组未测到HBV DNA整合。15例血清HBsAg阳性的病例中12例发现游离HBV DNA。1例血清HBsAg阴性的病人,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V DNA阳性肝癌(HCC)患者血清HBeAg检测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HBV DNA阳性HCC肝切除术患者60例,HBV DNA阴性HCC肝切除术患者60例.60例HBV DNA阳性HCC患者中依据肿瘤病灶局限、肉眼以及镜下均无肝内播散和门静脉浸润的低侵袭组,共28例;肿瘤组织伴有多发性肝内播散和(或)门静脉主肝癌栓者为高侵袭组,共32例.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HBV DNA水平,观察肝功能变化并检测血清HBeAg水平.结果: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60例HBV DNA阳性HCC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为48例,阳性率为80%,60例HBV DNA阴性HCC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为12例,阳性率为20%,(P<0.05).不同侵袭组HBeAg表达比较: 32例高侵袭组中29例HBe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90.62% ,28例低侵袭组中19例HBeAg检测阳性, 阳性率为67.86%,(P<0.05).结论:早期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和HBeAg可作为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从癌基因与HBV感染两方面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中肝细胞癌变机理的实验结果。根据DNA转染、mRNA表达及P21合成的资料,提示N-ras是致人肝癌的恶性变转化基因;仅在7/16例PHC标本中发现整合的HBV DNA,但电泳带类型不一致,说明无共同的整合位点;未发现整合的HBV DNA邻近有癌基因存在;在6/16例PHC标本中发现有复制形式的HBV DNA,  相似文献   

4.
黄兴华  孙燕 《中国肿瘤》1999,8(7):310-311
随着肝癌防治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及国内外科研协作渠道的不断拓宽,肝癌的基础研究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PCR技术在肝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有关应用作简要介绍。1血清乙肝标志物的分析HBV在启东地区的感染情况相当复杂,本文分析了140例HBVM阳性血清中HBV感染的8种模式及HBV-DNA的阳性率h」,见表1和表人HBV-DNAPCR分析表明,HBSAg阳性和阴性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76.56%和对.33%,说明HBSAg的抗原性与感染力并不等同。e抗原阳性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96.15%,说明e抗原与HBV复制基本成正比,是H…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精确放疗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精确放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69例HBsAg阳性PLC患者行精确放疗并发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所有患者放疗前均做基线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标志物、HBV DNA定量测定。放疗中及后血常规检查每2周检测1次,肝功能、甲胎蛋白、HBV标志物、HBV DNA定量测定每4周检测1次,持续至放疗完成后至少12周。Logistic法评估临床各项指标对HBV再激活的影响。
结果 69例中发生放射性肝病12例(17%),HBV再激活发生17例(25%),HBV再激活相关肝炎发生15例(22%)。Logistic法评估结果显示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为HBV再激活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PLC患者精确放疗后可引起HBV再激活,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发生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患者即使及时采用抗病毒治疗预后仍不良。  相似文献   

6.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BV 感染有发生HCC 的高度危险。分子杂交分析更证实 HBVDNA 整合入 HBV 携带者的大多数 HCC 组织的细胞基因中。在 HBsAg 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包括酒精性肝硬化和HCC病人中,HBV DNA 也可被检出。这些发现表明,在HBsAg阴  相似文献   

7.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HBV感染是HCC的病因。在大多数HCC病人中发现HBV DNA整合入肝细胞基因,进一步证实这一因果关系。为了解HCC病例的肝脏和肿瘤中HBV抗原情况,1979~1987年间作者检查了台湾地区  相似文献   

8.
人肝癌细胞内HBV DNA和HBsAg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亮  张晓东 《癌症》1993,12(1):4-6,T000
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双标记方法,在31例人肝细胞癌(HCC)的石蜡切片中检测HBV DNA和HBsAg。在31例HCC中,20例(64.5%)HBV DNA阳性,14例(45.2%)HBsAg阳性,8例(25.8%)HBV DNA和HBsAg两者同时阳性。HBV DNA主要分布于癌细胞的胞浆内(20例),也见于胞核内(16例)及核浆内(16例)。此结果表明,HCC的发生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30例鼻咽癌病人白细胞 DNA与 EB病毒内重复顺序“W”片段(BamHI)进行斑点(Spot)杂交试验,发现有87%白细胞 DNA存在 EB病毒基因组。在血清中也检出有 EB病毒基因组。对上述阳性白细胞 DNA及浓缩血清DNA,用 PstI酶切后,进行 Southrm吸引试验,呈现有3.1、2.0和 0.8kb带2—3条。对 EB病毒在白细胞及血清中存在特  相似文献   

10.
HBV DNA重组质粒转染小鼠卵母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为了探索乙肝病毒通过卵母细胞垂直传递的可能性,对HBV DNA重组质粒能否转染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将小鼠卵母细胞与pBR322-HBV DNA重组质粒进行共培养后,分别提取卵母细胞DNA及制备小鼠卵母细胞中期染色体.用PCR、Southern、斑点杂交及FISH技术证实HBV DNA能否转染小鼠卵母细胞.结果:PCR试验在受检样本中观察到HBV DNA阳性条带.Southern试验在受检PCR产物中观察到明显的阳性杂交信号.用每次实验的最后3次洗液进行斑点杂交未发现HBV DNA阳性信号,排除了PCR和Southern阳性结果来自洗液污染的可能性.荧光原位杂交在1 000个卵母细胞中的36个中期相内发现HBV DNA杂交信号.结论:HBV DNA序列能够通过卵母细胞的透明带和细胞膜,进入卵母细胞内并整合到卵母细胞染色体上.此类卵母细胞与正常精子受精时,有可能作为载体将HBVDNA带进胚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HBV—DNA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HBV—DNA阳性恶性肿瘤患者60例,分成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化疗前2周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qd,直至化疗结束后8周)。预防性治疗,观察化疗前后HBV—DNA水平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试验组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12例(40%),HBV—DNA均〈10^4copies/ml,仅有1例HBV再激活。对照组肝功能损害23例(76.7%),HBV—DNA〉10^4copies/ml22例(73.3%),〉10^9copies/ml8例(26.7%),其中有7例(23.3%)HBV再激活。试验组HBV再激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VS23.3%,P〈0.05),且肝功能损害率亦较低(40%VS76.7%,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HBV再激活,对防治HBV—DNA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肝损害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血清对体外培养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胎盘滋养层细胞(JEG-3),应用HBV阳性血清处理,分别于处理后24 h、48 h和72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细胞中HBsAg蛋白的表达,PCR法检测细胞中HBV DNA,annexinⅤ/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寻找病毒颗粒。结果 HBV阳性血清处理后24~72 h,JEG-3细胞中HBsAg和HBV DNA呈阳性;处理后48 h,细胞坏死率显著增加(P<0.01),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超微结构显示,JEG-3胞浆内出现较多空泡状结构,溶酶体明显增多,并可见病毒样颗粒。结论 HBV阳性血清可导致体外培养胎盘滋养层细胞的HBV感染,引起胎盘滋养层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与HBV DNA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C)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的关系. 方法:对286例PHCC患者进行HBV DNA检测. 结果:在286例肝癌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62.59%,其中85.47%的感染者血清HBV DNA水平≤106.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仍是肝癌的主要发病因素,而且这类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大多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HBV-DNA阳性肝癌患者术后ALT水平变化对并发症发生的评估及与防治的关系,以期寻找简便指标预测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1998--2005年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HBV-DNA阳性HCC肝切除术患者46例,HBV-DNA阴性HCC肝切除术患者36例,所有病例术前进行肝功能评估。分别于术前、术后1d、7d、14d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PCR法检测HBV-DNA。生化指标均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HBV—DNA阳性肝切除术后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接近术前水平,术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发症组各阶段值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HBV—DNA阴性肝切除术后血清ALT水平也明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接近术前水平,术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发症组HBV—DNA阳肝切除术患者与HBV—DNA阴性肝切除患者血清ALT水平显著增高(P〈0.05),而无并发症组HBV-DNA阳性肝切除术患者与HBV-DNA阴性肝切除患者血清ALT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HBV-DNA阳性与否与术后血清ALT增高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HBV-DNA阳性肝癌患者术后动态观察ALT水平变化对预测病情发展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C)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的关系。方法:对286例PHCC患者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在286例肝癌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62.59%,其中85.47%的感染者血清HBV DNA水平≤10^6。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仍是肝癌的主要发病因素,而且这类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大多较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生物素标记探针从细胞定位水平对50例原发性肝癌(HCC)手术活检标本进行了HBV DNA检测。 32例(64%)HCC切片中检出HBV DNA,其中25例(50%)系肝癌细胞与癌旁肝细胞内均检出HBV DNA,其余7例则仅在癌旁肝细胞内检出HBV DNA。光镜下观察,HBV DNA的分布具有胞浆内为主;癌旁肝细胞优势性、HCC阳性者同时伴有癌旁肝细胞阳性及不均一性等特点。上述结果提示至少占半数的HCC病例其癌细胞可能来自HBV DNA阳性肝细胞的恶变,但HBV DNA在恶变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用生物素标记的HBV DNA探针对经83~158周实验的55只树鼩肝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研究。在45只接种过人HBV的树鼩中,有30只在肝细胞检出HBV DNA。这55只树鼩,有41只摄入了AFB_1,其中肝细胞HBV DNA阳性的A组22只,有10只发生了HCC;19只HBVDNA阴性的B组,只发生2例HCC,两组差别显著(P<0.05)。未接触过AFB_1的14只树鼩中,肝细胞HBVDNA阳性的8只(C组),发生1例HCC;而HBV DNA阴性的6只(D组)无HCC发生。提示HBV和AFB_1在诱发树鼩HCC中起协同作用;并支持HBV感染与HCC存在病因学关系的观点。该实验HBV D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癌外肝细胞胞浆内,少数位于肝细胞核。癌组织内HBV DNA阳性率低于癌外肝组织。与在人肝癌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树鼩是研究HBV致癌分子机理的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与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合作,创建了一种既测定HBV DNA聚合酶活力,同时又证明HBV DNA存在的新方法——逆向HBV DNA斑试,这样简化了分别测定HBV DNA及HBV DNA聚合酶的复杂步骤,成为诊断HBV感染病毒——Dane颗粒存在的直接标志。由于方法简便、灵敏,适合于以药盒的形式推广应用,以及受检血清中只要存在1pg(相当于3×10~5 Dane颗粒)即能获得阳性结果,适合于临床应用,确定HBV感染性的直接而可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区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染色体中的整合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30例与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HCC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DNA作为模板,以HBV X基因上游序列和人类基因组Alu重复序列为引物,应用重复序列-多聚酶链反应(Alu-PCR)扩增整合的HBV X片段及两侧的人类基因组DNA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计算目的片段整合率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8例HCC组织检测到HBV X基因的整合片段,整合率为60.00%(18/30);26例癌旁组织检测到HBV X基因的整合片段,整合率为86.67%(26/30)。癌旁组织HBV病毒整合率高于HCC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P=0.020)。不同性别、年龄、HBeAg、HBV DNA、ALT、AST的HCC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HBV X基因整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肝癌高发区癌旁组织比HCC组织HBV整合率高,说明HBV整合发生在感染早期。HBV X基因整合与HCC患者性别、年龄、HBeAg、HBV DNA、ALT、AST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305例NHL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并与同期住院的312例大肠癌患者及81775名全国普通人群HBV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305例NHL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与全国普通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58/305)比7.2%(5888/81775),44.3%(135/305)比50.1%(40969/81775),45.9%(140/305)比34.1%(27885/81775),χ2值分别为63.1、4.1、18.8,均P<0.05],且NHL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与大肠癌患者及全国普通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1).B细胞NHL(B-NHL)和T细胞NHL(T-NHL)患者的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51/239)比10.6%(7/66),χ2=3.869,P<0.05],而两组患者的HBsAb、HBc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3例NHL患者进行HBV DNA检测,其中44例(33.1%)阳性,58例HBsAg阳性患者中43例(74.1%)HBV DNA阳性,HBsAg阴性但HBcAb阳性的24例患者中1例(4.2%)HBV DNA阳性.结论NHL患者的HBV感染率高于大肠癌患者及全国普通人群,其中HBV的隐匿性感染是值得重视的问题.T-NHL患者的HBsAg阳性率低于B-NHL患者.如果NHL患者合并HBV感染,为预防HBV激活应在抗肿瘤治疗前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