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贫血情况,以及出生后0~6个月的喂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信息,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58.2%,男童贫血患病率(61.0%)趋势高于女童(5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月龄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206,P<0.01),6月龄开始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到12月龄时最低,从15月龄开始血红蛋白水平随月龄的增长开始逐渐升高。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贫血患病率是一致的,6!月龄婴儿的贫血患病率较高,12~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到最高,12~月龄后随月龄的增长患病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和贫血患病率有显著差异(χ2=9.245,P<0.05),人工喂养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混合喂养儿和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χ2=8.529和7.173,P<0.05)。家庭经济状况与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F=0.637,P值均P>0.05);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贫血患病率趋于较低(χ2=1.666,P>0.05)。结论婴儿12月龄!时血红蛋白含量最低和贫血率最高,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家庭经济状况对贫血患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提示应关注和改善6月龄以上婴幼儿的铁营养状况和贫血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10省市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颖  杨丽  檀丁  巫琦  杜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2):1159-1161
目的 根据项目地区儿童血红蛋白的测量结果,了解中国西部农村3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状况,筛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05年对中国西部10省46个项目县的9616名3岁以下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和血红蛋白测定.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完成所有资料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6月龄至6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110 g/L的儿童贫血诊断标准.结果 中国西部10省项目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3.8%,儿童贫血随月龄变化,12~18月龄是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高峰,以后贫血患病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月龄、性别、民族、母亲贫血、生长迟缓、铁锅做饭和单独为儿童做饭与儿童贫血有统计学联系.结论 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开展干预措施,降低西部农村地区儿童的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3.
西藏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根据项目地区儿童血红蛋白的测量结果,了解西藏自治区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状况,筛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人口比例抽样方法.对西藏自治区4个地区、15个项目县70个乡的1513名3岁以下儿童及母亲进行调查和血红蛋白测定.结果 西藏自治区农村项目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7.8%,儿童贫血随月龄变化,12~24月龄是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高峰,以后贫血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在海拔4500m以上,儿童贫血患病率达到52.5%.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贫血患病率不同,男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贫血与儿童贫血关系密切,母亲贫血的儿童贫血患病危险度是母亲不贫血的儿童贫血患病的2.005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性别、母亲贫血、生长迟缓和海拔高度与儿童贫血有统计学联系.结论 西藏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3~6个月婴儿贫血、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并筛选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医院进行卡介苗接种的签署知情同意的854名3~6个月婴儿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基本内容包括婴儿的月龄、性别、出生身长、出生体重等信息,对婴儿及其母亲进行实验室相关项目的检测:婴儿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全血铁元素含量、血液锌原卟啉(ZPP)、血清铁蛋白(SF)的测定、母亲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血清铁(SI)。分析营养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婴儿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北京市东城区3~6个月龄婴儿贫血、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12.06%、7.38%和2.1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的月龄4~5个月(OR=0.496,95%CI:0.272~0.905)是贫血的影响因素;婴儿的月龄5~6个月(OR=0.334,95%CI:0.125~0.891)和第1次吃奶时间(第2天)(OR=2.359,95%CI:1.191~4.675)是铁缺乏的影响因素。结论北京市东城区3~6个月婴儿的铁营养状况有所好转,月龄和开奶时间均可影响婴儿的铁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对边境地区的凭祥市壮族中学生2317名进行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表明各年龄组壮族学生血红蛋白均值在正常值范围,但在血红蛋白频数分布中,处于正常值下限的男女学生分别占2967%(362/1200)和3282%(360/1097),总贫血率3017%(699/2317),其中轻度贫血率9870%(690/2317),中度贫血率1.30%(9/2317),无重度贫血。从贫血的发展趋势来看,男生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女生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6.
1998年3月对唐县4~8个月龄农村婴儿进行了营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组婴儿贫血发病率高达37-5%,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在唐县选择生活习惯相同,经济水平接近的相邻的4个乡,整群抽样,4~8个月龄婴儿267名。(2)内容与方法:喂养调查(包括喂养方式、是否断奶、添加辅食月龄、添加辅食种类)、体格测量(包括身长、体重)、血红蛋白测定、疾病调查。(3)评价标准:月龄别的身高、体重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参考值评价,贫血的诊断按WHO1972年推荐标准以血红蛋白低于110g/…  相似文献   

7.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就注意到胎儿的铁含量和胎儿体重呈线性关系,即随着胎儿月龄的增加和体重的增长,胎儿的铁含量亦成比例增加,在整个胎儿期,胎儿铁含量经常保持每公斤体重75毫克。到了六十年代,学者们发现缺铁性贫血的母亲所生婴儿的血红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4年天津市和平区6~36个月龄小儿贫血率及低铁蛋白率的情况,探讨不同月龄间血红蛋白及铁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天津市和平区妇幼保健中心2014年体检数据来分析小儿血红蛋白及铁蛋白含量、贫血率及低铁蛋白率,进而评估铁营养状况。结果 1 208名小儿血红蛋白及铁蛋白数据被纳入分析,其贫血患病率为10.93%,低铁蛋白率为10.26%。其中6~12个月龄贫血率及低铁蛋白率显著高于其他月龄水平(P0.01)。结论及时添加含铁辅食是预防6~12个月龄小儿贫血及低铁蛋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中国西部9省46个项目县的9616名3岁以下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并测定血红蛋白.结果 2005年西部9省项目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3.8%,男孩贫血患病率为34.7%,女孩为32.5%.用铁锅做饭的家庭中,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33.1%,不用铁锅做饭的家庭中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47.8%.单独为儿童做饭的家庭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0.0%,未单独为儿童做饭的家庭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8.6%.儿童贫血随月龄变化,12~18月龄是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高峰,以后贫血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对于儿童贫血,母亲贫血的危险度为3.2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贫血、生长迟缓、铁锅做饭、单独为儿童做饭和性别与儿童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中国西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儿童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善西部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10.
了解贵州省监测点6月~5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贫血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省监测点853名6月~5岁儿童进行实验室检测血红蛋白含量,对家属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6月~5岁儿童贫血率为14.9%,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贫血分别占70.08%,29.13%及0.79%,且贫血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x2=27.8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贫血发生率与其是否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和辅食添加月龄大于6月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34,0.19);相较于6~<12月龄组,其他高月龄组儿童更不易发生儿童贫血(OR值分别为0.23,0.09,0.07,0.07);儿童断奶月龄与发生儿童贫血正相关(OR=1.27).结论 贵州省监测点6月~5岁儿童贫血率偏高.应教育家长科学喂养,注意儿童体检,促进政府、医疗机构和家庭的合作,以达到有效降低儿童贫血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婴幼儿贫血状况,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村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和湖北两省“中澳项目”6个项目县/市的农村6个月~2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测量和血红蛋白检测,并对其抚养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61名6个月~2岁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为31.96%,其中有93.15%为轻度贫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看护人、家庭收入水平、看护人对孩子未来身高有无期望、6月龄以内喂养方式、是否了解监测生长发育的方法、1年以内健康体检次数、泥糊状食物和肉类食物添加时间、是否补充维生素 D、每周食用肉类和禽蛋的频率、有无体质量低下和生长迟缓为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长迟缓、家长对婴幼儿无身高期望是贫血的危险因素;按期体检、6月龄以内喂养方式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食肉及食禽蛋频率高是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中部两省农村6个月~2岁婴幼儿贫血率较高,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加强普及抚养人科学喂养及育儿知识、提高农村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水平将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农村地区贫血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贫血、选择对贫血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3367户农村家庭,对11 627名采用问卷调查经济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年龄等状况;同时采血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对所获资料应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河北省农村贫血率8.4%,其中男性5.5%、女性11.0%;重点贫血人群是婴幼儿(2岁以下27.2%),育龄期妇女(11.0%~16.0%).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机体血清铁蛋白水平和性别是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 补铁是预防控制贫血,降低贫血患病率的重要措施,贫血高发人群是婴幼儿和育龄期妇女.  相似文献   

13.
赵文莉  李慧  杨海霞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257-258,262
目的 评价营养包对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干预效果,为改善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的400名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陇西县和康乐县5岁以下儿童(每天补充1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为干预组,并按照干预组儿童年龄和性别情况随机抽取30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1 a后测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分析两组儿童生长迟缓率、消瘦率、低体重率和贫血率等的差异.结果 营养包干预组1 a后0~2岁婴幼儿身长、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值均<0.01),贫血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2 ~4岁儿童消瘦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为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补充营养包,可以显著改善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促进体格发育,对低年龄段的婴幼儿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农村婴幼儿的喂养模式,探讨农村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喂养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从安徽省2个县、12个行政村,选取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和双亲均未外出婴幼儿各212名,使用自编婴幼儿喂养模式问卷进行喂养模式调查,对问卷项目进行筛选,对问卷信度、效度进行评价;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发育测量与评价,外周血血红蛋白、锌元素测量,尿碘检测,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检查。结果农村婴幼儿喂养模式可分为传统型、动物蛋白型、营养型、饮料型4种类型。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在营养型、动物蛋白型2个维度的高因子得分所占比例少于对照组(P<0.05)。农村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营养不良检出率(4.7%)、营养性贫血检出率(19.8%)、锌缺乏率(46.2%)、碘缺乏率(21.7%)均高于对照组(0.9%,8.5%,34.4%和12.7%)(P<0.05)。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3.8%,20.8%)高于对照组(1.9%,10.4%)(P<0.05)。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传统型饮食模式维度低分组营养不良检出率相对较高,而高分组肥胖检出率相对较高(χ2=18.725,P=0.002);动物蛋白型和营养型2个维度均表现为得分较低组营养性贫血和锌元素缺乏检出率高于得分较高组,得分较低组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农村留守婴幼儿喂养模式与非留守儿童存在一定差异。婴幼儿营养状况与传统型饮食摄入频率有关,营养性疾病、智能发育与动物蛋白型和营养型饮食频率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卫生行政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范围内抽取7534名5岁以下儿童,测量血红蛋白和身高体重,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生长发育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与2012年调查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5.09%、低体重率为1.76%、超重发生率为15.65%、肥胖发生率为5.44%、贫血患病率为6.16%。生长迟缓率男性高于女性(〖XC小五号.EPS;P〗=10.60,P=0.01)、农村高于城市(〖XC小五号.EPS;P〗=82.07,P<0.01);低体重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XC小五号.EPS;P〗=66.86,P<0.01)、婴儿组低体重发生率最高;贫血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XC小五号.EPS;P〗=31.42,P<0.01)、婴儿组贫血患病率最高;城市超重发生率高于农村(〖XC小五号.EPS;P〗=82.74, P<0.01),但农村的肥胖发生率高于城市(〖XC小五号.EPS;P〗=30.86,P<0.01)。结论 四川省不同性别营养健康状况差异在逐渐减少,但农村地区儿童营养问题仍然突出、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凸显,探索有效的控制多种形式营养不良的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居民贫血流行特征与膳食营养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城乡居民贫血流行特征及其与膳食营养的关系。方法 :利用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安徽省抽样资料进行分析 ,以推荐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RDA)为个人膳食营养水平评价指标。结果 :调查的32 74名城乡居民 ,患贫血的 888人 ,患病率 2 7.1%。 3岁以下婴幼儿及 6 0岁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率较高 ,分别为 37.8%和 45 .9%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乡村居民患病率高于城市。对贫血与居民膳食营养素供给充足情况的关系分析 ,表明未患有贫血者的蛋白质、铁、锌、硒、VB1、VB2 、VC膳食摄入量较患有贫血者更充裕。结论 :针对孕妇、3岁以下婴幼儿及 6 0岁以上老年人等贫血的高危人群 ,采取改进膳食营养、优化膳食结构和加强公众营养教育等综合性措施 ,将是降低居民贫血患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empirical evidence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at suggests the 1999 Indonesian economic crisis impact was very heterogeneous both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cross region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and its determinants was performed in urban poor areas of Jakarta, and rural areas of Banggai in Central Sulawesi, and Alor-Rote in East Nusa Tenggara. Two-stage cluster sampling was used to obtain 1078 households with under-five children in the urban poor area of Jakarta, and 262 and 631 households with under-five children each for the rural areas of Banggai and Alor-Rote, respectively. Data collection for both studies was performed from January 1999 to June 2001. The study shows that wasting affected more children in the urban poor areas of Jakarta than in the other study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stunting and anemia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evere among children 6-59 months of age in the rural area of Alor-Rote compared to the other study areas. The high preval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higher prevalence of wasting in the study areas of Jakarta and Banggai, and also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higher prevalence of stunting and anemia in the study area of Alor-Rote. To avert this kind of health impact of a economic downturn, there is a need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and health status of under-five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through the existing health care system, provide basic health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health staff across Indonesia as part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掌握珲春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珲春市抽取部分城乡中小学校,抽取部分7、9、12、14、17岁男、女学生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检测男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16.44%,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18.71%、13.33%(P〈0.01);检测女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25.33%,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27.11%、22.91%(P〈0.01)。贫血患病率,城区、乡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男生、女生各个年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生(2 354人)、朝鲜族男生(1 546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3%、16.30%(P〉0.05);汉族女生(2 215人)、朝鲜族女生(1 685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5.64%、24.93%(P〉0.01)。[结论]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乡镇,汉族与朝鲜族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情况,为制定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2-2015年湖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并测量其血红蛋白含量、体重和身长。结果 14 082名6~24月龄婴幼儿总贫血患病率32.7%,2012-2015年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6%、31.4%、36.4%、30.8%,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P0.05)。男童贫血患病率高于女童(P0.05)。6~、12~、18~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2.7%、33.6%、24.5%,患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下降(P0.05)。低体重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低体重婴幼儿,低体质指数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低体质指数婴幼儿(P0.05);消瘦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消瘦婴幼儿,生长迟缓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生长迟缓婴幼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学历高低对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无影响(P0.05),母亲学历高者贫血患病率低于母亲学历低者(P0.05)。结论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有必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降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盐城市1985--2010年中小学生贫血状况。方法分别于1985、1991、1995、2000、2005、2010年在盐城市随机选择7、9、12、14、17岁年龄组学生,按城乡、性别不同各选择100名进行血红蛋白(Hb)含量测定。结果盐城市中小学生贫血率呈现下降趋势;女学生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男生(X^2=28.9,P〈0.01);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学生(X^2=39.5,P〈0.01);农村学生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X^2=19.7,P〈0.01)。结论盐城市中小学生贫血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性别、城乡、年龄段是影响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