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 (primaryhepatocarcinoma,PHC)是常见恶性肿瘤 ,无论其形态大小及发生部位如何 ,一旦发生血管内转移就失去了临床较为有效的介入和手术治疗机会[1 ] 。总结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血管内转移的规律 ,毫无疑问对该病临床诊治措施的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积极意义。为此 ,本文将 1 1 0例PHC的发生部位与血行转移情况间的关系做一分析 ,以期对临床决策有所帮助。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1 0例PHC均来自 1 997~ 2 0 0 1年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 ,其中男性 90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2 5~ 82(平均 5 0 .6 )岁。P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 (PHC)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规律。方法 :对 110例PHC患者 ,分析PHC大小、部位和数量以及AFP、HBV、AKP、r-GT与血行转移的关系。结果 :男性PHC患者血行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 (P <0 .0 5 ) ;老年人PHC患者血行转移率低于中青年患者 (P <0 .0 5 ) ;左右肝同时受累者血行转移率高于左右肝单独受累者 (P <0 .0 5 ) ;小肝癌转移率高于非小肝癌 (P <0 .0 5 ) ;HBV感染阳性PHC患者血行转移率高于HBV感染阴性患者 (P <0 .0 5 )。结论 :男性、中青年患者、左右肝同时受累者、小肝癌及HBV感染阳性PHC患者容易发生血管内转移。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 (HCC)易引起血管栓塞、全身多处转移 ,但引起右心腔内转移的报告国内外较少。现将在原发性肝癌后出现心脏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心腔转移瘤3例 ,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例 1 ,患者男 ,5 8岁。右上腹胀痛、纳差、消瘦 1月余来诊。既往有慢乙肝病史。否认心脏病疾患。门诊肝功检查 :HBsAg阳性 ;SGPT、r GT、AKP均增高 ;AFP阳性 ,收住传染科。查体 :慢性病容 ,面色晦暗 ,巩膜微黄。心脏无杂音。右上腹饱满 ,肝右肋缘下 2 .5cm、质硬触痛、肝区叩击痛。脾左肋下 1 .5cm。超声检查示肝右后叶 6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行转移与乙肝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物(HBV-M)和HBV-DNA的结果,比较其与血行转移的关系。结果1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V感染96例,占76.8%。96例HBV感染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生血管内转移者65例(67.7%),HBV感染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9例,发生血管内转移者8例(27.6%),HBV感染阳性的患者血行转移率明显高于HBV感染阴性患者(P〈0.01)。结论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血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6岁,因发现右侧胸壁肿块1月就诊入院。体检见右胸骨旁2~3肋处见一皮下突出约5cm×5cm肿块,质中等,活动度差,无压痛,表面光滑,局部皮肤无红肿。B超检查结果:右胸锁关节下方皮下探及3.1cm×2.8cm类圆形、边界清晰的实质性肿块。胸部X线检查:双肺清晰,胸骨、肋骨无骨质浸润、破坏改变。血清HBsAg(+)。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右胸壁肿块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底部位于右胸锁关节下,呈黑褐色、质较,基底较宽并与胸骨柄相连,胸骨柄及胸骨体均有骨组织呈鱼肉状破坏改变,术中大量出血。肿块无法切除,取部分组织送病检。病理报…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切除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小肝癌切除后5a生存率可达50%~60%;大肝癌也达到30%。但是,原发性肝癌的高转移和高复发特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据报道.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a复发率为54.1%~61.5%,小肝癌(≤5cm)为43.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则更高。为此,深入研究肝细胞癌转移、复发机制和积极探索有效的抗复发治疗措施是当前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肝癌"临床相"30年的变迁--原发性肝癌3 250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Yang BH Xia JL Huang LW Tang ZY Chen MS Li JQ Liang AM Mo QG Lu HS Dai CL Yan LN Yu ZJ Rao RS Li LQ Su ZX Fang ZW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53-1057
目的 反映 30年来我国原发性肝癌临床诊疗的进展。方法 收集 1996~ 1998年全国10个省市的 32 5 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并与 30年前的 32 5 4例作对比。结果 平均年龄 (4 9± 12 )岁 ,男女性别之比为 2 3∶1。HBsAg阳性占 81 0 % ,抗HCV阳性占 13 2 %。甲胎蛋白正常占2 5 0 % ,升高者占 75 % ,>4 0 0 μg/L者占 4 4 6 %。实时超声、CT、MRI、肝动脉造影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 97 6 %、98 7%、94 8%和 95 5 %。肝细胞癌占 91 8%。病期 :早、中、晚三期分别占 2 9 9%、5 1 5 %和 18 6 %。手术切除的比例占 4 6 3%。全组患者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6 1%、39 7%和 32 5 %。早期患者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3 5 %、70 1%和 5 9 1%。中期患者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 5 3%、30 5 %和 2 3 5 %。晚期病人的半年、1年生存率为 5 2 5 %、14 7%。结论 与 30年前的资料相比 ,我国原发性肝癌“临床相”有显著的变化 ,可以归结为 :由于诊断水平的提高 ,一大批早期肝癌被确诊 ,而晚期肝癌明显减少。手术切除比例增加 ,非手术疗法进步 ,使肝癌患者生存期获得了显著的延长 ,明显地改善了肝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取无水乙醇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肿瘤内注射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患者例数分别为40;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无水乙醇肿瘤内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改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5%,对比两组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对照组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相比,虽然存在差异,但是通过对比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可以与外科切除手术相媲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 (AFP 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癌血行播散的关系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 ,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样本 ,4 0例原发性肝癌 ,1 2例慢性肝病 ,5例继发性肝癌患者和 7例健康人各 5ml外周血样本检测AFP mRNA。结果 AFP mRNA在 0 .5× 1 0 1 mlHepG2细胞可检出 ,在肝癌组阳性率为 5 2 .5 % ,其他各组均为阴性。肝癌患者的AFP mR NA表达与肝内播散情况、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巢式RT PCR技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可作为肝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对63例患者(TAE组43例,非TAE组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首先出现转移症状和胸片首先发现病灶者TAE组25.6%、74.4%,非TAE组60%、40%,P<0.01;TAE组生存时间,转移时间及转移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4.5、7.5、6.88个月,明显高于非TAE组4.8、2.7、2.0个月,P<0.01,提示胸片是确定诊断的首选方法。胸部CT对小病灶更敏感,肝动脉栓塞化疗加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能明显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王健东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英文版》2013,(3)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其预后与局部晚期(IVA期)肝癌相似,但现有文献并未给出肝脏区域淋巴结分类的准确定义,亦缺乏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肝癌淋巴结转移仍存在争议,手术技术的进步使手术安全性得到保障,可以使部分患者生存期受益,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可以切除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微转移灶,但迄今未发现具有指导意义的转移相关的标记物.右半肝肝癌的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主要包括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胰腺后方区域、肝总动脉旁淋巴结直到腹腔干淋巴结.左半肝肝癌需要重点清扫胃左动脉淋巴结及网膜囊淋巴结.肝癌淋巴结转移对放疗敏感,放疗剂量应控制在56Gy以内.射频消融、通过经皮经肝的淋巴系统造影术局部化疗、免疫治疗等是可以选择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甲胎蛋白阴性和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比较AFP阳性与阴性原发性肝癌患的一般情况,血清生化,肿瘤的大小,以及与乙肝感染状态,是否合并肝硬化等特点,方法:共收集199例经B超、CT或手术下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资料,观察血清AFP、肝功能指标,乙肝标志物,肿瘤的大小,数量,有无远处转移,患是否合并肝硬化等指标。结果:共有124/199例(62%)患AFP阳性,75/199例患阴性。AFP阳性原发性肝癌患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后,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92/124比38/75),合并肝硬化率也明显高于后(92/124比39/75)。AKP、GGT在AFP阳性和阴性的患中均有升高,且阳性的患的水平高于阴性患,但统计学上无显性差异;女性患的AFP阳性率低于男性患(44.7%比66.5%)(但差异无显性;血清AFP与肿瘤大小并无相关性。结论: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的肝功能情况一般较AFP阴性差,提示前预后较差,因此,对于AFP阳性的原发性癌患更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为国家“九五”医学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周信达,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中山医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本文简述近年我所获“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等基金资助的此课题研究的一些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亚临床复杂作再切除手术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但预复发则甚为困难,术后检塞化疗ACE)、生物治疗、术中肝动脉插管、冷冻肝切除等,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在实际研究方面,我国所建立了人肝癌转移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在分子水平对肝生作了研究,初步发现C-erbB2,p16,p21,p53,mdm-2,VEGF,TGFα、EGF受体、MMP-2、μPA、μPA-R、ICAM-1与肝癌侵袭性呈正相关;nm23-H1,TIMP-2,Integrinα、E-cadherin,Kai-1则呈负相关。在实验性干预治疗方面,反义H-ras,Suramin,Heparin抗肿瘤血管生成TNP-470、抗CD3/抗HBx的双特异抗体合并LAK治疗、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制剂BB-94、我所自行设计的β肽等对肝癌转移模型均有抑制转移的作用,预期生物治疗、转移复发的预测指标、多模式的干预治疗对防治肝癌转移甚为重要,其中抗肿瘤血管途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分析200例原发性肝癌的血管造影造表现,结果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1)动脉期:肿瘤血管,动脉拉直、移位、扭曲、肿瘤侵蚀,包绕动脉,动脉脉瘘,(2)实质期:肿瘤染色,肝内类圆形或不规则斑驳状低密度区,池样或湖样造影剂充盈区;(3)静脉期;门脉癌栓征象。 相似文献
18.
126例原发性肝癌血清AFP检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收集了 1985 - 2 0 0 0年我院 12 6例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血清甲胎蛋白 (AFP)资料 ,发现不同病因 ,不同大小癌病理结节以及不同乙肝两对半出现模式 ,其血清AFP水平相差显著 ,与相关文献资料报道一致。结合近年其它肝癌血清标记物的检测 ,提出在高危人群进行血清AFP和其它一至二项肝癌血清标记物的检测以及超声联合检查 ,可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 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男性 10 9例 (86 .5 % ) ,女性 17例 (13.5 % )年龄 11- 80岁 ,平均年龄 4 9.0 5± 10 .85岁。 4 5 - 5 5岁的男性 80…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男性人群,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上对肝癌的诊断方法也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上已发现了多种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诊断、治疗、转移以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已被众医学领域所认。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对临床的影响进行综述,包括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β-连环蛋白(β-catenin)、CD44、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PTEN抗癌基因、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因子(VEGF)、环氧化酶(CO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相似文献
20.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生长以及肿瘤中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20 世纪70 年代初,Folkman首先提出"肿瘤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的概念[1],并且得到大量实验结果的证实[2、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