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成人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及近期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成人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期预后.方法 22例年龄18~47(27.6±8.8)岁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根据心脏超声改变分为3组:A组(11例):左室扩大,右室内径正常;B组(6例):左室、右室均扩大;C组(5例),右室扩大,但左室内径正常.封堵前测量肺动脉压,应用国产PDA或房间隔缺损(ASD)封堵伞进行封堵,术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各组术前肺动脉压均重度增高,A组肺动脉压较B组和C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11例均采用国产PDA封堵伞即刻封堵成功.B组5例即刻封堵成功,3例使用国产PDA封堵伞,2例分别使用22和24 mm国产ASD封堵伞;1例试封堵后肺动脉上升,主动脉压下降,放弃封堵.C组4例封堵成功.均使用国产PDA封堵器.1例家属和患者放弃手术.各组患者成功封堵后肺动脉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C组下降程度不如其他两组(P<0.05).介入封堵成功患者随访1~58个月,平均(23.2±24.6)个月.A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转外科手术,其余患者均无残余分流和发生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左室、左房较术前不同程度缩小;B组和C组病例增厚的右室前壁变薄,右室、右房、肺动脉内径缩小,三尖瓣、肺动脉瓣返流减轻.结论 介入封堵可安全有效治疗大部分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并与76例年轻患者(≤40岁)比较。结果:中老年组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年轻组(分别为84.2%vs50.0%,P<0.05和31.6%vs7.9%,P<0.05)。19例中老年人PDA患者,18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与年轻组无显著差异(94.7%vs94.7%,P>0.05),无1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封堵后15~30min复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13例无残余分流,6例微量到少量分流;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峰值与封堵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2±12mmHgvs.49±28mm-Hg,P<0.05)。18例封堵成功的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主-肺动脉水平均无残余分流,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进一步下降至26±4mmHg。结论;中老年人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高压型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总结超声对3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诊断经验。方法对疑诊合并PH的PDA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应用二维、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重点观察肺动脉长轴分叉部及主动脉弓降部检测导管情况。结果超声对合并PH的PDA的诊断准确率为94.4%,2例漏诊。超声对PH的诊断率为97%,通过三尖瓣反流或(和)导管分流压差法估测重度PH15例,中度PH10例,轻度10例,1例轻度PH漏诊。结论先天性PDA合并重度PH可能发生漏诊,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并有助于评价PH程度,是目前最常用的、最有意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左右,发病率女多于男约为3:1。PDA按其基本形态可分为三个类型:漏斗型:导管的主动脉端较粗,肺动脉端较细,状如漏斗,此型最多见。圆柱型:导管的主动脉及肺动脉粗细相等,状如圆柱,也称管状型。窗型:导管短而粗形似间隔缺损,又称缺损型。 相似文献
7.
自 1998年 11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科采用新型栓子实施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术 2 0 0例。现重点总结 2 0 0例PDA封堵围手术期观察和护理的经验体会。1 临床资料共 2 0 0例 ,男 6 2例 ,女 138例 ;年龄 5个月~ 6 8岁 ,其中≤ 10岁 113例 ,>10岁 87例。研究对象为 :经严格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单纯PDA患者。2 方法和结果2 .1 方法 (1)≤ 10岁用氯胺酮全麻 ,必要时用地西泮辅助 ,>10岁用利多卡因局麻 ;(2 )心电监测和备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及血气分析仪 ;(3)采用Seldinger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并置入…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90mmHg)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方法;4例采用单纯结扎,20例采用体外循环直视下肺动脉切开PDA缝合术,2例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结果单纯结扎4例中有2例导管再通。体外循环直视下肺动脉切开PDA缝合术20例中有1例肺动脉壁切口缝合出血,再次体外循环,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2例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痊愈。结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如果伴有其他心内畸形,可采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干PDA缝合术。如果单纯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直接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旨在探讨对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不同手术处理的近期效果.方法对34例复杂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施行了不同手术.结果28例手术后I期愈合.术中动脉导管撕裂大出血4例,死亡3例,院内死亡率9%,其它并发症有喉返神经功能性损伤等.结论本组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①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肺血管压力及导管粗细等条件分别选择不同的术式.②术前诊断有疑问的病人应反复分析尽量避免误诊.③对有肺高压病人应分别情况予以充分的降压处理.④导管粗大,钙化,并有动脉炎的成年患者易采取体外循环下缝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3岁。胸闷、心悸8年余,加重10余天。体检:体温35.2℃,脉搏88次/min,血压105/85mmHg。无紫绀,听诊心率120次/min,心律不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亢进,肝脾不肿大,双下肢水肿。心电图为快速性心房纤颤,右室高电压,左室高电压。胸片示肺纹理增多,肺门增大,肺动脉段突出3cm,右下肺动脉直径2.5cm,右室扩大。股动脉血氧饱和度93.9%,经胸超声心动图全心扩大,肺动脉增宽,降主动脉与主肺动脉起始部之间可见异常交通,宽约15mm,长约10mm,呈窗型,多普勒检查示分流以左向右为主,跨导管压差7mmHg,偶见微量右向左分流,压差0.6mmHg,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106例婴幼儿的护理,总结该术式的护理工作对治愈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重要性。方法:针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前术后的护理,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6例中,104例封堵成功,2例行心外科手术,成功率达98%,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10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无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难点是婴幼儿年龄小,不会诉说,要求工作人员精心、耐心、用心去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电、血压、体温、尿色、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采用不同种类封堵器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2年12月确诊动脉导管未闭126例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疗效。根据动脉导管未闭大小分别选择弹簧圈、Amplatzer封堵器、Plug血管塞以及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125例,封堵技术成功率99.2%。其中Amplatzer的PDA封堵器107例(84.9%)、弹簧圈2例(1.6%)、膜周部对称型Amplatzer的VSD封堵器2例(1.6%)、ADO-Ⅱ封堵器7例(5.6%)、血管塞Plug封堵器7例(5.6%)。术后半小时经造影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少量残余分流17例,术后3 d超声心动图检查残余分流6例,3个月后均无残余分流。患者术后3个月心超检查左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封堵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pfm弹簧栓子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在透视下经6F导管置入pfm哑铃状弹簧栓子,术后10min听诊,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48h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脏x线平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X线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91.7%,1例发生并发症,11例术后心脏杂音即消失,3~6个月随访弹簧栓子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pfm弹簧栓子经导管治疗中小直径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中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探讨其经验及评价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29例患者,经导管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并于术后24~48小时行彩色多普勒心脏B超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9例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彩B检查动脉水平分流面积由术前6.95±3.78cm~2降至术后0.36±0.86cm~2(P<0.0001)。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封堵器。 相似文献
17.
我们成功地用Amplatzer房间隔堵闭器堵闭 1例特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随访 2 6个月 ,无残余分流、器堵闭移位及其他并发症。1 临床资料病人 ,男性 ,4 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活动后心悸、气短 4 0a ,先后多家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近 1a来 ,病人症状明显加重 ,活动受限 ,于 2 0 0 0年 4月 12日入我院心内科。查体 :心界向两侧扩大。听诊 :胸骨左缘粗糙收缩期杂音伴震颤。X线胸片 :两肺血明显增多 ,肺动脉段明显突出 ,双心室扩大 ,以左心室扩大为著。超声心动图 :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经导管用Rashkind伞进行封堵。超声检查示19例患者PDA均为管型,直径为3~8mm,平均4.6mm。心血管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平均4.69mm。3例患者用12mm封堵伞,16例患者用17mm封堵伞。术前、术后三天及术后一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心腔大小变化。结果:1.术后仅1例出现封堵伞脱落,手术成功率为94.7%。术后三天复查,有3例存在残余分流,占15.8%,一年后复查仅1例有分流,占5.3%。2.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术后三天左室内径即有显著的回缩,左房及肺动脉内径也有明显的减低。结论:经导管的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较高的有发展前途的非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器质性先天性心脏病。目前,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确诊。虽然超声心动图能明确大部分的PDA,然而当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时,掩盖了PDA的特殊心音及超声表现;超声心动图极易误诊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本文拟对这类患者的超声诊断加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近中期疗效,探讨介入治疗PDA的术后心脏结构改变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4年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经皮穿刺PDA介入封堵治疗患者109例,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了解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心脏结构变化情况,通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所有手术患者随访期内均健康生存,无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2例(1.83%),术后残余分流发生9例(8.25%)。术后3 d超声心动图示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S)、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肺动脉内径(PA)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S)术后1个月以后下降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岁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3 d LAS、LVD、PA值与肺动脉平均压正常患者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情况下,经导管封堵治疗安全可靠,术后早期即可获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