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胰腺良性、交界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及保留脾脏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8年行胰体尾切除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A组,n=8)、腹腔镜下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B组,n=8)、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C组,8例)及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D组,n=10)。比较各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在保脾的情况下,A组手术时间长于C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P<0.05)。在不保留脾脏的情况下,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于D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腹腔镜的情况下,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术后并发症更少(P<0.05)。在开腹手术的情况下,C组与D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术后并发症少(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胰体尾良性、交界性病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而术中保留脾脏较不保留脾脏的患者有着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适用于胰体尾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避免了脾切除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手术方式包括保留脾动静脉的Kimura手术和切除脾动静脉主干、保留胃网膜左血管等侧枝循环的Warshaw手术。腹腔镜下Kimura手术视野清晰,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为保脾胰体尾切除手术的首选。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可疑为浸润性恶性病变或病灶与脾血管、脾门关系密切者,应果断放弃保脾术式,改行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法行保留脾血管及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例胰体尾病变患者,采用前后入路法行保留脾血管及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80 min,平均(230±50)min。术中出血量240~360 ml,平均(300±60)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2)d。术后胰瘘1例,引流量20~60 ml/d,经引流后治愈,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6~30个月,无一例死亡。结论在掌握脾动静脉的解剖基础上,采用前后入路法耐心、细致分离脾动静脉,保留脾血管及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安全、简便,易于实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腹腔镜保留脾脏(LSPDP)与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DPS)治疗胰体尾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6月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31例胰体尾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组(LSPDP组,n=14)与脾脏切除组(LDPS组,n=17),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SPDP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优于LD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胰瘘发生率、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腹腔积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术后随访6~81个月,平均(28.26±19.21)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由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有选择性地行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或交界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imura法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3月Kimura法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11例资料。均为胰体尾部单发病灶,直径2.0~5.0 cm,平均3.5 cm。结果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185 min,平均155 min;出血量35~100 ml,平均65 ml,术中均未输注血制品;围手术期无死亡,无腹腔出血、B级或C级胰漏、脾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6~12 d,平均7.8 d。11例随访1~32个月,中位数1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及脾梗死。结论Kimura法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正>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包括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鄄atectomy,SPDP)和联合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SPDP较之切除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发生术后感染、腹腔内脓肿以及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血小板增多症等风险明显降低。而胰腺肿瘤与脾脏的解剖关系是决定脾脏是否保留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6例;25~72岁,平均(44.7±15.3)岁。结果:37例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肿瘤直径(44.6±20.3)mm;12例采用Kimura法行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LSPDP),肿瘤直径平均(29.5±20.2)mm。21例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肿瘤直径平均(47.5±21.2)mm,其中8例肿瘤直径≤40 mm,13例>40 mm;10例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行LSPDP,肿瘤直径平均(45.8±16.3)mm,其中8例肿瘤直径≤40 mm,2例>40 mm。两组患者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胰腺肿瘤患者,肿瘤直径>40 mm时,多与脾脏动静脉关系密切,不宜实施Kimura法保留脾血管LSPDP(χ~2=4.763,P=0.029)。49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中46例发生生化漏,3例B级胰瘘,无C级胰瘘发生,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37例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4±0.8)d,术后平均住院(11.6±2.8)d;12例LSPDP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3±0.8)d,术后平均住院(10.2±2.0)d。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t=1.68,P=0.10)。结论:对于胰体尾良性、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选择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脾血管优先技术在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治疗的58例胰体尾良性或交界性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2例;余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保留脾动、静脉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53例,离断脾血管、保留胃短血管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Warshaw法)3例。手术时间65~220(160±30)min,出血量30~500(100±25)mL,术后住院时间5~21(8±5)d。术后并发生化瘘15例,B级胰瘘2例,C级胰瘘1例,腹腔出血1例,腹腔脓肿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内分泌肿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13例,慢性胰腺炎肿块5例。结论 脾血管优先技术具有简便、安全的特点,有助于主动选择术式和规划手术路径,提高腹腔镜胰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保脾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的疗效,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施行的17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与20例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较开腹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保脾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开腹组5例胰漏,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腹腔镜组4例胰漏.结论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短期预后优于开腹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保留脾脏的胰体、胰尾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优势。 方法2020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胰体、胰尾肿瘤患者,27岁,女性,MRI平扫+增强(上腹部)(1.5 T)检查提示:胰尾部占位,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在全身麻醉下使用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i Xi,P8)辅助保留脾脏的胰体、胰尾肿瘤切除术。术后评估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及满意度情况。 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好,无腹腔出血、感染,脾脏顺利保留。术后随访1年,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的胰体、胰尾肿瘤切除术具有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更加高清的手术视野、安全且精准的手术操作,保留脾脏安全,可行度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治疗胰腺体尾部断裂伤的临床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对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2008年3月-2012年11月实施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治疗胰腺断裂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18例患者均能顺利施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手术时间152 ~188 min,平均172 min;术中出血量155 ~356 mL,平均191 mL;住院时间为13~19 d,平均15 d.无术后大出血、胰漏、腹腔感染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治疗胰腺体尾部断裂伤减少了“无辜性脾切除”,是一种保全脏器功能效果较好、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保留脾血管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2年5月至2009年4月间施行的26例胰体尾切除手术,其中选择保留脾脏组13例,切除脾脏组1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与非感染并发症,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保留脾脏组和切除脾脏组在手术时间[(172±47)min比(157±52)min,P>0.05],术中出血量[(183±68)ml比(160±51)ml,P>0.05],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2.2)d比(12.1±4.6)d,P>0.05];而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3±12.8)×109/L比(54.7±13.2)×109/L,P<0.05].结论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手术治疗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是可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机器人在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行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转归情况。结果 共有46例术前拟行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的病人入组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42(32~56)岁。最终39例病人完成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保脾成功率为84.8%;另有6例病人行机器人辅助联合脾脏切除的远端胰腺切除术;中转开腹1例,中转率2.2%。中位手术时长为270(218~323)min。中位术中失血量为50(30~63)mL。所有病人均获得完整切除。术后6例并发临床相关胰瘘(均为B级胰瘘、无C级胰瘘),腹腔感染4例,胃排空延迟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术后死亡病例。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8(7~11)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4例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1例为胰腺囊性肿瘤(包括10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为慢性胰腺炎。结论 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5月间8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病人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等临床资料,对其中并发胰瘘的19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行胰体尾切除术的83例病人中,术后并发胰瘘19例,发生率为22.9%,1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有效率为84.2%,2例病人行放射治疗后治愈,1例死亡,死亡率为1.2%。单纯缝扎和切割闭合器处理胰腺断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1.6%和23.9%。结论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术中正确处理胰腺断端及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胰瘘的治疗在于通畅引流、加强营养支持,并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因胰体尾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行胰体尾切除术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组(SPDP组,18例)和联合脾脏切除术组(DPS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血小板计数、术后住院观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情况.结果 SPDP组与DPS组相比,术后第3天及第7天血小板计数较低且基本在正常范围内[第3天(187.8±50.4)×10^9/L与(253.9±54.5)×10^9/L,第7天(202.7±48.0)×10^9/L与(356.4±63.4)×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观察时间短[(11.6±2.2) d与(14.1±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188.6±20.1) min与(180.8±29.8) min]、术中出血量[(212.2±120.9) ml与(224.0±113.3)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与30.0%)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远端切除术中,胰腺残端不同处理方法与术后胰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胰腺远端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46例,其中胰腺残端行连续锁边缝合10例(A组);残端行主胰管结扎+连续鱼嘴状缝合16例(B组);残端断面局部行“8”字缝合+连续鱼嘴状缝合20例(C组)。比较上述3种方式对术后并发胰瘘的影响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胰瘘病例数,A组6例(60%),B组2例(12.5%),C组3例(15%)。其中,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腺远端切除术中,胰腺残端行主胰管结扎+连续鱼嘴状缝合,或者行残端断面局部“8”字缝合+鱼嘴状连续缝合,是防止术后胰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简易的胰肠套入捆绑式吻合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残胰重建方式为简易胰肠套入捆绑式吻合方式手术者32例(简易组),胰空肠端端常规套入吻合手术者24例(常规组);比较两组的胰肠吻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并根据Clavien术后并发症诊断和分级标准分析此两种吻合方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简易吻合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常规吻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中简易吻合组的Ⅱ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6% (3/32)和3.13% (1/32),显著低于常规吻合组的25.00% (6/24)和12.5% (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简易胰肠套入捆绑式吻合方式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胰肠吻合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此吻合方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89例LRYGB患者的资料。根据有无腹部手术史将患者分为腹部手术史组(n=19)与无腹部手术史组(n=70)。评估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病情分级、腹腔粘连发生率及粘连松解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无腹部手术史组与腹部手术史组患者术中发现腹腔粘连率分别为7.1%与73.7%,其中需松解率分别为0与71.4%,无因松解粘连引发的并发症。腹部手术史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ASA分级及年龄较无腹部手术史组高(P<0.05),腹部手术史与增加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有关(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史并非LRYGB的手术禁忌证。然而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往往年龄、ASA分级高,增加了手术风险,且术中粘连松解率较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