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肝硬化30例,肝细胞癌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及凝固法测定其血浆D-D及Fhg含量。结果肝硬化组:肝硬化B级、C级组血浆D-D、Fb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B级、C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肝癌组D-D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肝硬化组D-D含量与肝癌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D、Fhg含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反映一种隐匿型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过程,动态观察血浆D-D及Fhg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及预后的估计,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LC和57例HCC的血浆D-dime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C组和HCC组的血浆D-dimer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特别是HCC组中同时伴有LC的患者。在LC组中,代偿期患者的D-dimer血浆含量明显低于失代偿期(P<0.01);在HCC组中,血浆D-dimer含量随肿瘤分期(Ⅰ、Ⅱ、Ⅲ)的逐步进展而升高(P<0.05,P<0.01)。结论LC和HCC患者血浆D-dimer含量的异常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评价患者病情和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患者D-二聚体和γ-纤维蛋白原多肽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秉琳  朱武凌  邹国林 《医学争鸣》2002,23(10):958-960
目的 探讨在肝细胞癌 (HCC)患者中 D-二聚体和 γ-纤维蛋白原多肽 (FGG)的生化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定量检测了 5 7例 HCC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 ,通过 RT- PCR分析了编码 FGG的 m RNA在病变组织的转录水平 .结果  HCC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含量(0 .81± 0 .2 1) m g· L- 1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0 .15± 0 .0 7)mg· L- 1 (P<0 .0 1) ;在各临床分期之间 D-二聚体含量差别非常明显 ,尤以转移期癌 D-二聚体测定值的升高最为显著 .FGG的 m 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非癌组织明显上调 ,同时还发现这种表达增强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结论  D-二聚体的异常增高、FGG m RNA的高表达与 HCC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状况关系密切 .  相似文献   

4.
5.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200分别测定肿瘤组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Fg含量及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g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如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中晚期患者Fg含量显著高于早期患者(P〈0.01)。经治疗后缓解者F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g含量在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判断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10 0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血浆Fg含量 ,并测定部分肿瘤患者治疗后Fg含量。 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Fg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临床Ⅲ、Ⅳ期者Fg含量显著高于Ⅰ、Ⅱ期的患者 (P <0 .0 0 1)。手术组、放疗组、化疗组中治疗后缓解的患者F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0 1) ,但 3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及 3组间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浆Fg含量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将近年来收集的小肝细胞癌与经典肝细胞癌、肝硬化标本进行对比检测研究。方法采用Envision方法以单克隆抗体AFP、AAT、CK19、CEA、CD34、CD68、PCNA、Ⅳ型胶原为一抗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小肝细胞癌、经典肝细胞癌AFP、AAT和CD34均为阳性,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例小肝细胞癌中3例CK19较强表达,1例CK19表达极少,经典肝细胞癌和肝硬化只有汇管区的胆管上皮CK19抗体是阳性。CD68、Ⅳ胶原抗体只在肝硬化中有表达,而小肝细胞癌、经典肝细胞癌结节内未见表达。PCNA小肝细胞癌阳性1例,经典肝细胞癌5例全部阳性,肝硬化则全部阴性。结论 (1)CD34和CD68在小肝细胞癌及肝硬化中表达的明显差异提示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鉴别标记。重要指标论点相符合。(2)高分化小肝细胞癌的癌结节内有独立的新生小叶间胆管存在,而经典肝细胞癌的肿瘤实质内未见新生小胆管,肝硬化只有在汇管区内的小胆管上皮上才有CK19抗体的表达,从另一个侧面为三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帮助。(3)5例经典肝细胞癌中PCNA均为阳性,肝硬化则全部阴性。4例小肝细胞癌中有3例高分化癌未见阳性表达,1例中分化癌癌细胞中有PCNA的阳性表达,其阳性程度与5例经典肝细胞癌无明显差异。提示小肝细胞癌一般分化程度较高,如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而PCNA可以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34例肝硬化病人及20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表明,肝硬化组的FIB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D-二聚体却有着显著性差异。说明肝硬化组患者存在着纤溶过程,且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具不同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8例正常人、104例肝硬化患者、2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1例肝癌无肝硬化患者的FBG,分析四组间血浆FBG水平的差异;并分析FBG水平与是否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分级、原发灶大小、肝内血管癌栓形成情况、肝癌分期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肝癌无肝硬化组的血浆FBG水平依次升高;肝功能分级越差、原发灶越大、肝内血管癌栓越多、肝癌分期越晚的患者血浆FBG水平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肝癌有无肝硬化背景与患者血浆FBG水平相关,血浆FBG水平可能成为肝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韩宇  赵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7):162-164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关键蛋白,其水平增高可致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而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常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在恶性肿瘤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简要总结了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及作用、纤维蛋白原与肿瘤的关系、纤维蛋白原在不同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恶性肿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硬化与乙肝相关性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 2012 年收治的166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已行肝切除术。男性134 例,女性32 例;年龄32 ~ 73 岁;其中无肝硬化25例;小结节肝硬化(肝硬化结节≤ 3 mm)61 例;大结节肝硬化(肝硬化结节>3 mm)80 例。比较3 组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无肝硬化、肝硬化小结节及肝硬化大结节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肝硬化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优于肝硬化小结节及大结节组患者。肝硬化小结节组和肝硬化大结节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中,无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优于肝硬化的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了解肝硬化及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肝硬化及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关系.方法:应用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IGFA)检测101例肝硬化、42例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血清中H.pylori抗体(HpIg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定量.结果:HpIgG阳性率,肝硬化患者为42.57%,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为69.05%,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无乙肝病毒感染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4.164,P=0.041).AFP异常的惠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AFP正常患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4.695,P=0.030).结论:H.pylori可能为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检测肝硬变和肝细胞肝癌(HCC)中Bax基因产物及P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Bax蛋白定位于细胞浆中,P5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或(和)细胞浆中.Bax蛋白在肝硬变中和HCC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2%和50%(P<0.01),P53蛋白在两者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8%和30.9%(P<0.01).Bax和P53蛋白在肝硬变和HCC中的表达均有明显差异.结论:Bax表达减少或缺失和p53基因突变均与HCC的发生有关,但两者表达之间不一定存在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沫  徐晨  余灵祥  张培瑞 《医学争鸣》2009,30(2):172-174
目的:比较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行肝移植手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更好地调控围术期的凝血功能.方法:对实施肝移植术的37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癌组)和4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于麻醉后术前(Ⅰ期)、无肝期开始(Ⅱ期)及新肝期90rain(Ⅲ期),用凝血弹性描记图(TEG)分别测定各期R值、K值、MA值及α角,同时记录手术中各期患者的出血量及血制品用量.结果:Ⅰ期和Ⅱ期中,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MA值、α角增大,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Ⅰ期所需新鲜冰冻血浆量也少于后者(P〈0.05);Ⅲ期中,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都有所降低,均出现R值延长、MA值及仅角减小,但肝癌组所需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数量要明显少于肝硬化组(P〈0.05),并且两组指标分别与各自术前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在肝移植术术前、术中均好于肝硬化组;出血量和所需的血制品也要少于肝硬化组.  相似文献   

15.
周冷潇    韩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3):214-2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317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183例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34例慢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对其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进行比较,探讨慢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 HCC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年龄、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血HBV DNA阳性、合并糖尿病(DM)及高血压所占比例均高于肝硬化组,两组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大、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0.326、1.055、2.988、2.031,P均<0.05)。结论: 男性、年龄升高、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大块肝切除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我院90例肝癌合并肝硬化大块切除病例.结果乙肝感染率81%,肝功能A级55.6%,B级40%,C级4.4%.轻度肝硬化44.4%,中度46.7%,重度8.9%.肝癌大小(8.5±4.0)cm,手术时间为(188±89)min,失血量(1 281±1 831)mL,输血量(1109±1 213)mL.术后总并发症为24%,严重并发症17.8%,肝功能衰竭及肝功不全发生率8.9%.手术死亡率为6.7%.单变量分析示术前AST、肝功能、手术时间及失血量为肝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因素,多变量分析提示手术时间及肝功能为肝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术前肝功C级应避免手术切除.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对预防肝功能衰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奥曲肽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伴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Child-Pugh评分A或B级伴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共55例。实验组24例,行TACE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奥曲肽0.2mg皮下注射,每天2次。对照组31例,接受TACE治疗。每3个月进行1次评价。对两组6个月及1、2、3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CR,实验组中16例PR,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中11例PR,有效率为35.4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3年生存率为45.83%,而对照组3年生存率为19.35%。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实验组中位TTP为9个月,对照组为6个月。奥曲肽副作用主要为轻度腹泻。结论奥曲肽联合TACE治疗伴肝硬化肝细胞癌有明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在原发性肝癌(HCC)和肝硬化(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50例HCC、50例LC和50例对照组肝组织中Mc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cl-1在LC和HCC组中的表达增强(P<0.05);肝癌组织中Mcl-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Edmonson grade分级、肝内外转移、复发、静脉浸润相关(P<0.05);Mcl-1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cl-1表达、肿瘤大小和血清AFP值分别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Mcl-1的过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Mcl-1表达影响肝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Worldwide surveysand statisticshave implicatedthat liver cirrhosis(LC) after viral hepatitismightbethe major antecedentle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1] ,but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LC converting into HCC remained unclear.Duringthe past decade,there has been accumulating evi-dence showing thatapoptosis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malignant diseases[3 ] ,and is thoughtto be involved in hepatic carcinogene-sis(HCC) .Functional loss of pro- apop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