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蛇毒纤溶酶治疗过程中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形态、数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60例和对照镬组20例,分别在蛇毒纤溶酶给药前,给药3 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初步鉴定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H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Ⅰ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s;相差显微镜分析细胞形态数量变化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结果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蛇毒纤溶酶治疗3 d后EPCs数目较治疗前明显增加.7d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但给药前后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并尤变化.结论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蛇毒纤溶酶治疗后,可引起EPCs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支架置入对ACS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清G-CSF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浓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3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CS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分为:ST段抬高ACS急诊PCI组(n=7)和非ST段抬高ACS[包括14例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1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择期PCI组(n=25)],10例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者作为对照组(n=10)。分别于术中和术后3 d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同时分离血清以备G-CSF浓度检测。于第10 d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以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G-CSF浓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①急诊PCI组术前外周血EPC-CFU数量稍高于择期PC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急诊PCI组术前血清G-CSF明显高于择期PCI组,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均有增高,但后者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前者,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择期PCI组外周血EPCs增加数量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r=0.261,P=0.009),急诊组则无。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增加,且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AMI后急诊PCI患者术后血清G-CSF浓度明显升高但与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及增殖集落变化情况。方法:测定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听力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EPCs数量及培养7 d后增殖集落数量。结果:突发性耳聋组外周血中EPCs计数为(36.5±2.58)个/20万单个核细胞,听力正常健康人EPCs计数为(85.3±6.55)个/20万单个核细胞,EPCs增殖集落计数分别为(2.01±0.31)个和(3.80±1.05)个,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由于EPCs数量及增殖集落数量下降,在机体修复过程中不能满足要求而引起耳聋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98例行PCI连续观察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VEGF水平.结果VEGF水平在PCI术前随血管狭窄程度升高而增加,术后即刻VEGF水平较术前有显著性下降,72 h升高,7 d达到峰值.结论VEGF在PCI术前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减轻心肌缺血;术后早期促进相关血管内膜修复和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形态、数量、成集落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的区别。并研究冠心病患者EPC的数量变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和对照组30例,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分析冠心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与EPC细胞数量和成集落的数量的相关分析。结果①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细胞集落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②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EPC的数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年龄、吸烟、高血压及LDL升高与EPC的数量明显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成集落的数量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各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包被培养板,培养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 小室和粘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及粘附能力.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数量明显减少(31.8±7.7 vs 59.5±10.6 EPCs/×200视野,P<0.05),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的粘附能力和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也明显受损.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循环中EPCs与VEGF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内皮祖细胞(EP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55例入选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有无冠状动脉狭窄而分为两组:冠心病组30例,对照组25例.采集入选者外周血,体外培养扩增内皮祖细胞,7 d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评估外周血EPC水平,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水平,分析冠脉组病人VEGF与EPCs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19.6±6.9 )pg/mL vs (35.4±9.4)pg/mL,P<0.001)];冠心病组血循环中EPC-CFU数量也较对照组降低(12.4±4.2 vs 19.0±5.1,P<0.001);血循环EPCs数量与VEGF浓度成正相关(r=0.493,P< 0.01).结论: VEGF的下降可能是导致血循环中EPCS的减少的原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情况及增殖集落变化情况。方法测定老年性耳聋患者和听力正常健康老年人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培养7 d后增殖集落数量。结果老年性耳聋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计数为(35.1±3.31)个/20万单个核细胞,听力正常健康老年人为(86.4±9.32)个/20万单个核细胞,EPCs增殖集落计数分别为(1.40±0.50)和(3.50±1.46)个/20万单个核细胞,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性耳聋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增殖集落数量较听力正常健康老年人降低,表明机体修复能力不能满足要求而导致血管损伤,从而引起耳聋等临床症状,人体内皮祖细胞改变对于研究老年性耳聋的治疗和研究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组,第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组,另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组,均在入院时、术后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的水平;采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FITC-UEA-1和DiI-acLDL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FMD有明显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亦有明显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FMD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r=0.759)。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在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及对照组增加,说明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冠心病患者(G1组,n=20)和10例非冠心病患者(G2组,n=10),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 的分离培养,于第10天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心血管的各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整体危险性(用Framingham危险积分定量评估)的关系.结果:G1组外周血EPCs数量较G2组明显减少(10.3±2.5 vs 17.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Framingham危险积分、高血压、血清LDL、hsCRP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并与Framingham危险积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 inhibitor, sEHi)tAUCB对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迁移、血管生成能力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CHD患者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进行EPCs的鉴定;随后用不同浓度 (0, 10-6, 10-5, 10-4 mol/L) tAUCB干预24 h,分别用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Matrix管腔形成的体外模型检测其迁移、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提取蛋白用Western印迹检测EPCs VEGF的表达。培养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EPCs作为对照组。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D患者EPCs的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均显著下降 (P<0.05);与处理前(0 mol/L tAUCB)相比,tAUCB呈浓度依赖性地显著增加CHD患者EPCs迁移、血管生成能力并促进CHD患者EPCs 表达VEGF。 10-6 mol/L tAUCB即明显增加CHD患者EPCs的上述功能并促进其VEGF的表达(P<0.05)。结论:sEHi具有正向调节CHD患者EPCs功能的作用,其有望成为一类治疗CHD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53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52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超声测定其内皮舒张功能指标(FM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PCs水平,同时检测反映内皮功能的生化指标,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NO。结果 在基线水平上,冠心病组内皮功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下,EPCs数目明显减少,hs-CRP 水平升高,NO含量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FMD与EPCs数量显著相关,FMD随EPCs数量增加而改善,呈正相关趋势(r=0.52,P<0.01)。同时,反映内皮功能的指标hs-CRP与FMD、EPCs均呈负相关趋势(r=-0.43,r=-0.50,P<0.05),NO与FMD、EPCs均呈正相关趋势(r=0.54,r=0.45,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EPCs数量较健康人群明显减少,内皮功能明显低下,同时内皮功能随EPCs数量增加而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3例作为患者组,同期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中CD34及CD133双阳性细胞(EPCs)的数量。然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高于狭窄程度较低的患者(P<0.05);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EPCs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冠脉狭窄可导致外周血EPCs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方法:依据病史、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冠脉造影结果分成4组,其中冠心病患者3组,共4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患者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患者1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AMI组)患者13例(发病24h内),同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4组患者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EP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SAP组[(0.043±0.043)%]、UA组[(0.014±0.018)%]、STEAMI组[(0.040±0.036)%]外周血中EP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P均<0.01)。其中,UA组不仅明显低于SAP组(P<0.05),而且较STEAMI组有下降趋势(P=0.11),SAP组与STEAMI组间EPCs占PBMNC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较正常人减少,其数量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提示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18)、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24)及对照组(n=36),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18)、双支病变组(n=14)及三支病变组(n=10).胶乳凝集反应法测定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高敏CRP浓度,同时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评估循环EPCs水平.结果 ACS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而SAP组及ACS组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单支、双支、三支)组EPCs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高敏C反应蛋白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 -0.429,P<0.05).结论 CRP和EPCs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且CRP和EPCs两者之间呈负相关.提示CRP可能通过抑制EPCs数量从而减弱EPCs参与损伤内皮修复的能力,与冠心病发生及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朱志军 《浙江医学》2010,32(11):1610-1611,16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新喋呤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20例)和16例正常者,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者的血清新蝶呤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治疗后,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并无明显变化,而且两组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外周静脉血清新蝶呤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新蝶呤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心绞痛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升高更明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诱导或加剧病变冠脉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免疫激活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蝶呤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65例老年(年龄≥60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用药12周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34+/KDR+双标记阳性确定,对比2组患者在服药前后EPCs数量及血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用药前EPCs数量基本相近,观察12周后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显著增加(0.027±0.017vs0.046±0.03,P〈0.05),对照组患者12周后EPCs数量虽较前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12周后2组患者脂联素水平均有所增加,但吡格列酮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4.5±1.7mg/Lvs7.0±2.3mg/L,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促进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EPCs的动员过程,还可提升患者血脂联素水平,可能具有抗动脉硬化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