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伤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而导致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为了解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的频次及容易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以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为此,2008年4月~6月,沈阳市苏家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院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 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家区级医院,4家乡镇级医院的医护人员437人,其中男性20~55岁60人,女性377人。(2)方法:采用沈阳市医院感染控制中心设计的调查问卷自填。(3)统计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护人员针刺伤现状与预防意识,增强其树立职业防护观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手术室人员进行有关针刺伤情况和防护知识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4.29%,手术医师针刺伤发生率为44.35%。多数医护人员针刺伤后,应急措施选择盲目,仅有38%的人刺伤后检查,且有18.67%的人对其置之不理。对针刺伤产生的原因认识不足,手术室护士针刺伤率高,其原因主要为工作繁忙,患者多。32%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不足,7.33%操作不熟,违反流程,而26.67%因缺乏防护器具产生针刺伤。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相关保护意识淡薄,知识匮乏,刺伤率发生高,且此现象在不同科室间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医护人员对于针刺伤的预防、危害、处理措施等相关知识不足,应加强相关职业安全知识的教育及针刺伤的护理,建立完善的刺伤防护系统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以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及麦氏工作应激问卷调查广西区直6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278名医护人员。结果不良心理反应占95.68%,以抑郁、焦虑和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工作应激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手术室医护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危害和现状,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总结,指出手术室医护人员需要经常性地接触注射器等锐利器械,因此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概率远远要大于其他科室,而由于人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血源性疾病在病人间的传播上,未给予手术室医护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足够的重视。结果研究分析表明,手术室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有: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未给予意外针刺伤足够的重视,且医院未提供充足的意外针刺伤知识培训。手术室医护人员操作存在失误,工作氛围紧张,发生针刺伤时,应对能力较差。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结论应给予意外针刺伤足够的重视,结合意外针刺伤的发生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针刺伤的发生概率,保证手术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2016年7月—2019年7月本院58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资料,并提出干预措施及持续改进的方法.结果 58例发生针刺伤的医护人员中,发生科室最高的为肿瘤-血液科,其次为神经外科、消化内科,远高于医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医院无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00名医护人员在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被针刺伤的有关情况,6个月后观察医护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95份,195名医护人员中有134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刺伤率为68.7%。工作年限<5年的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7.7%,工作15年以上达66.7%,工作10~15年间的发生率最低,不同工作年限针刺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28,P<0.01);护士以回套针帽和取下针头针刺伤发生人次数占刺伤总人次数比例最高,分别为20.4%和19.7%,医生以缝针刺伤所占的比例最高,达35.1%。;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只有8.2%;6个月后医生戴手套操作率为80%(20/25),护士只有36.4%(20/55)。结论应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完善规章制度,树立全面性防护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高发原因,观察专项整改推行无针输液系统、安全型留置针等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4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工作的8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4月-2018年8月工作的40名护士为对照组,2018年9月-2019年12月工作的40名护士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在使用锐器盒前后针刺伤现况,了解医护人员在使用锐器盒前后针刺伤现况及职业防护的薄弱环节,探讨切实可行的控制对策,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全部问卷以Epidata建库录入,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使用锐器盒前针刺伤率为100%,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率为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积极推广锐器盒在各级医疗机构中的使用,同时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针刺伤的强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广州市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的现状,分析其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ed-C,IRI-C)对374名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所有P值均为双侧概率,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以共情水平得分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自变量分析时设置哑变量。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共情能力评分为(50.66±11.75)分,各条目均分为(2.30±0.53)分;不同学历、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称、培训经历、带教经历、身份的医护人员共情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学历、培训经历、带教经历、身份、职称进入方程,模型拟合较好(R2=0.699,P<0.05),其中,身份与共情能力为正相关,其它均为负相关;负相关的因素中,培训经历、带教经历、职称的影响较大(均P<0.05),相对于已婚组,未婚组与共情能力为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工作≤1年的被调查者,工作年限为1~2年和3~4年的与共情能力为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为≥4年的与共情能力为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中专学历的被调查者,硕士学历的与共情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共情能力受多因素影响,应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对生物武器的认知情况。方法对435名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生物武器认知调查和培训。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对生物武器防护认知不足,培训后成绩显著提高。结论提高军队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生物武器防护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刺伤也被称为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我国针刺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并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约为81.9%~93.3%。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一直是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与防护机制现状加以综述,为医护人员职业病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山市乡镇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状况。方法:选取中山市乡镇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160人作为A组,非急诊科(内外科)医护人员160名作为B组,另选择中国常模健康成人160例作为C组,观察对比三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躯体不适、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观察项目上,相较于常模C组,A组SCL~90评分最高,B组次之;SDS和SAS评分比较中,A组均最高,其次为B组,C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促进急诊医疗质量的提高,需对特定医务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改善目前心理健康状况,保证急诊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申艳琴 《职业与健康》2006,22(14):1061-1062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急诊科的病人大多病情危重,抢救病人时要求护士操作熟练,动作迅速,急诊科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科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防范措施也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三甲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针刺伤情况,为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某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针刺伤资料,对针刺伤暴露医务人员、发生地点、操作环节、锐器种类、受伤部位和暴露后处置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17年该院医护人员主动上报针刺伤425例次,其中护士378例次,占88.94%;医生47例次,占11.06%。工作年限1~5年医务人员针刺伤暴露223例次,占52.47%。针刺伤主要发生在与患儿接触操作时,有259例次,占60.94%。护士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有281例次,占74.33%;医生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手术室,有28例次,占59.57%。引起针刺伤的锐器主要为头皮针,有228例次,占53.65%。针刺伤损伤部位以手部最多,有411例次,占96.71%。针刺伤发生后,暴露医务人员均立即按照正确流程进行初步处理,未出现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结论该儿童医院低年资医护人员是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群体,多发生在与患儿接触操作过程中,头皮针是儿科针刺伤最常见的锐器。  相似文献   

15.
贾继红 《现代保健》2009,(20):131-131
1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1防护意识薄弱 针刺伤后易发生感染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目前,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依然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较弱。护理人员在成长的过程中,专业能力逐步成熟,角色逐步完善,工作内容增多,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工作上,对于治疗后的拔针只是习惯的机械性地去做。长期以来只强调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忽略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导致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具来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主要见于接触乙肝患者及其血液的工作人员,有31.68%的人未注射乙肝疫苗,戴手套穿刺输液者仅占31.93%。调查表明大多数护理人员需要避免针刺伤的知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23.15%的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后,习惯性将针帽再套上。总的看来,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相关知识缺乏。  相似文献   

16.
医务人员针刺伤调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针剌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为针刺伤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相关资料.方法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工作量及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报告登记的155例次针刺伤(125名医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伤的高危因素是工作年资低、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针头回套、针头裸露和工作忙乱.结论加强全员培训、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避免针头裸露、禁止针头回套、合理调配人员等措施控制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全球针刺伤疾病经济负担,以获得相关证据,引起有关部门对针刺伤防护的重视。方法在PubMed、ScienceDirect、EBSCOhost、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2016年5月有关针刺伤疾病经济负担的相关研究,应用世界银行通货膨胀率和2015年货币汇率将各研究针刺伤成本转换成2015年12月美元表示,并进行合并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3篇美国研究,瑞典、韩国、比利时、中国台湾地区研究各1篇。中国大陆的研究均只集中在针刺伤发生率的报道,未见有成本研究。2篇未明确研究人群,其余5篇的研究人群均为在医疗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成本分析方法:7篇文献中3篇为一手数据分析,4篇为模型推算得出。成本研究范围:4篇研究测算了直接成本,2篇研究分别测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1篇只测算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总和。每次针刺伤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为747~2 173美元,直接成本为167~617美元,间接成本为322~455美元。结论全球范围内针刺伤经济负担沉重,但仍被低估;中国针刺伤发生频繁,但关注不足,经济负担研究缺乏,有关部门应重视针刺伤防护及追踪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离职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方便抽样方式抽取广东省18家医院415名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8份.采用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的短式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用于评估离职意愿、工作压力和心理状况的调查问卷.结果 有离职意愿的为93 人(22.79%);三甲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离职意愿明显低于二甲及以下医院(x<'2>= 15.56,P=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区因素以及工作压力大和心理症状多是离职意愿的危险因素,工作满意度高是保护因素.结论 广东省18家医院急诊科22.79%的医护人员不愿意继续在急诊科工作.应采取措施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压力和增强心理健康,降低急诊科人员的离职意愿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诊科医护人员遭受心理暴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县级市3所综合性医院1年内遭受过心理暴力的111名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遭受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者占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的45. 5%。遭受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后急诊科医护人员的SAS、SDS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SCL-90各因子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评分、阳性项目数均高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或P0. 05)。【结论】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和咨询,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