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六味地黄丸两种剂型的紫外分析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丸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经典中成药,临床用于治疗肾阴亏虚证,疗效较好,目前其剂型有蜜丸、水丸(浓缩型)及口服液,但以前2种剂型为主。笔者初步对其2种不同的丸剂试做紫外分析,并总结用以治疗老年肾阴亏虚证型患者89例,探讨其与临床疗效关系,现报道如下。1两种不同剂型的紫外分析1.1实验药品六味地黄丸的蜜丸剂型及水丸剂型(浓缩型),均为市售药品。1.2实验仪器日本产岛津265紫外分光光度仪。1.3实验方法供试液的配制均取2种剂型按说明书规定的1次量配成供试液,方法如下:取蜜丸1丸重9.0606g,溶…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出自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已被载入国家药典,除传统的蜜丸外还有水丸、片剂、浓缩丸、口服液、胶囊剂以及膏剂。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痛、心烦失眠、耳鸣口干、手足心热、神疲倦怠等症状。六味地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为酸甘化阴的代表方剂,出自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除传统的蜜丸外还有水丸、片剂、浓缩丸、口服液、胶囊以及膏剂.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痛、心烦失眠、耳鸣口干、手足心热、神疲倦怠等症状.  相似文献   

4.
叶英响  陈烨  翁夏蒙  吴素香  石森林 《中草药》2017,48(21):4425-4431
目的考察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并对其进行可视化表征。方法运用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理论,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采用桨法装置测定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各时间点物质组释放率,拟合释放曲线,计算释放动力学特征参数;以市售最常见的水蜜丸、浓缩丸为参比制剂,对其他类型的六味地黄丸进行f2相似因子的计算评价;并采用物质组释放图谱、释放增量图谱,以期能够定量、整体并可视化评价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结果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符合Weibull释放模型,计算各Weibull分布参数T50和Td,除浓缩丸与水泛丸外,各类型丸剂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运用f2相似因子法对比,发现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具有一定的差异和相似性,通过物质组释放图谱与释放增量图谱可直观可视化地评价各类型丸剂的释放动力学特征。结论通过物质组释放动力学可以定量、整体并可视化地评价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的释放动力学特征,与古语所述"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正> 药品在规定的包装与贮藏条件下,微生物会不会繁殖,其中水份是最重要的条件,也是较易控制的。下就对常见的几类口服固体中成药在贮藏中的菌数变化和安全水份进行了观察。实验用药主要为水丸、水蜜丸、蜜丸和片剂等。对柏子养心丸、归芍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九味羌活丸、木香顺  相似文献   

6.
头痛应辨证     
羚翘解毒丸由羚羊角、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组成。疏风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恶寒发热,头晕目眩,咳嗽,咽痛。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9g),一日2~3次,其它尚有水丸、浓缩丸、颗粒剂、片剂等不同剂型,应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流浸膏泛丸是在我国传统制剂蜜丸、水泛丸、煎膏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剂型,所得的成药又称为“水丸型浓缩丸”。由于处方中部分药料经提取浓缩成流浸膏,体积较传统的蜜丸、水丸大大的缩小。同一处方,经水泛丸法所得成药与流浸膏泛丸法所得成药剂量相比,水泛丸剂量大于流浸膏泛丸(即浓缩丸)一  相似文献   

8.
正丸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中药丸剂包括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和滴丸等。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炼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每丸重量分为大小蜜丸。水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炼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水丸系指饮片细粉以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汁、糖液、含5%以下炼蜜的水溶液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浓缩丸系指饮片或部分饮片提  相似文献   

9.
新药审批办法中,关于改变剂型,提出应提供新剂型与原剂型在制备工艺、剂型、质量标准、稳定性和临床对比试验的研究资料。《中国药典》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均系多味药材原粉直接制成蜜丸,剂型改变成口服液、冲剂、糖浆等,常根据其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而设计尽可能合理的工艺,如用水  相似文献   

10.
散、丸剂仍是目前中药制剂的主要剂型,散剂为药材经粉碎而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丸剂为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辅料制成球状或类球状的制剂。传统中药散剂制法除常用粉碎法以外,还有灰化、取烟、制霜、澄粉、风化等。施用,口服包括直接口服、煮后服、冲服、醮服。外用吹(鼻、耳),还作塞鼻、耳、肛门、阴道、疮孔和揩牙等。传统的中药丸剂,以辅料分类除蜜丸、糊丸、水丸外还有糖(饴红糖)丸、油丸、脂丸、腊丸、乳丸、胆汁丸、尿丸、血丸、唾涎丸、蛋清丸及复合辅料丸等60多种。按制法分类,除塑制丸、泛制丸、浓缩丸外,还有捣合丸(不少为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六味地黄丸大蜜丸和浓缩丸中丹皮酚含量.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274 nm最大吸收波长处紫外吸收,对大蜜丸和浓缩丸所舍丹皮酚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2.41-14.45 μg/ml(r=0.9996,n=5),测得平均回收率水蜜丸为99.61%,RSD=0.94%(n=6);浓缩丸为100.32%,RSD=1.44%(n=6).结论 该测定方法能够满足六味地黄丸大蜜丸与浓缩丸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便,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六味地黄丸大蜜丸和浓缩丸中丹皮酚含量。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274nm最大吸收波长处紫外吸收,对大蜜丸和浓缩丸所舍丹皮酚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2.41—14.45μg/ml(r=0.9996,n=5),测得平均回收率水蜜丸为99.61%,RSD=0.94%(n=6);浓缩丸为100.32%,RSD=1.44%(n=6)。结论该测定方法能够满足六味地黄丸大蜜丸与浓缩丸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便.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13.
雨薇 《养生月刊》2006,27(9):794-795
在滋补类中药中,临床推荐使用频率最高的,大约就是名称中带“地黄丸”三个字的中成药,其品种虽多,但规格剂量与用法用量却基本相同,最常见的都是每瓶200丸的蜜丸或水蜜丸的包装,每天服3次,每次服8丸,而每8丸就相当于原生药材3克。各种“地黄丸”均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其组方分别为补血的熟地黄、收涩的山茱萸(制)、清热凉血的牡丹皮、补虚的山药、利水渗湿的茯苓和泽泻,辅料多为淀粉与糊精。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病机适量添加不同草药组合成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中药饮片。中医中药的可贵之处在此得到最好的体现,只要调动其中几味药的成分与剂…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有蜜丸、水丸、冲剂、片剂、糖浆、口服液等多种剂型。为求得好疗效,应该正确服用中成药: 看剂型,明功效,注意服用方法 中成药剂型很多,其功效及作用机理不同,各有各的用法。一般内服中成药都需要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应先嚼烂或切碎后分次温开水送服,不可整粒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行干燥技术的研究,揭示中药丸剂干燥与崩解时限的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川芎茶调丸(水丸)、小活络丸(浓缩丸)水分、丸重、脆碎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丸剂崩解时限的主要因素。对川芎茶调丸、六味地黄丸、小活络丸三个品种,各5个批次进行平行试验。考察烘箱干燥法、真空干燥法、真空冻干法三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丸剂崩解时限、含量测定的影响做一比较;结果:利用真空冻干技术干燥,对不同品种的中药丸剂崩解时限均有大幅度的缩短。且川芎茶调丸中阿魏酸和六味地黄丸中的丹皮酚含量有一定的提高。结论:真空冻干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可有效的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中药口服固体剂型体外释放性能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应用分光光度法以黄酮类化合物为指标,对黄芩蜜丸、水泛丸、胶囊丸的体外释放及体内吸收进行了实验。结果水丸的释放明显地慢于胶囊和蜜丸;但三种剂型体内试验24小时累积尿药排出量,无显著差异。所以固体剂型释放性能并不影响其体内吸收。至于其它中药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丸剂是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由于它制备简便、适用范围广,不但适于大规模生产,也可小量制备,在众多新剂型不断涌现和发展的今天,仍然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其中"小丸"泛指水丸、浓缩丸、小蜜丸、水蜜丸等小型的丸剂,它  相似文献   

18.
医话二则     
一、药丸制法的意义制丸是一门技艺,它的学问很深,有的要做大,有的要做小,有的要炼蜜为丸,有的要水泛为丸,有的要用米糊为丸等等,各有各的用处.比如说,六神丸,它象菜子大,因为它一咽下就要在喉部起作用,直接用于咽喉部的疾病.但是,入肝肾达下焦的丸子多半是较大的,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均象兔子屎,取其药力能直达下焦.此外,为什么有的要用水泛为丸,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中医学院药剂教研室在指导毕业生专题科研中,吸取丸剂、散剂、冲服剂的优点,创造了微丸新剂型。这种微丸区别于丸剂(蜜丸、水丸、浓缩丸),特点是微小,颗粒直径在0.6~0.8mm之间,比六神丸还小得多,这种剂型的溶出极快,流散性也好。还可以用锅包囊法,以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包囊。  相似文献   

20.
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分别是治疗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的代表方,疗效已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肾气丸始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干地黄(现用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改用肉桂)、制附子组成.六味地黄丸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系由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两方在组方上仅差附子、肉桂,其它药味的用量均相同,而附子、肉桂的用量只占肾气丸全方的2/27,但是两方的功效与性质截然不同,肾气丸补肾阳,而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附子、肉桂在其中起着何种作用?本文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