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外消旋聚乳酸/FK506(PDLLA/FK506)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A组为自体神经移植再生模型组;B组为PDLLA/FK506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术后24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术后27d起计数c-fos阳性细胞。结果 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PDLLA/NGF(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自体神经移植再生模型组;B组为PDLLA/NGF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所有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硬膜外给予虎纹镇痛肽-Ⅰ对大鼠外周神经挤压模型机械痛阈与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虎纹镇痛肽-Ⅰ对再生神经神经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虎纹镇痛肽-Ⅰ治疗组;C组为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21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虎纹镇痛肽-Ⅰ能有效减轻再生神经的神经性疼痛程度,促进神经的完善修复。  相似文献   

4.
坐骨神经挤压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模型,观察其神经恢复过程中行为学、机械痛阈值、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以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对c-fos表达产物:Fos蛋白阳性的神经元进行计数)的改变,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再生与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坐骨神经血管钳挤压损伤组(A组)和假手术组(B组),每组20只.前者分离出右侧坐骨神经后于神经中段用止血钳挤压神经直到成为透明膜状,持续30s;后者将坐骨神经于空气中暴露5min后,还复至原位.术后第18、21、24、27、30、33、36、39天重复检测大鼠行为学、机械痛阈值、TWL值.术后21、27、33、39d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Fos蛋白表达.结果 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累积疼痛评分均高于B组(P<0.05),但A组内各时间点间无差异.A组术后21d后机械痛阈值和TWL均低于B组(P<0.05).A组术侧L4-5.脊髓背角浅层Fos蛋白阳性反应神经元计数大于B组(P<0.05).A组39d的机械痛阈和TWL值均大于21d(P<0.05),但Fos蛋白阳性反应性神经元计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坐骨神经挤压模型中外周神经损伤再生过程诱发脊髓背角浅层c-fos表达,同时出现再生神经支配区域的机械痛觉过敏和疼痛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冷冻温度下保存的异体神经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取96只同种属雄性大鼠,其中24只为取材组,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B组)和实验组(C、D、E、F组),每组12只.A组为新鲜自体神经移植组,B组为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C、D、E和F组分别为经4℃、-50℃、-80℃和-196℃甘油保存3周的神经移植组.术后2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术后9、16周进行大体观察、光镜检察、电生理测定.结果 术后2周,B组移植段见明显T淋巴细胞浸润,C、D、E组次之,A组及F组末见T淋巴细胞.术后9周及16周,从神经再生效果评价看:A组神经再生效果最好,F组次之,C、D、E组再次,B组最差.结论 在各冷冻组中,以-196℃组神经再生效果最好,接近新鲜自体神经移植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化学法去除同种异体神经髓鞘和雪旺细胞,形成去细胞基膜管支架后复合甲状腺激素,来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研究神经再生效果。方法SD大鼠坐骨神经用化学法处理得到去细胞基膜管支架;外源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经化学处理后形成无菌、pH值中性的T3水溶液然后溶解在明胶水凝胶中,局部注射在去细胞基膜管支架上。实验分3组:去细胞基膜管复合甲状腺激素移植组(A)、去细胞基膜管移植组(B)和自体神经移植组(C)。术后进行形态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电生理学、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检测。结果术后8周SFI比较,C组(-36.36±1.91)优于A组(-41.58±2.98)和B组(-41.89±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31.38±1.87)和C组(-30.03±1.73)优于B组(-36.74±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远端再生有髓神经截面积恢复率在8周、12周两时间点上,A组、C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甲状腺激素的去细胞基膜管修复神经缺损,效果优于单纯去细胞基膜管移植,与自体神经移植相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氏细胞(SC)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后c-fos,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切割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组(A组),SC移植组(B组),损伤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不致伤.用地高辛(DIG)标记的c-fos、bcl-2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SCI后A、B、C、D四组脊髓c-fos基因表达顺序为C>B>A=D;bcl-2基因表达顺序为D=A>B>C.结论SCI后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而bcl-2基因表达显著减少,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能部分抑制SCI后c-fos基因的表达和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许旺细胞对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促进作用. 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10只),制成而神经缺损12 mm模型,分别以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许旺细胞、去细胞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术后5个月分别行神经电生理、再生神经形态及数量等检测. 结果 A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恢复率(术侧/健侧)为(35.8±2.5)%,潜伏期恢复率(健侧/术侧)为(65.8±2.9)%;神经移植段再生轴突数为(1 570±188)个,髓鞘厚度为(0.383±0.031)μm.A组的各项指标优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许旺细胞植入去细胞异体神经可促进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人工神经制备修复兔长段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静脉(V)、基底膜(BM)、雪旺细胞(SC)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制备人工神经桥接15mm兔坐骨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用日本大耳白兔70只,分为7组(A、B、C、D、E、F、H),每组10条坐骨神经。各组均修复坐骨神经15mm缺损,以自体神经移植作为对照组(A)。术后观察3d,2,4,8和12周肢体运动,肌电图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和传导速度,记录电生理结果。术后12周取材,肉眼观察标本。比较近侧吻合口段(a),移植体中段(b),远侧吻合口段(c)神经再生情况,随机半数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染色,另半数组织做Cajar吡啶神经银染色,镜下观察神经再生情况,断端连接情况,并对各组再生神经束面积,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和轴突直径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实验组中以H组(V+BM+NGF+SC组)修复情况最佳,上述各指标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BM+NGF+SC组修复神经缺损,效果最好,符合神经组织学结构,能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很有可能成为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细胞 (Schwanncell,SC)对大鼠脊髓损伤 (spi nalcordinjury,SCI)后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 4 3 (growthassociatedprotein - 4 3 ,GAP - 4 3 )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 12 0只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三组 :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组 (A组 )、单纯SC移植组 (B组 )、损伤对照组 (C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SCI后GAP - 4 3的表达 ,同时采用联合行为记分 (CBS)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SCI损伤后 1周 ,A、B、C三组间GAP - 4 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SCI后 2 ,4 ,8周 ,三组间表达顺序为A >B >C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间A组在 2周时达到最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 ,12周时A、B、C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最好。 结论 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有促进SCI后GAP - 4 3表达和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探讨补体活化在N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8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1、3、7天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1、3、7天组(n=12).CCI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假手术组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做其他处理.分别于建模后1、3、7天测定大鼠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通过RT-PCR、免疫比浊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观察大鼠脊髓背角C3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I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1天即出现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过敏,结扎后3天和7天动物处在高水平的痛敏状态.假手术组大鼠未见明显的行为学变化.脊髓背角补体C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CCI组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1、3、7天升高,且激活程度呈上升趋势,而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NPP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 mRNA及蛋白呈高表达状态,补体的这种变化可能在NP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电镜观察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方法 51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n=7)正常对照组;B组(n=24)背根压榨伤组;C组(n=20)坐骨神经压榨伤组。损伤组按存活期不同各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5例,大鼠分别于伤后3天、2周、1月和2月处死取材。A组、B组3天、2月时相点各取2例用于电镜标本制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L5脊髓背角及中枢-外周移行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电镜观察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1)背根和坐骨神经损伤可引起脊髓背角GFAP的显著表达,其中后者的GFAP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减弱,而前者整个观察期持续高水平表达;(2)坐骨神经损伤不引起中枢-外周移行区GFAP的表达增强,但背根损伤可导致该区域GFAP的显著表达且持续整个观察期;(3)超微结构观察示背根压榨伤后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大量增生,占据了背根传入纤维的径路。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背角及中枢-外周移行区的反应性胶质化可能是背根再生不能重建脊髓和外周联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OEC)-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细胞外基质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ECM)-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 acid),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外周靶器官及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15 mm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在术后1,3,6,9周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及运动终板检测,并于术后9周行CM-Dil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示踪检测.结果 术后各组动物术侧腓肠肌湿莺和运动终板数量下降,3周后除ECM-PLGA组和PLGA组外,腓肠肌湿重和运动终板数量逐渐增加.9周时OEC-SC-ECM-PLGA组腓肠肌湿重、运动终板数量及运动终板长轴长度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周时CM-DiI和CB-HRP逆行示踪结果显示,OEC-SC-ECM-PLGA组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外周靶器官及脊髓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Foxo3a在腰段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42只成年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行坐骨神经夹伤术.运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对腰段DRG中Foxo3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坐骨神经夹伤后1 d,腰段DRG中Foxo3a蛋白表达开始明显下降,第2天达到最低值,随之逐渐升高,于4周后接近正常水平.坐骨神经夹伤后2 d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GAP-43)在DRG中的表达均开始上调,在7 d达到最高点,GAP-43则保持较高水平.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Foxo3a表达下降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并且PCNA与神经元细胞几乎无共定位,与神经胶质细胞共定位明显.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Foxo3a在腰段DRG中的表达减少可能与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和轴突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2(CB2)在胫骨癌痛大鼠脊髓的表达及其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42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DMSO(二甲基亚砜)组(D组)和CB2选择性拮抗剂AM630组(A组)。采用右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5μlWalker256(4×105)乳腺癌细胞制备大鼠胫骨癌痛模型,于接种后第7d从S组和BCP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同C组的大鼠一起处死取脊髓,采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脊髓CB2的表达,在接种后的第1、2及第3天按照分组D组和A组分别鞘内注射DMSO0.15μl和溶于1%DMSO的AM63015μg。分别于注射肿瘤前1d、注射后的第1、3、5、7、14、21d(T0~6)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结果免疫印迹显示C组大鼠脊髓基本没有CB2的表达,与C组及S组相比,BCP组接种后第7d脊髓CB2表达水平升高。鞘内注射AM630癌细胞后大鼠接种后肢提前出现机械痛觉过敏现象。结论脊髓CB2参与大鼠胫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6.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背根节GDNF的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条件性损伤对相应背根节及坐骨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GDNF对损伤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45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N=5)正常对照组,B组(N=20)坐骨神经压榨伤组,C组(N=20)坐骨神经切断/结扎组;B、C两组按存活期不同再各分为4个亚组,每组5例。大鼠分别于伤后3天、2周、1个月、2个月处死,取材L5节段损伤侧背根节及损伤坐骨神经的远近节段,免疫组化染色观测GDNF表达。结果 (1)正常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主要分布于小神经元,少数为大神经元。(2)坐骨神经损伤促使同侧背根节神经元GDNF表达显著增强,伤后2周达到高峰;B组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在伤后1个月时轻度下调,伤后2个月恢复为对照组水平。C组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保持高水平,并至观察后期2个月。(3)坐骨神经损伤同时诱导背根节卫生细胞及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GNDF表达显著增强,其中远端坐骨神经GDNF表达强于近端。B组这些细胞的阳性表达持续至伤后2周,C组伤后1个月时其表达仍显著。结论 GDNF是参与损伤初级感觉神经元反应的重要因子,并可能对正常及受损背根节细胞发挥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激肽原在腰骶髓及L4~L6脊神经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其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激肽原分布于L4~L6脊神经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激肽原相对含量,在损伤后第15h是减少的。以后逐渐增多,到损伤后24h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第48h,72h,其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