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效果。方法 对1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行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组织配型、供肾情况、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由于重视术前准备,组织配型、供肾选择良好,手术技巧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合理,手术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效果。方法对1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行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组织配型、供肾情况、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由于重视术前准备,组织配型、供肾选择良好,手术技巧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合理,手术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朱光炜 《华夏医学》2006,19(1):85-8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总结临床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血生化、彩超结果,予以早期诊断,并给予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结果:4例术后2周恢复,2例术后4周恢复。结论: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得当,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争取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肾移植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99年10月-2004年1月成功地为78例晚期尿毒症患者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肾功能恢复良好,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中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机制。方法:按照组织配型结果将动物分成自体肾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肾移植组,并动态采集不同时间点实验动物前腔静脉血,分别测定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自体和同种异体肾移植组术后第二天血清SOD、MDA均开始增高,达峰值后渐下降,1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同种异体肾移植组血清SOD增高的幅度小于自体组,而血清MDA增高的幅度大于自体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同种异体肾移植组SOD,MDA达峰值的时间迟于自体组。结论:(1)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通过增加过氧化脂质损伤移植肾功能。(2)IRI可以单独引起移植肾损伤或与免疫因素协同作用加重移植肾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治疗肾功能衰竭唯一办法[1]。术前进行供受体HLA配型直接影响肾移植存活率及排斥反应发生[2] 。我们对4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受体)与27例肾源(供体)进行HLA配型。结果表明:术后均有良好肾功能,术后90天未发生一例排斥反应。l材料和方法1.1受体49例我院确诊为肾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试验前IW无输血史。1.2供体27例系非肾病突然致死的患者。1.3方法1.3.l仪器与试剂HLA—A、B、DR单克隆抗体干板(美国莱姆德公司),日本Nikon倒置相差显微镜,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试剂二厂),尼龙棉柱。1·3·2实验方…  相似文献   

7.
2004年6月25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成功地施行了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各项生命指标正常,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是治疗不可逆性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免疫配型,娴熟的移植技术、合理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更有赖于患者术后长期良好的家庭自我护理[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赛尼哌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以同期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的20例肾移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前联合应用1剂赛尼哌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急性排斥反应、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等发生情况,时间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治疗组6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联合应用赛尼哌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改善移植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治愈1例肾移植术后发热的患者,现将诊治结果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1岁,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发热5d”于2006年4月6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肾功能逐渐恢复,可排尿,出院时血CRE239μmol/L。入院前5d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偶咳嗽,无咳痰,伴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1.
Yu L  Zhang X  Luo M  Xiao L  Xu J  Du C  Liu R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5):651-654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例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中139例在术后有39例发生早期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出院前健康指导的内容.方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从如何判断排斥反应、观察药物毒副作用、如何预防感染等方面进行指导.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并发症出现率降低,并对生活充满信心.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完全逆转的急性排斥对移植肾长期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 946例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的时间、次数、治疗效果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通过lifetable分别计算和比较无排斥组、一次排斥组、二次以上排斥组、早期排斥 (肾移植术后 90d内 )组、后期排斥 (术后 90d以后 )以及完全逆转组、部分逆转组患者肾生存率 ,并通过Cox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排斥患者 ( 172例 )移植肾生存率要明显低于无急性排斥患者 ( 774例 ) ,5年和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0 9%、2 9 8%和 93 3 %、83 3 % (P <0 0 0 0 1)。发生 2次以上急性排斥患者的肾长期生存率比无排斥和 1次排斥组要低得多 (P <0 0 0 0 1和P =0 0 0 3)。完全逆转组和部分逆转组患者的 5年、8年肾生存率分别为 93 9%、89 2和 6 3 1%、41 4% (P <0 0 0 0 1) ,前者和无排斥组患者肾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P =0 96 )。排斥发生时间并不是影响移植肾生存的因素。结论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有较差的移植肾长期生存率 ,发生 1次且抗排斥治疗能完全逆转的患者其移植肾长期生存率与无排斥患者的肾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配型新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 85 4例患者肾移植前运用PRA新技术进行组织配型 ,并行血浆置换 ,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的 42 3例作为对照 ,观察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 (AR)发生率以及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HR) 9例 (2 1% )、急性排斥反应 198例 (47% ) ;1年人/肾存活率 86 7% /76 3%、3年人 /肾存活率 72 5 % /6 7 9%、5年人 /肾存活率 6 9 5 % /4 9 3%。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 85 4例 ,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16 2例 (19 0 % ) ,1年人肾存活率达 97 3% /95 0 %、3年人肾存活率 92 0 % /84 2 %、5年人 /肾存活率 87 0 % /81 6 %。结论PRA阴性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提高人 /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Yu YM  Yu LX  Liu YJ  Deng W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38-2240
目的探讨天然免疫分子Toll样受体4(TLR4)在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肾脏移植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肾移植术后早期病例进行了研究,采用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术后第1、4、7天CD14阳性单核细胞中TLR4及其下游分子CD80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术后2周内有无排斥反应将18例病例分为排斥组(3例)和无排斥组(15例)。对TLR4和CD80在排斥组和无排斥组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无排斥组肾移植术后第1、4、7天TLR4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1.38±16.02)%、(13.38±7.90)%和(4.28±3.74)%,术后第7天表达低于术后第1天和第4天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斥组TLR4表达水平分别为(3.59±1.18)%、(21.5±20.54)%、(17.05±12.92)%,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2)排斥组(3例)术后第4天TLR4水平与术后第1天的环比(d4/d1)高于无排斥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组(2例)术后第7天TLR4水平与术后第4天的环比(d7/d4)高于无排斥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组1例术后第5天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第7天与第4天TLR4表达水平环比下降。(3)无排斥组肾移植术后第1、4、7天CD80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组CD80的表达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TLR4的表达变化规律与患者免疫反应能力相一致;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组TLR4表达水平环比明显高于无排斥组。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对肾脏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了91例肾移植受者的细胞因子TNF-α、IL-10、TGF-β1和IL-6基因型,分析细胞因子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及不同细胞因子基因型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在91例肾脏移植受者中,TNF-α和IL-10的基因型是以低分泌型占优势,分别达到90.1%(82/91)和79.1%(72/91),而TGF-β1和IL-6的基因型是以高分泌型占优势,分别达到79.1%(72/91)和100%(91/91)。在具有TNF-α高基因分泌型和IL-10中、高基因分泌型的肾移植受者中,移植后急性排斥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基因分泌型受者(P<0.05),而且IL-10中、高基因分泌型受者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以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为主。结论:细胞因子TNF-α和IL-10的基因型多态性对肾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有明显的影响;肾脏移植前检测移植受者的细胞因子基因型有助于正确预测和估价移植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的模型. [方法] 自 1998年 8月至 2003年 1月,以 Fisher大鼠作为供体, Lewis大鼠为受体.模拟活体供肾肾移植中供受体同步手术的顺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阻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大鼠原位肾移植,共完成 650例. [结果] 此模型并发症少,移植肾术后成活率达 98.2%.术后第 14天;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和 6个月成活率分别为 96.8%; 95.8%; 95.4%; 95.4%; 94%; 94%和 92.5%.术后 10~ 12周,开始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的典型慢性排斥反应. [结论] 此模型具有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影响肾功能因素少、结果稳定等优点.适应于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Though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ticity (CDC)asSay is widely adopted as a standald histocompatibilitytest before haplantalon in most of the transplantationcenters in our countw, it yields unacceptably high ~ ofhypemeute rejechon (HR) Of the allograft because of itslow sensihvity[']. In some cases, even the new powerful~nosuPPressants fail to suPPress the disastIDus edejection (GR).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validity.Of 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 (PRA) measmnt as a pretranSPlant h…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steroid or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withdrawal from tacrolimus-based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Methods A cohort of 45 patients following cadaveric ren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based on the regimen of combination of tacrolimus, steroid, and MMF: triple therapy group, steroid withdrawal group, and MMF withdrawal group. During 2 years, survival of patients and allografts, clinical acute rejection, adverse events, hepatic and renal allograft function, and blood lipids were monitor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steroid or MMF withdrawal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During two-year observation, steroid or MMF was successfully withdrawn from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based on tacrolimus without any clinical acute rejection renal allografts kept excellent function. Some adverse events among groups. Patient and graft survival rates were 100% and all the occurred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Withdrawal of steroid or MMF in low-immunological-risk renal allografts treated with tacrolimus-based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can be achieved with no increased risk of acute rejec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血清中MICA 抗体,并同步检测HLA抗体、肾功血肌酐、尿量及移植肾超声
等临床指标。本研究分两部分分别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MICA抗体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41例研究对象
中有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该组中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MICA抗体阳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高于MICA抗体阴性组(P<0.05);术后MICA抗体动态监测时发现,MICA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3 d后出现排斥反应,给予抗排
斥治疗后血肌酐水平逐渐降至正常,MICA抗体水平亦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阳性范围。第二部分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出现
慢性排斥反应,其中MI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肾功稳定组患者(P<0.05)。慢排组中MIC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肌酐与阴性组
的血肌酐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MICA抗体阳性患者C4d沉积均为阳性。结论MICA
抗体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对于及时诊断及治疗排斥反应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导致慢性排斥的主
要因素之一,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