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10月以来,我院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6例,术后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6例,男50例,女46例,19—53岁,平均36岁。均因外伤引起指腹缺损,其中拇指21例,示指33例,中指19例,环指23例。缺损最大面积3.1cm×2.7cm,最小1.2cm×2.5cm。手术主要选用指背侧岛状皮瓣、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第一掌背逆行岛状皮瓣、拇指桡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4种。急诊手术25例,择期手术71例。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8岁,因取节育环后2年不孕而就诊,平素月经规律,有痛经史,呈进行性加重,来诊时月经周期21天。妇科检查:后穹隆可触及2个绿豆大小的触痛性结节,触诊子宫正常大小,右侧稍突出,中等硬度,双附件不满意。阴道超声示:子宫体大小约4.9cm×4.3cm×5.0cm.子宫内膜厚约1.0cm,宫体右侧见一大小4.4cm×4.0cm×3.6cm实性结节,结节内部见一2.3cm×2.3cm囊性区,呈密集点状回声。超声诊断:右侧附件区实性结节,考虑右侧残角子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瓣、肌皮瓣移植在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或骨外露10例。结果 随访0.5~5年,所有皮瓣、肌皮瓣均成活,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 吻合血管皮瓣、肌皮瓣移植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或骨外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8-03~2005—03应用胸肩峰筋膜皮瓣修复外伤所致手部软组织缺损38例,均获成功,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0例;年龄16~69(平均32.5)岁;致伤类型:锐器切割伤9例,严重挫裂伤5例,碾挫撕脱伤24例;受伤部位:拇指15例,食指10例,中指4例,环指2例,手掌5例,虎口区2例;皮瓣面积:最小3cm×1.5cm,[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祁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52-53
目的:探讨小腿中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式。方法:①选取2002—06/2006-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其中车祸引起小腿中下端软组织缺损5例,外伤后瘢痕溃疡2例,均可见胫腓骨外露。缺损面积3.2cm&;#215;4.5cm~5.7cm&;#215;6.8cm。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及胫前部缺损4例,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桥式转位修复胫前缺损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部缺损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外踝足跟部缺损1例。皮瓣面积为5.0cm&;#215;8.0cm-7.0cm&;#215;9.0cm。③设计要点:依据创面部位、形状选择腓肠神经、腓浅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小腿后正中线中点向外踝与跟腱中点之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cm。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腓骨小头前缘与外踝尖前缘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cm。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隐神经、大隐静脉走向相同,轴心点为内踝上3.0~5.0cm。④以轴心线为中心于小腿中近部置入定向柱形扩张器(200~250mL)。隔天开绐微量泵持续冲水,0.5-1.0mL/h,以观察皮瓣无明显苍白为准,一般需14-21d。完成扩张行皮瓣转位时,将神经断端与创面附近皮神经显微镜下作端侧吻合。置冲洗管及负压引流管于皮瓣下,术中及术后冲洗管内滴入地塞米松及有效抗菌药物。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1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全部完成1年随访,中途无脱落。①术后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皮瓣血运良好,均未出现肤色青紫现象,苍白改变,无皮瓣异常肿胀,皮纹消失。术后负压引流通畅.2周后待引流液低于10mL/d且无明显感染时拨管。创面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供区留下线形瘢痕。②随访1年结果:皮瓣外观不臃肿,有弹性,色泽接近正常,创面无破溃。拆除内固定钢板后骨折已愈合,未出现继发性感染。两点辨别觉为2.0-3.0cm。能负重步行、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供区线形瘢痕不明显。结论:微量泵持续预扩张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在改善骨折及深部组织愈合的同时能够重建皮瓣感觉功能,兼顾供区修复符合现代创伤修复理念,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四肢非主要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四肢非主要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以四肢主要血管分支和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14种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31例,皮瓣面积23.0cm×12.0cm~2.0cm×1.5cm.结果31例中27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近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痊愈.随访1个月~2年,除8例皮瓣臃肿而行整形手术外,余皮瓣质地、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根据四肢皮瓣缺损部位、大小、功能要求,充分采用皮肤缺损周围主要血管分支或/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皮瓣,可使多数创面得到理想的修复.加强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8岁,右侧腰区间歇性绞痛3个月,发现左侧阴囊包块1周。体格检查:阴囊皮肤无红肿,左侧睾丸略增大,约4cm×3cm×3cm,中心部位质地硬。表面欠光滑,触痛(+);右侧阴囊正常。阴囊CT检查提示左侧睾丸肿瘤可能性大。血HCG值正常。超声检查示:右侧睾丸大小3.8cm×1.5cm,包膜光整,实质回声均匀;左侧睾丸大小4.9cm×1.8cm,较右侧大,包膜光整.实质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一大小约2.9cm×2.1cm×1.8cm的混合性团状回声,边界清,形态不规则,高回声周围可见低回声包饶,部分呈高回声与低回声交替分布的层状结构,包块后方回声增强(图1)。  相似文献   

8.
祁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003-4003,4007
目的探讨手外伤创面修复及康复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感觉神经端侧吻合术急诊一期修复手外伤引起的软组织缺损结合康复治疗。36例患者,组织缺损面积平均为2.4cm&;#215;3.9cm。其中拇指、示指占63.4%。皮瓣可供面积3.0cm&;#215;5.0cnl。将神经断端与受区指神经作端侧吻合。结果皮瓣一期愈合32例,术后第1天出现静脉危象3例,经蒂部松解减压后愈合,手术失败1例,随访6个月,感觉恢复S2~S3级,运动良好。结论采用此治疗方法解决多种原因引起的手部软组织缺损并能较好恢复功能和感觉,满足现代创伤治疗理念,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四肢瘢痕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修复四肢瘢痕挛缩畸形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皮肤扩张术在四肢瘢痕附近正常皮肤皮下植入扩张器2~5个,扩张器容量100~600 ml,切口愈合后开始注水扩张,每周1~2次,每次注水量为扩张器容量的10%~20%,1~2个月完成注水扩张后,在全麻下行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术.结果:自1999-02~2006-12共治疗38例四肢瘢痕挛缩患者,瘢痕面积为5 cm×3 cm~20 cm×5 cm.随访6~12个月,术区皮肤肤色、质地、弹性良好,畸形矫正,四肢功能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四肢瘢痕不仅能使外观及功能得到改善,而且供区可直接缝合,不产生新的瘢痕,是一种修复四肢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牛永敢  王剑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50-151
目的观察采用双筋膜蒂V—Y皮瓣在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疗效,并与传统的V—Y皮瓣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于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接受治疗的32例指端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改进组和传统组,每组16例。改进组采用双筋膜蒂V—Y皮瓣法进行修复,传统组采用传统的V—Y皮瓣修复法。比较两组的皮瓣推进距离。术后随访3个月追踪其感觉恢复情况。并分别于拆线时,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测定两组痛温觉及两点辨别距离。结果1个月时改进组患者随访到8例,传统组随访到6例;3个月时改进组和传统组分别随访到5例和3例。①两组皮瓣推进距离有显著性差异[(1.02&;#177;0.26)cm,(0.74&;#177;0.28)cm,P〈0.05]。②两组痛温觉对比无明显差异。③两组不同时间两点辨别距离:拆线时:(4.21&;#177;0.91)mm,(4.34&;#177;0.84)mm;术后1个月时:(4.30&;#177;0.45)mm,(4.22&;#177;0.67)mm;术后3个月时:(4.17&;#177;0.58)mm,(4.26&;#177;0.72)mm。结论双筋膜蒂V—Y皮瓣在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具有安全、推进距离远的优点,操作较双侧血管蒂V—Y皮瓣简便,适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Skin Infections     
《Primary care》2018,45(3):433-454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e cutaneous surface is continually influenced by aging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 longer life span i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ging skin. Although most of these changes and lesions are not life threatening, the premalignant lesions must be recognized and treated. The common aging and actinic skin changes are discussed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5.
Skin necrosis     
  相似文献   

16.
Skin Cancer     
《Primary care》2015,42(4):645-659
  相似文献   

17.
18.
Skin antisepsi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