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与单纯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孕妇78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A组缓慢静注2.0mg/kg丙泊酚和芬太尼0.05mg,B组患者静注2.0mg/kg丙泊酚后,均待待睫毛反射消失进行手术。结果镇痛效果A组比B组理想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丙泊酚用量方面,A组3.12~0.78mg/kg,B组3.98~0.49mg/kg,A组明显少于B组,其差异同样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95±0.22)min,B组平均起效时间(2.01±0.31)min,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苏醒时间(8.22±1.01)min,B组平均苏醒时间(10.97±1.1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比单纯丙泊酚的麻醉效果确切,丙泊酚用量小,镇痛明显,苏醒迅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施丽  程英莉 《中国药房》2010,(18):1691-1692
目的:比较丙泊酚配伍芬太尼与氯胺酮配伍地西泮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378例要求无痛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238例,静脉推注丙泊酚2.0~2.5mg·kg-1、芬太尼0.05mg;B组140例,静脉推注氯胺酮0.3~0.5mg·kg-1和地西泮5mg;观察2组人工流产术中镇痛和呼吸抑制情况。结果:A、B组术中无痛率分别为93.7%、90.7%(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10.08±5.67)min、(15.50±3.47)min(P<0.05)。推注丙泊酚速度为50~60mg·min-1时,有4.72%发生呼吸暂停;推注速度为30~40mg·min-1时,则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2组出血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丙泊酚配伍芬太尼与氯胺酮配伍地西泮在人工流产术中均有明显镇痛和宫颈松弛作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泊酚配伍太尼用于小儿眼科急诊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在用药期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术毕的苏醒情况,与传统使用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麻醉效果比较,是否更具有优越性.方法 40例眼外伤急诊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芬太尼组(Ⅰ组)和氯胺酮羟丁酸钠组(Ⅱ组),Ⅰ组先静注芬太尼2ug.kg-1、丙泊酚2~3mg·kg-1、阿曲库铵0.5mg·kg-1诱导插管,然后微泵持续注射丙泊酚6~8mg.kg-1·h-1维持,30~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1.Ⅱ组肌注氯胺酮6mg·kg-1,待患儿入睡后抱入室,静注氯胺酮1~1.5mg·kg-1、羟丁酸钠80mg·kg-1、阿曲库铵0.5mg·kg-1作诱导插管,用微量泵0.8~1.2mg.kg-1·h-1速率输注氯胺酮维持,酌情追加羟丁酸钠60mg·kg-1,相隔35~45分钟追加阿曲库铵0.25-0.5mg.kg-1.结果Ⅰ组病例麻醉效果良好,但诱导后SBP、DBP、MAP、HR稍降低.而Ⅱ组用药后HR增快,术中肢体有不自主的躁动现象,苏醒时间及拨管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丙泊酚伍芬太尼用于小儿眼科急诊手术,诱导起效快,麻醉平稳,恢复迅速,与氯胺酮羟丁酸钠相比,麻醉效果确切,副作用少,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丙泊酚配伍太尼用于小儿眼科急诊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在用药期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术毕的苏醒情况,与传统使用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麻醉效果比较,是否更具有优越性。方法 40例眼外伤急诊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芬太尼组(I组)和氯胺酮羟丁酸钠组(II组),I组先静注芬太尼2ug·kg-1、丙泊酚2~3mg·kg-1、阿曲库铵0.5mg·kg-1诱导插管,然后微泵持续注射丙泊酚6~8mg·kg-1·h-1维持,30~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1。II组肌注氯胺酮6mg·kg-1,待患儿入睡后抱入室,静注氯胺酮1~1.5mg·kg-1、羟丁酸钠80mg·kg-1、阿曲库铵0.5mg·kg-1作诱导插管,用微量泵0.8~1.2mg·kg-1·h-1速率输注氯胺酮维持,酌情追加羟丁酸钠60mg·kg-1,相隔35~45分钟追加阿曲库铵0.25~0.5mg·kg-1。结果 I组病例麻醉效果良好,但诱导后SBP、DBP、MAP、HR稍降低。而II组用药后HR增快,术中肢体有不自主的躁动现象,苏醒时间及拨管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丙泊酚伍芬太尼用于小儿眼科急诊手术,诱导起效快,麻醉平稳,恢复迅速,与氯胺酮羟丁酸钠相比,麻醉效果确切,副作用少,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应用于体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实行体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诱导用异丙酚1.5~2 mg·kg-1静注,维持量100~110μg·kg-1·min-1.B组诱导用地西泮0.2~0.3 mg·kg-1静注,维持量2.5~3μg·kg-1·min-1.两组在诱导后均静注负荷量的氯胺酮2 mg·kg-1,维持量35~40μg·kg-1·min-1.结果A组在用药后5 min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心率(HR)、呼吸(RR)及切皮时HR减慢,但均在正常范围,较用药前差异有显著性;较B组差异有显著性.且A组躁动、苏醒时噩梦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停药后患着清醒时间也短.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比氯胺酮复合地西泮静脉全麻更适合于体表手术.  相似文献   

6.
何超  罗爱林  刘九红 《医药导报》2012,31(9):1138-1142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Narcotrend指数(NTI)及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探查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Dex 组(D组) 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组以0.5 μg·kg-1Dex稀释成10 mL静脉泵注10 min,再维持0.4 μg·kg-1·h-1持续泵注;C 组以0.9%氯化钠溶液用相同方法输注。给药后15 min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使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Ce)以1.0 μg·mL-1递增,直至Ce为4.0 μg·mL-1,手术中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记录用药前(t0)、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时的NTI、改良清醒镇静评分(MOAA/S),记录诱导时Ce值分别为1.0,2.0,3.0,4.0 μg·mL-1下的NTI,记录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15,30,45 min,缝皮时的Ce值及丙泊酚总用量,记录术毕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结果 ①D组NTI在t0~t3时为(98.5±0.6),(94.0±4.5),(87.5±5.0),(86.8±7.1),C组NTI在对应时点为(98.8±0.8),(98.4±0.7),(98.5±0.6),(98.6±0.4);与C组相比,D组NTI 在t1~t3时显著降低(P<0.01)。②诱导过程Ce值为1.0,2.0,3.0,4.0 μg·mL-1时,D组NTI分别为(76.4±3.4),(64.5±7.2),(46.8±7.6),(34.3±6.7),C组为(83.7±5.4),(69.4±8.1),(52.2±7.5),(38.0±6.6);不同Ce值时,D组NTI均显著低于C组(P<0.05)。③D组手术中丙泊酚用量(9.1±1.2) mg·kg-1·h-1,显著少于C组的(11.1±1.5) mg·kg-1·h-1(P<0.05)。④术毕两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可明显降低NTI,能增强丙泊酚的麻醉作用,减少手术中丙泊酚用量,对麻醉苏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妤  左明章  付艳芳  张维娜 《医药导报》2006,25(10):1031-1032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作用。方法选择妇科ASAⅠ~Ⅱ级早期妊娠需人工流产患者105例,随机平分为3组。A组给予舒芬太尼0.15 μg·kg 1,B组给予芬太尼1.00 μg·kg 1,C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0.1 mL·kg 1,3组药物均在30 s内静脉推注。待手术医生消毒铺巾后,3组均给予患者丙泊酚2 mg·kg 1,患者入睡手术开始,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5~1.0 mg·kg 1。结果A组和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C组(P< 0.01)。A组清醒时间与B、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患者术中心率和血压与术前比较有显著下降(P< 0.01),但术后心率和血压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术中3患者呼吸均有明显抑制,加压面罩给氧可维持SpO2为100%,术后呼吸均恢复正常。术后3组患者对镇痛效果均表示满意。术后30 min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91.16±14.34),(69.09±20.9)和(61.13±22.12)mm,术后1 h 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93.84±11.98),(86.42±16.22)和(75.68±11.33)mm。A组VAS镇痛评分明显比B、C两组高(P< 0.01)。3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同复合芬太尼一样是安全有效的,均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舒芬太尼对术后宫缩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殷骏  杨庆立 《淮海医药》2002,20(5):429-429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超短效静脉全麻药 ,运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观察丙泊酚 (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不同注药方法对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 2 0 0例孕妇 ,孕 6~ 10周 ,年龄 18~ 32岁 ,体重 40~ 6 0 kg,ASA 级。1.2 方法  2 0 0例孕妇根据注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A组 (n= 10 0例 )以 2 mg· kg- 1 · min- 1 的速度恒量缓慢注入丙泊酚至患者神志消失 ,再以 0 .5 mg· kg- 1· min- 1的速度缓慢注入丙泊酚至手术结束 ;B组 (n=10 0例 )以 2 mg· kg- 1 ·min…  相似文献   

9.
刘宇锋  刘德元  艾喜芝 《医药导报》2006,25(12):1291-129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和芬太尼联合用于老年患者术中镇静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老年患者280例,随机分成A、B、C、D 4组各70例,手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芬太尼。A组:咪达唑仑0.03 mg·kg-1+芬太尼0.75μg·kg-1;B组:咪达唑仑0.03 mg·kg-1+芬太尼1.0 μg·kg-1; C组:咪达唑仑0.05 mg·kg-1+芬太尼0.75 μg·kg-1;D组:咪达唑仑0.05 mg·kg-1+芬太尼1.0 μg·kg-1。观察患者术中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C、D 3组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D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A、B、C组(P<0.05),C、D组血压下降患者明显较A、B组多(P<0.05)。结论老年患者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1和芬太尼1.0 μg·kg-1可达到理想的术中镇静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麻醉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ASAⅠ级早孕行无痛人工流产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A组芬太尼1.0μg/kg;B组芬太尼1.5μg/kg;C组芬太尼2.0μg/kg。各组于手术前芬太尼静脉缓慢注射,1 min后三组均以丙泊酚静脉缓慢注射至患者意识消失,开始手术并停止静注丙泊酚,术中根据手术情况追加丙泊酚。观察各组麻醉效果、丙泊酚诱导用量、血压变化、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麻醉效果确切,麻醉用药后三组血压、心率均较基础值下降(P<0.05);A组术中追加丙泊酚次数、术后宫缩痛发生率多于B、C两组(P<0.05);C组丙泊酚诱导剂量少于B、C两组(P<0.01),麻醉后、手术结束及清醒时血压下降较A、B两组明显(P<0.05)。结论按需使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1.5μg/kg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良好,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戊乙奎醚-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结肠镜下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预行结肠镜下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A组(异丙酚+芬太尼)和B组(戊乙奎醚+异丙酚+芬太尼),各34例。A组予以丙泊酚1~2mg/kg及芬太尼1~2μg/kg静脉注射;B组予以戊乙奎醚0.02mg/kg、丙泊酚1~2mg/kg及芬太尼1~2μg/kg静脉注射。两组术中均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20~25ml/h及芬太尼2μg/h。直到患者进入浅睡眠状态,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行肠镜检查或治疗。结果:镇痛效果、BP、HR、Sp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头晕等不良反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B组芬太尼的用药总量显著低于A组(P<0.05),A组术中口腔分泌物增多的发病率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戊乙奎醚-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技术,由于其起效快、镇痛完善、苏醒迅速、不良反应较少等特点,可较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结肠镜下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手术中。  相似文献   

12.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时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麻醉诱导时血压的影响。方法 :30例运用缬沙坦治疗的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手术当天继续服用缬沙坦 ) ,试验组 (术前 1d停用缬沙坦 ) ,每组各为 15例。麻醉诱导药采用异丙酚 ,阿曲库铵 ,芬太尼。记录诱导前 5min至诱导后 2 5min各时段血压值的变化、低血压持续时间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结果 :对照组收缩压 (SBP)在诱导后 15 ,2 0 ,2 5min有显著下降 ,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对照组SBP在诱导后 5 ,15 ,2 0 ,2 5min有显著下降 ,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对照组发生 1次以上低血压的人数为 15例 (试验组9例 ) ,低血压的持续时间延长为 9min±s 6min(试验组 4min± 3min)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照组明显增加 ,其中麻黄碱 15mg± 9mg(试验组 10mg±8mg) ,去氧肾上腺素 5 0 μg± 80 μg(试验组为 0 ) ,差异均有显著或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术后随访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缬沙坦可增加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时低血压的发生率 ,建议术前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尔硫对罗库溴铵肌松时效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45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药物,对照组予氯化钠注射液10 mL;低剂量组予地尔硫0.05 mg·kg~(-1)(10 mL);高剂量组予地尔硫0.1 mg·k~(-1)(10 mL),注射时间大于30 s。3组病人在给药3 min后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1),芬太尼4.0μg·kg~(-1),丙泊酚1.0 mg·kg~(-1)和罗库溴铵0.6 mg·kg~(-1)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监测肌松情况并记录地尔硫用药前后及气管插管前后的血压(BP)、心率(HR),计算心率收缩压的二乘积(RPP)。结果肌松监测方面,对照组的无反应期为(25±s 5)min,低于低、高剂量组无反应期(32±4)min和(33±6)min(P<0.05),低、高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临床作用时间为(36±6)min,低、高剂量组分别为(43±5)min和(48±7)min,低、高剂量组长于对照组(P<0.05),虽然低剂量组临床作用时间短于高剂量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起效时间与恢复指数3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给药前相比,对照组病人在插管后BP、HR、RPP显著升高(P<0.05),低、高剂量组插管后的BP、HR及RPP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尔硫能延长罗库溴铵的无反应期与临床作用时间,并能减少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异丙酚、利多卡因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5 6只 ,随机分为 7组。Sham组 :假手术组 ;NS组 :生理盐水组 ;L5组 :利多卡因 5mg·kg-1组 ;L10 组 :利多卡因 10mg·kg-1组 ;P30 0 组 :异丙酚 0 3mg·kg-1·min-1组 ;P10 0 0 组 :异丙酚 1mg·kg-1·min-1组 ;L5+P30 0 组 :利多卡因 5mg·kg-1+异丙酚0 3mg·kg-1·min-1组。生理盐水或利多卡因于缺血前 5min静脉注射 ( 30s内注射完 ) ,异丙酚于缺血前 5min静脉持续输注至缺血开始为止。结扎冠脉左前降支使相应心肌缺血 15min ,然后放松结扎线再灌注 10min(Sham组不结扎冠脉 )。实验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ECG肢体Ⅱ导联记录再灌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 异丙酚大剂量降低MAP且减慢HR(P <0 0 5 ) ,利多卡因两剂量和两药小剂量联合应用可减慢心率 (P <0 0 5 ,P <0 0 1)。异丙酚或利多卡因可减少再灌注期间室早的发生 (P <0 0 1) ,降低室颤发生率 (P <0 0 5 ) ,并缩短室速的持续时间 (P <0 0 1)。大剂量异丙酚或利多卡因或两药小剂量联合用药还可降低室速的发生率 (P <0 0 1)。结论 异丙酚、利多卡因预处理可有效地减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两药小剂量合用比两药大剂量单用对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的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150例,两组均开放上肢手背静脉,一般情况差异明显(P>0.05)。K组1%氯胺酮(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0.3mg·kg-1,接着丙泊酚1.5mg·kg-1,iv。,F组先用芬太尼1μg·kg-1,iv,接着用丙泊酚2.5mg·kg-1,iv,两组患者均在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开始手术。手术时间过长者追加丙泊酚1mg·kg-1,iv,但不列入统计范围。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丙泊酚首次给药量,SBP、DBP、HR、RR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K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是一种较理想的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纯使用丙泊酚和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经济性。方法选择2007年7~10月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B组于丙泊酚给药前予以芬太尼1μg/kg缓慢静脉推注,两组患者丙泊酚的静脉推注剂量均为2~2.5mg/kg。待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结果B组麻醉镇痛效果优75例,占96.1%;良3例,占3.9%;有效率为100%。A组麻醉镇痛效果优43例,占55.1%;良24例,占30.8%;差11例,占14.1%;有效率为85.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较单纯使用丙泊酚效果优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不同剂量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选择这2种药物间满意的复合方案。方法:60例ASA 1-2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 20)。P组:以3 mg·L-1的初始靶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1,维库溴胺0.12 mg·kg-1并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至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50时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M1组和M2组:在P组基础上,靶控输注丙泊酚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然后分别以0.04 mg·kg-1·h-1和0.08 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维持BIS于45-55之间。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及醒后镇静/觉醒(OAA/S)评分。每隔5 min记录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次日随访病人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咪达唑仑剂量增加麻醉维持中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苏醒时间略延长,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醒后OAA/S评分P组明显高于M1和M2组(P<0.05);M1及M2组术后嗜睡者较P组增多(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持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部位靶浓度随咪达唑仑剂量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基础的静脉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复合0.08 mg·kg-1·h-1的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为宜。  相似文献   

18.
猪十二指肠类肝素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给鹌鹑iv去甲肾上腺素(NA)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口服猪十二指肠类肝素对AS形成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甘糖酯的作用。方法实验分6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类肝素低剂量组、类肝素高剂量组、甘糖酯低剂量组、甘糖酯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每只鹌鹑口服给药的同时ivNA200μg·kg-1,隔日1次,共计8wk。结果病理模型组内膜/中膜比值及内膜面积比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用药各组则均显著低于病理模型组(均为P<0.01)。结论猪十二指肠类肝素、甘糖酯口服均具有抗鹌鹑实验性AS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容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36-137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孕妇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患者于术前30min肌注0.5mg阿托品,进手术室后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和铺巾,建立静脉通路,并在给药前鼻导管吸氧以保持呼吸道畅通。然后缓慢静注2.0mg/kg丙泊酚和芬太尼0.05mg,达到镇静麻醉效果后,待睫毛反射消失时即可进行手术。B组患者静注2.0mg/kg丙泊酚后,待麻醉后即可开始手术。结果 A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一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及宫颈松弛,而A组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的例数也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中的麻醉效果确切,镇痛效果明显,副反应少,麻醉诱导和苏醒加迅速,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需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COPD急性发作期需机械通气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右美托咪定组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μg·kg~(-1),维持量0.2~0.7μg·kg~(-1)·h~(-1);丙泊酚组负荷剂量丙泊酚1 mg·kg~(-1),维持量0.5~4.0 mg·kg~(-1)·h~(-1)。根据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调整镇静药物剂量,记录SAS、达SAS 2~3分时间和苏醒时间,并比较2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谵妄发生率。结果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都能使患者达到镇静目标评分且达标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更易唤醒并保持安静。右美托咪定组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6.4±1.2)d和(3.2±1.0)d]均短于丙泊酚组[(8.3±1.4)d和(5.1±2.3)d,P<0.05],呼吸抑制和谵妄发生率(4%和4%)低于丙泊酚组(32%和2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COPD需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满意,可缩短ICU住院及机械通气时间,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