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6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和临床资料,总结CT特征,结合临床,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霉菌性上颌窦炎CT多单侧受累(23例)。受累窦腔内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及其内斑点、团块及条状钙化(21例),分布在中间15例,散在4例,边缘2例。窦壁增厚7例,窦壁骨质吸收4例。5例均误诊为一般上颌窦炎。结论与窦壁无关的腔内钙化是CT诊断较可靠特征。无钙化的霉菌性上颌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充分考虑临床和基础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经鼻上颌部CT扫描,而后对所有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显示本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大多表现为一侧上颌窦混浊化,有的同时累及相邻其他鼻窦;鼻腔内见肿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甚均匀,其内可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窦腔可见膨胀性增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亦可见窦壁骨质增厚,硬化。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明显的CT特征,颇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以及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信息,但确诊需要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领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区;可有鼻窦骨质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  宋斌  齐敏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25例主要CT表现为病变均为单侧性,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9例),砂粒状、小斑片状(16例)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13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霉菌性鼻窦炎为鼻科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误诊率较高。霉菌性鼻窦炎中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我科1999~2004年共诊治霉性上颌窦炎22例,现报告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CT影像改变、治疗方法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22~65岁,平均43.5岁,其中≥50岁11例(51%),病程6个月~8年。病变均在单例,左侧10例,右侧12例。21例为非侵袭型,1例为侵袭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CT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影,可见密度不均匀之斑片状或点状钙化灶,1例可见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6例显示上颌窦自然…  相似文献   

8.
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CT特征.结果 单窦或单侧鼻赛发病30例,双侧鼻窭发病4例.发现病灶38个,其中34个位于上颌窦.冠状位CT表现:窦腔内均可见软组织影充填,密度不均,其中28个病灶内可见点状、结节状、团片状钙化,29个窦壁增厚及窭腔变小,8个窦壁骨质破坏.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34个;合并鼻腔、鼻窦息肉7个.34例中检出各种变异76个.结论 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其内散在钙化并窦壁增厚.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霉菌性上颌窦炎常规CT诊断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本组患者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是以涕血为特征。常规CT扫描证实,病变仅发生于一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伴有砂粒状钙化(15)、环形钙化(6)、团块状钙化(5);局限性骨质破坏及增生。结论霉菌性上颌寞炎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有特异性表现,常规CT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蕾  苗重昌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2011,26(1):22-24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颌窦者3例.病理表现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曲菌病的平片和CT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上颌窦曲菌病的 X线平片和 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上颌窦曲菌病 8例 ,均照有站立或坐位平片和轴位 CT扫描。结果 :病变累及上颌窦 8例 ,同时累及筛窦 2例 ,额窦 1例 ,均有粘膜肥厚 ,窦腔内肿块 3例 ,高密度钙化影 4例。结论 :有慢性上颌窦临床表现而治疗效果不佳 ;平片或 CT未见液气平面 ;软组织肿块破坏或不破坏骨质 ;异常高密度影应高度怀疑曲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和CT图像观察了解鼻中隔偏曲与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关系,探讨鼻中隔偏曲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经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证实的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包括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浆液性囊肿、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56例,观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与鼻中隔偏曲的关系。随机抽取10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图像,按Uygur法计算钩突所在平面两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以坐标纸格数表示)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并与10例正常对照(鼻中隔正直、无鼻窦病变)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单侧慢性上颌窦炎25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9例,上颌窦浆液性囊肿5例,霉菌性上颌窦炎17例;病变位于鼻中隔偏曲鼻腔宽大侧35例(62.5%),狭窄侧21例(37.5%)。10例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患者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在鼻腔宽侧为48.8%,窄侧为44.1%,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正常对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为右侧40.1%,左侧39.8%,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使鼻腔宽大侧发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机会大于鼻腔狭窄侧;临床处理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同时应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恢复鼻腔鼻窦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阻断鼻中隔偏曲造成的代偿失调。  相似文献   

13.
鼻部源性突眼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鼻部源性突眼的认识。材料和方法:本文19例鼻部源性突眼,其中鼻咽癌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鼻腔纤维血管瘤、恶性肉芽肿和嗅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上颌窦癌和软骨肉瘤各2例,上颌窦恶性肉芽肿、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全部病例均作轴位CT扫描,12例加作增强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CT表现。结果:源于鼻咽的放疗前鼻咽癌和纤维血管瘤,其病变主要位于鼻咽腔和咽旁,后者显著增强并有钙斑,与前者不同;源于上颌窦的肿瘤,病变占据上颌窦的全部或大部分,软骨肉瘤有钙斑且无强化,易与其它肿瘤区别,它们破坏上颌窦顶部进入眼眶;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在鼻腔和筛窦形成肿块,破坏筛骨眶板侵入眼眶。结论:根据CT所见,可判断突眼原因。  相似文献   

14.
肺内良性结节病变影像学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肺内良性结节性病变影像学诊断中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肺内良性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加体层摄影11例,CT平扫17例,其中8例采用增强扫描检查。结果:20例误诊为肺癌,6例错构瘤误诊为炎性假瘤,2例炎性假瘤误诊为结核球、错构瘤各1例。结论:造成误诊有多种原因,重视临床病史,合理综合使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增加对增强CT扫描检查,加强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术前误诊的颅咽管瘤的CT表现和分析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经CT检查20例患者误诊颅咽管瘤,对误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0例误诊颅咽管瘤病例中,14例病灶位于鞍内或/和鞍上,10例病灶区内无明显钙化,8例病灶无囊变,7例病灶无典型环状强化。结论颅咽管瘤被误诊原因主要CT表现为非典型病变部位、钙化缺如或不规则钙化、病灶无囊变和病灶的非环状强化等非典型表现征象。  相似文献   

16.
脑膜瘤及相关疾病CT、MR和手术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脑膜瘤CT、MR和手术误诊的原因及其合理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脑膜瘤及相关误诊疾病共22例,分析CT、MR和手术误诊的主要原因,以及作出正确诊断的检查方法及其原因。结果:22例误诊中,作CT20例,误诊17例。作MR7例,误诊5例;并用CT和MR5例,其中2例CT错误,MR正确;3例MR错误,CT正确,CT误诊原因有“等密度或较小病变未作增强等7条。MR误诊原因有”不能确切识别肿瘤钙化“等4条。手术误诊主因受既往手术或细胞学结果的影响。结论:(1)Y国防止脑膜瘤误诊,CT平扫必须补加增强扫描。(2)CT和MR联合应用可取长补短,避免误诊。(3)手术可纠正大部分影像学误诊。  相似文献   

17.
儿童腺样体肥大与相关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相关性.方法:对8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腺样体肥大且术前进行鼻咽部CT扫描(同时具有鼻窦炎或/和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腺样体肥大程度分为两组:中度肥大(33例)和重度肥大(48例),分析两组间分泌性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病率的差异性和影像学特征.结果:中度肥大组伴发病变的CT表现为:上颌窦炎26例(24.7%),筛窦炎17例(16.2%),额窦炎3例(2.8%),蝶窦炎7例(6.6%),鼻甲肥大30例(28.6%),外耳道炎3例(2.8%),鼓室炎23例(21.9%),乳突窦炎23例(21.9%);重度肥大组伴发病变的CT表现为:上颌窦炎45例(42.8%),筛窦炎43例(40.9%),额窦炎11例(10.5%),蝶窦炎14例(13.3%),鼻甲肥大44例(41.9%),外耳道炎5例(4.7%),鼓室炎40例(46.7%).乳突窦炎40例(46.7%).81例中56例(71%)同时合并有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结论: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病率呈正相关,重度肥大组分泌性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度肥大组,双侧发病率高于单侧.  相似文献   

18.
46例肺炎性假瘤CT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影像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结果:40例误诊为肺癌(875),6例误诊为结核球或良性肿瘤(13%)。结论:CT诊肺炎性假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发病灶或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的诊断更为困难;没有活检,诊断时过分强调某个CT征象或临床症状,缺少综合分析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