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6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用直接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FV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V 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263例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共107例,阳性率40.6%;所检病毒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Ⅲ型、流感病毒B型、副流感病毒I型和腺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占所检出抗原阳性病毒的76.6%,喘息性疾病患儿阳性率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患儿(P<O.01),3岁以下患婴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3岁以上患儿(P<0.05).结论: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喘息性疾病和小年龄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在南京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致病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6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鼻咽吸取物标本共100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oV的NP1基因片段,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利用多功能分析软件DNAstar进行同源性分析,MEGA软件绘制遗传进化树?分析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0例鼻咽吸取物标本中共检测到5例阳性,阳性率为5%?DNAStar分析发现5例阳性标本之间核苷酸同源性达99.7%~100.0%,与其他国家HBoV的株同源性为99.4%~100.0%?临床资料显示这5例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发热等,临床诊断为肺炎2例?毛细支气管炎1例?支气管炎1例及喘息性支气管炎1例?患儿经常规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南京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HBoV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常见病原情况,为预防和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2011年4月本院内科住院的526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呼吸道病毒IgM抗体、痰培养及支原体、衣原体IgM抗体检测,对标本阳性患儿进行治疗及分析结果。结果 526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248例(47.15%);痰培养检测阳性21例。MP阳性9例,CP阳性24例,CT阳性59例。结论对症支持治疗是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处理原则,针对病原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减少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死亡率及哮喘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5岁以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人类博卡病毒(HBoV)和人类偏肺病毒(hMPV)的流行状况、混合感染情况以及主要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采集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昆明地区6所不同区域医院就诊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550份,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HBoV和hMPV及其它常见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21种病原体.同时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供分析研究.采用Epidata软件创建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550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检出HBoV阳性标本18份,检出率为3.3%;检出hMPV阳性标本29份,检出率为5.3%.在18例HBoV阳性的标本中,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有17例,占阳性标本的94.4%; 29例hMPV阳性标本中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58.6%;与HBoV和hMPV混合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依次有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和流感嗜血杆菌;HBoV及hMPV感染无性别差异;HBoV以0~1岁患儿感染率最高;hMPV感染没有明显的年龄组差异.HBoV和hMPV的检出率高峰均为秋冬季.2种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咳嗽、发热和喘息.结论 HBoV和hMPV是昆明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在昆明地区的流行季节主要为秋冬季;临床上以咳嗽、喘息和发热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应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鼻咽吸出物(NPS)IL-4、IL-12和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1月-2009年2月住院的毛支患儿49例,其中RSV阳性组30例、RSV阴性组19例和对照组23例;RSV阳性组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特应质组(18例)和非特...  相似文献   

6.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明光  王晓刚 《四川医学》1998,19(5):410-411
采用ELISA法对99例急尾毛细支气管炎住院儿童进行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检测分析,结果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阳性共65例,检出率为65.7%,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要抗原,共48例,其次是腺病毒3.7型16例和副流感病毒1.3型1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具有明显年龄和季节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RI)的病原分布。方法对1692例ARI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1692例患儿检测阳性565例(33.4%),所检出的病毒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528例(93.5%),副流感病毒3(PIV3)20例(3.5%),腺病毒(ADV)11例(1.9%),流感病毒A(IFVA)4例(0.7%),流感病毒B(IFVB)2例(0.4%)。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炎阳性率(47.9%)最高,支气管肺炎和肺炎次之(32.1%)。<6个月和6个月至1岁的患儿感染率较高,1~3岁的患儿检出率次之,>3岁检出率最低。结论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喘息发作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生儿肺炎喘息发作的120例住院新生儿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莹光法(DFA)检测呼吸道合孢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VA、B)、副流感病毒(PIV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 120例喘息发作的新生儿病毒抗原检出共62例,占51.67%;其中RSV 48例(40%),PIVⅡ5例(4.17%),PIVⅠ3例(2.5%),ADV及PIVⅢ各2例(1.67%),IVA、IVB各1例(0.83%),两种以上病毒抗原同时阳性患儿4例.RSV占所检出抗原阳性患儿的77.4%.结论 新生儿肺炎喘息的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道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感染阳性率、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在本科固定时间收集新入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一式两份.1份采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方法用于分析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B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1、2、3 这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另1份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上述患儿鼻咽分泌物中hMPV的L基因和M基因,鼻病毒与冠状病毒的基因.结果 检出 hMPV阳性标本25例,阳性率为9.7%,主要分布在秋冬季;25例hMPV阳性标本中单纯hMPV感染10例,占40%,15例(60%)系hMPV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其中包括8例hMPV与RSV合并感染,hMPV与鼻病毒、冠状病毒合并感染各2例,3例标本同时检出hMPV、RSV、鼻病毒为阳性;分析hMPV阳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男:女=16:9,12例(48%)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9例(36%)临床诊断为肺炎,4例(16%)为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除hMPV和其他病毒合并感染更容易出现发热外,单纯hMPV感染与hMP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hMPV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可与呼吸道其他常见病毒混合感染,仅从临床表现上很难将hMPV感染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1~6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入院后48 h内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分泌物中RSV抗原.结果:31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RSV检测阳性164例,阳性率达52.2%.惠儿年龄2~24个月,平均(5.23±3.76)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占70.1%.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有57.9%,支气管肺炎34.1%,支气管炎仅占8.0%.26.8%RS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为重症,其中3个月以下小婴儿占63.6%.结论:RSV是2岁以下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患儿感染率明显高于支气管炎患儿;感染高峰在6个月以下,3个月以下小婴儿临床表现多数为重症.  相似文献   

11.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2005年10月~2006年3月我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主要病毒致病原。方法:对19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了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131例患儿病毒榆测抗体阳性。流感病毒抗体阳性68例(51.91%),呼吸道合胞瘸毒抗体27例(20.610%),副流感病毒抗体26例(19.85%),腺病毒抗体10例(7.63%).病毒抗体阳性类型不同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年龄和病情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流感病毒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致病原。  相似文献   

12.
Over 200 strains of respiratory viruses cause a variety of human infections ranging from common cold to life-threatening pneumonia. Respiratory viruses implicated in this study ar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 (RSV), adenovirus, influenza viruses and parainfluenza viru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epidemiology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The methods used were direct antigen detection method, shell vial culture method and conventional tube culture method. The sample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re paediatric patients seen in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Hospital, Kuala Lumpur with suspected acute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presenting with acute laryngotracheobronchitis (croup), bronchiolitis and pneumonia. Nasopharyngeal aspirates were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almost immediately. A total of 222 specimens were received during February 1999 to January 2000 showing a dual peak pattern in the months of April and December.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13 months. Pneumonia (77.9%) wa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diagnosis in children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This was followed by bronchiolitis (19.4%) and croup (27%). Viral aetiologies were confirmed in 23.4% of the patients. The most common respiratory virus isolated or detected was RSV, followed by parainfluenza viruses, influenza viruses and adenovirus.  相似文献   

13.
Bronchiolitis-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US children, 1980-1996.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D K Shay  R C Holman  R D Newman  L L Liu  J W Stout  L J Anderson 《JAMA》1999,282(15):1440-1446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2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随访1年了解患儿喘息发作情况。同时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喘息进行分组,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哮喘家族病史、宠物接触史、过敏疾病史、毛细支气管炎病情等。结果102例患儿中,共有3例失访。随访3、6、9、12个月,至少出现1次喘息发作的例数分别为16例(16.16%)、34例(34.34%)、39例(39.39%)、43例(43.43%),其中,随访12个月内,发生1次喘息8例,发生2次喘息11例,≥3次喘息24例。经单因素分析,反复喘息组与非反复喘息组患儿在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被动吸烟史、湿疹病史、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家族过敏疾病史、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食物过敏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湿疹病史、家族过敏疾病史以及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均为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P < 0.05),而母乳喂养>3个月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保护因素(P < 0.01)。结论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家族过敏疾病史、湿疹、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做好防治工作,以减少喘息发作。  相似文献   

15.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婴的肺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ao X  Liu X  Jiang Q  Jiao A  Ji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82-185
目的:观察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的肺功能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森迪公司2600婴幼儿肺功能仪,对31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婴儿(按月龄分为3组)进行肺功能检查;其中有17例患儿在临床恢复期复查了肺功能,此17例患儿中10例在出院1周后又复查了肺功能。同时,对74例健康婴儿进行了肺功能检查。统计方法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呼吸频率(RR),潮气呼气峰流速(PTEF),潮气呼吸峰流速/潮气量(PF/Ve),呼吸系统阻力(Rrs),每千克体重功能残气量(FRC/kg)增加,潮气呼吸吸气量(Vi),每千克体重吸气量(Vi/kg),潮气呼吸呼气量(Ve),到达潮气呼气峰流速时呼出的气量/潮气量(%V-PF),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潮气呼气峰流速(25/PF),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每千克体重顺应性(Crs/kg)减少,与同龄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潮气呼气中期流速/潮气吸气中期流速(ME/MI),呼吸系统时间常数(Trs)无显著性差异。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变窄,呼气曲线升枝陡,高峰提前,峰值较高,降支凹陷,临床恢复期上述异常指标明显好转,但与正常组相比%V-PF,25/PF,Crs/kg仍低,余项达到正常水平,出院1周后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肺功能呈现小气道阻力增高,阻塞性通气障碍改变,临床恢复期小气道功能仍有异常,但RSV造成的小气道功能异常还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肺功能是监测本病病程及预后较理想的方法。%V-PF,25/PF,FRC/kg可作为观察本病病情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孟鲁司特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顺尔宁)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儿童随机分为孟鲁司特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38例。所有患儿均为首次发病,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口服孟鲁司特4mg/次,1次/d,共用4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住院天数,并对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喘息的复发率。结果:孟鲁司特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缓解天数、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随访3个月,喘息复发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加用孟鲁司特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喘息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分泌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水平,探讨Treg与RSV毛支发病的关系。方法采集31例RSV阳性毛支患儿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ELISA法检测血浆IL-10、TGF?β的水平。27例非RSV感染的普通肺炎患儿作为阳性对照,24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RSV毛支患儿外周血Treg百分率(10.71±1.11)%显著低于肺炎组(12.73±1.35)%及正常对照组(13.24±1.13)%(P〈0.01);RSV毛支组血浆IL-10水平(89.83±9.43)ng/L显著低于肺炎组(116.40±14.10)ng/L与正常对照组(124.22±18.38)ng/L(P〈0.01);RSV毛支组TGF?β水平(1 019.17±353.32)ng/L显著低于肺炎组(1 979.50±462.30)ng/L与正常对照组(2 139.88±484.75)ng/L(P〈0.01)。结论 RSV毛支患儿外周血存在Treg细胞数量及功能的不足,可能是引起RSV毛支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的IL-6、IL-8、INF-γ和TNF-α水平动态变化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74例住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的IL-6、IL-8、INF-γ和TNF-α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儿组急性期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患儿组急性期血清INF-γ水平显著底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h1/Th2失衡致IFN-γ水平降低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L-6与IL-8和TNF-α可以作为预测毛细支气管炎病情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onrelationshipbetweenbronchialasthmaandRSVbronchiolitisYucLijie,ZhaoGuoku,LiuWeimin,WangJianguo,YiShoumin,FuWenyong(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