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会阴部巨大良性间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阴囊、阴茎渐进性肿大并不能性交的患者2例,经B超、CT和SPECT检查提示阴囊、阴茎肿大待诊(性质待查),行肿块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送病检.结果 病理报告:表皮厚度大致正常,真皮层显著增厚,胶原纤维增生伴玻璃样变,其内平滑肌、脂肪、神经组织均有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有散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多核巨细胞反应,血管周围炎症细胞灶状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34(+),CD68(+),SMA(+),Vimentin (+),S-100(+).病理诊断为良性间叶瘤伴炎性肉芽肿.术后随访1年半和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且都能满意完成性交.结论 阴囊、阴茎巨大良性间叶瘤是少见的皮肤软组织良性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彻底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案,且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肝内胆管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肝内胆管未分化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者,女性,67岁,切除标本见肿物大小约4cm×3cm×2.5cm,实性、质较硬,镜下肿瘤组织由分化差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内见较多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样细胞CK7(+)、CK20(-)、EMA(+)、Vim(-)、CD68(-);多核巨细胞仅Vim(+)、CD68(+)。结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肝内胆管未分化癌是肝内胆管癌的一个亚型,预后极差,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可能为反应性多核巨细胞。  相似文献   

3.
例119岁。发现左阴囊肿块10余天,于1987年10月25日入院。体检:左阴囊内睾丸下方可触及一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痛,质软。B超示左睾丸下极肿块约3×1.5×2cm。入院诊断:左睾丸肿瘤。即行左睾丸切除术。病理报告:肿块为纤维囊壁,囊内壁衬复层鳞状上皮,部分上皮脱落,多核巨细胞浸润伴有小钙化灶,囊内含有多数角化物,囊壁外可见曲细精管。提示:左睾丸表皮样囊肿。例211岁。于1年前发现右侧睾丸无痛性肿物,有坠胀感,黄豆大小。曾以附睾结核行抗痨治疗4月无效。肿物渐增大,于1985年1月收入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附睾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加强对附睾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和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附睾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右侧阴囊内肿物被完整切除,镜下见肿瘤境界清楚,似有纤维包膜,主要由稀疏小梭形细胞以及丰富胶原和散在分布的小血管组成.免疫组化:SMA(血管壁+),Caldesmon(血管壁+),Desmin(血管壁+),ER(梭形细胞+),AR(梭形细胞+),Ki-67(-),CD34(-).最终病理诊断为(右侧阴囊内肿物)良性肿瘤,符合血管纤维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块复发.结论 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在附睾肿瘤类型中罕见,其主要好发于两性生殖区,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和厚壁血管分布于富含胶原纤维的间质中,属于良性的间叶性肿瘤.附睾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一般不复发.  相似文献   

5.
患者,65岁.发现左阴囊皮肤肿块2个月,左腹股沟肿块1周于2010年1月11日入院.查体:左阴囊根部皮肤见直径1.5 cm红色结节;左腹股沟可触及1枚肿大淋巴结,3 cm×2 cm×2 cm大小,质硬,固定,无压痛.CT检查示左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肿大,PET-CT示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未发现原发灶.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报告转移性癌;左阴囊肿块活检报告阴囊恶性肿瘤.行阴囊肿块扩大切除加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并切除左睾丸.手术顺利,术后出现淋巴漏,2周后好转.病理报告:阴囊皮肤Merkel细胞癌,肿瘤切缘阴性,左腹股沟淋巴结融合肿大,有癌转移;左睾丸精索未见癌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患者,男,47岁.左上中腹疼痛不适1年入院.查体左上腹部可扪及巨大质韧肿块,叩痛(+).CT检查左肾见一最大径约28 cm肿块伴腹主动脉旁多枚肿大淋巴结,增强后呈不均性中等度强化.平扫相对高密度;乏脂肪;强化方式呈"快进慢出".全麻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及周围淋巴组织清扫术.检索Ovid和CBM数据库相关文献复习讨论. 结果病理检查:肿瘤包膜完整,来源于左肾中上部,不能与左肾完全分离;切面为鱼肉样组织,伴灶性坏死组织;镜下:密集分布的上皮样细胞,无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染色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阴性.病理报告:左肾EAML伴腹腔淋巴结转移,输尿管残端、血管残端及肾周组织未见肿瘤浸润.术后随访1年肿瘤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EAML是一种罕见的、有恶性潜能的问叶肿瘤,有一定的病理及影像学特点,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Castleman氏肿瘤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结样增生,常发生于纵隔内,也可见于其他部位.作者报道的一例曾拟为胰腺肿瘤.患者女性,14岁.有背痛,但无腹痛、厌食、黄疸或体重减轻,也无其他内外科疾病史.体检无阳性发现,血液学及肝功能检查均无异常.胸椎片示T_1.压缩性骨折伴骨关节炎肿瘤转移待排除.CT扫描显示:胰尾部实质性肿块、直径4cm大小,另见直径为2cm的脾动脉瘤1个.细针穿刺肿块涂片见急、慢性炎症细胞.ERCP检查无阳性发现.剖腹探查见肝、肝门、肠系膜和大小网膜均无异常;近胰尾的博动性肿块为脾动脉瘤,其左侧见一直径为4cm的橡皮样肿块,位于胰腺包膜下.作胰体尾及脾切除后检查标本见肿块园形、褐色、大小约3.5cm,类似于淋巴结.病理证实为增生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类肉瘤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肉芽肿病变,多累及肺、淋巴结、皮肤、肝、脾和眼,很少侵犯胃肠道,小肠累及更为少见.作者报道首例空肠类肉瘤病伴发大量出血,患者为—41岁男性,主诉便血5天,伴错弦和乏力.一年前曾患双侧非典型性肺炎史,支气管镜灌洗液提示淋巴细胞增多,其中72%为T细胞,T畏助细胞/T抑制细胞比例增高,血管紧张转换酶值升高.急症入院后即作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仅发现十二指肠炎.出血待续,紧急畅系膜动脉造影来能找到出血点,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扫描以及结肠镜检均未能作出定位诊断.进行手术探查,们及空肠中段一腔的肿块,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除空肠10cm一段以及肠系膜.术后恢复顺利.切除标本中有一1.5cm×1.0cm粘漠溃疡,镜检见溃疡处有急性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局限于粘膜下层和上肌层,存有几个非干酪样内芽肿,后者由类上皮组织细胞以及少数多核巨细胞组成,中央有血管,肿大淋巴结的病理同上述肉芽肿.细菌、真菌和分支杆菌属持殊染色均为阴性.病人于术后第7天出院.讨论 类肉瘤病在欧美不属少见,其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中10~40例,它是一种多系统慢性炎性病变,以T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浸润和类上皮巨细胞的存在为特征,常有非干酪样由芽肿的形成,但无  相似文献   

9.
2.5岁男患儿,背部长一20×20×11cm肿块,境界清楚,无搏动,与皮肤无粘连。A型超声波检查示实质性肿块。X线片可见肿物内点状致密钙化阴影。血管造影,肿物内有团状静脉。瘤体穿刺抽出血液。术中见肿瘤为实质性,有完整的肌肉包膜,周围血管丰富呈团状。切除肿瘤重2500g。病理诊断:良性间叶瘤。本病临床表现和体征与海棉状血管瘤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右阴囊肿块2周"于2006年6月27日人院.患者1年前因右半结肠癌在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升结肠腺癌,浸润至浆膜,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体检:右阴囊增大,其内可扪及约7 cm×5 cm大小肿块,表面不规则,质硬,无触痛,透光试验(一),右睾丸附睾触不清,右精索增粗、变硬.B超检查提示右侧阴囊内及阴囊壁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