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339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构成比和这些患者对急诊抢救室资源的利用情况.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急诊抢救室的死亡病例,共33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在抢救室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与否及使用时间、是否行胸外按压等情况.结果:构成比由高到低的疾病依次为猝死(18%)、恶性肿瘤(16.2%)、急性脑出血(14.5%)、急性呼吸道感染(13.6%)、急性脑梗死(8.8%)、心血管病(7.7%)、外伤(5.6%)、上消化道出血(4.1%).患者在抢救室时间,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明显长于外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猝死(P<0.05).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实施胸外按压比例均明显低于猝死、外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患者(P<0.01).结论: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以猝死、恶性肿瘤、急性脑出血、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脑梗死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7~2009年急诊抢救室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对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7~2009年急诊抢救室患者的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创伤是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7~2009年急诊抢救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特别是60岁以内的患者,其次为猝死与脑血管意外. 结论 加强院前急救,提高急诊诊疗水平,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唐凤华 《中外医疗》2013,32(1):94+96-94,96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猝死患者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该院自2002年1月-2011年12月。除妇产科外的所有临床科室急诊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猝死患者中,男性是女性的1.75倍.45~60岁年龄组为最多,占全部猝死患者的32.82%。成人组猝死病因以心脑血管疾病最多;未成年组猝死病因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结论应普及人民群众发生猝死的常见病因和相应的急救知识,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急救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外死亡的患者死亡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减少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急救中心2006年1~12月院前死亡病例86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构成比例规律。结果院前死亡男性高于女性,死亡年龄组最高为50~59岁组,死亡疾病前四位依次为猝死、脑血管疾病、创伤、心血管疾病。结论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真正做到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这是现代急救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急诊室抢救急性心衰患者的抢救过程和抢救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50例急性心衰患者,总结患者的基础资料和临床抢救过程。结果:2014年4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急诊抢救室共救治841例,急性心衰50例占总抢救例数5.9%,且有逐年增加趋势;所有患者中≥70岁老年患者31例,占比62%,60~69岁8例,占比16%,60岁11例,占比22%;患者在冬季就诊所占比例最高;3例在抢救无效后死亡,其中2例在抢救后24h内死亡,1例在24h~48h内死亡;急诊好转出院6例(12%),转住院26例(52%),留院观察9例(18%),转院6例(12%),死亡3例(6%)。通过强心剂、利尿剂、机械通气等抢救后,患者动脉血气情况显著改善。结论:急诊抢救室救治的急性心衰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除常规治疗外,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减少急诊死亡率和急诊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天津某三甲中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情况,为急诊抢救室资源调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日—2020年5月31日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入抢时间、病种、滞留时间等.结果 急诊抢救室共收治患者5672例次,以男性居多,3075例次(54.2%);全天就诊高峰为10:00,冬春季患者最多,共3190例次(56.2%);疾病谱中以心脑血管病比例最高,共计2851例次(50.3%);抢救室平均滞留时间792分钟.结论 应根据季节、气候、时间、患者特点等合理调配抢救室资源,提高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急诊护理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的3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从入急诊抢救室至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期间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3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经急诊抢救室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相关科室,内科治疗17例,外科治疗20例。内科治疗中有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肺功能衰竭死亡;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休克死亡。外科手术治疗中,有4例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手术后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结论:完善和细致的急诊护理是抢救成功急性胰腺炎的关键措施之一,为其进一步住院治疗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天津某三甲中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情况,为急诊抢救室资源调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日—2020年5月31日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入抢时间、病种、滞留时间等.结果 急诊抢救室共收治患者5672例次,以男性居多,3075例次(54.2%);全天就诊高峰为10:00,冬春季患者最多,共3190例次(56.2%);疾病谱中以心脑血管病比例最高,共计2851例次(50.3%);抢救室平均滞留时间792分钟.结论 应根据季节、气候、时间、患者特点等合理调配抢救室资源,提高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天津某三甲中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情况,为急诊抢救室资源调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日—2020年5月31日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入抢时间、病种、滞留时间等.结果 急诊抢救室共收治患者5672例次,以男性居多,3075例次(54.2%);全天就诊高峰为10:00,冬春季患者最多,共3190例次(56.2%);疾病谱中以心脑血管病比例最高,共计2851例次(50.3%);抢救室平均滞留时间792分钟.结论 应根据季节、气候、时间、患者特点等合理调配抢救室资源,提高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11.
高小红 《当代医学》2009,15(33):101-102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急救中心死亡患者538例临床资料。结果本院急诊死亡的患者涵盖各年龄层,以老年人为主;疾病涵盖各专科,猝死和不详原因死亡发生率高;春秋季是死亡高发季节。结论为减少急诊死亡率,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和完善急救网络。  相似文献   

12.
218例急诊患者死亡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死亡的病因,探讨降低急诊死亡率的途径。方法收集某院急诊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1997年-2011年10月急诊死亡218例,其中院前死亡89例(40.8%)急诊科死亡129例(59。2%)。急诊死亡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24.3%)、脑血管疾病(17.4%)、猝死(15.6%)、创伤(13.3%)及肿瘤(12.8%)。结论应重视院前急救,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降低急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刘秋姝  王秋霞 《中外医疗》2014,(20):162-164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急诊观察室应用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本院于2012年1月起开始于急诊观察室应用优质护理,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急诊观察室接诊的患者157例为观察组,2012年1月以前接诊的患者155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焦虑程度以及投诉例数。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程度与投诉例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观察室应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焦虑程度,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毒虫叮咬伤的种类、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4月—2007年10月急诊处理的3250例毒虫叮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中西医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毒虫叮咬伤主要包括蝎子伤(33·4%)和毒蚊伤(28·9%)等;受伤部位主要为四肢(71·4%)和头面部(14·0%);主要症状有局部反应、全身症状和严重并发症。叮咬后在急诊根据其分类进行中西医结合处理,均预后良好,但对过敏体质者要留观处理。结论根据毒虫叮咬伤的受伤种类和相应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处理效果好,适用于各基层单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根本死亡原因等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为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和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按照国际疾病ICD-10 标准进行分类编码,对某综合医院急诊科2009 年-2013 年报告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763 例急诊死亡病例中,老年组(60 岁~79 岁)死亡病例比例(43.83%)最高,青年组(≤44 岁)死亡病例比例(3.47%)最低。男女死亡病例性别比为1.18:1。根本死因主要以循环系统疾病(49.84%)和恶性肿瘤(22.26%)为主。死亡病例生前主要职业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8.18%)。结论 结合急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针对高危年龄段及相关职业人群,制定有效的循环系统疾病防治策略,降低急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方法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实施院前急救的3934例伤(病)员中死亡的202例伤(病)员,根据致死原因分组,因外力损伤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的分入创伤因素致死组,因疾病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分入非创伤因素致死组。将创伤因素致死组和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死亡的人数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2657例,死亡89例,死亡率3.35%;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1277例,死亡113例,死亡率8.85%;两组在院前急救中的死亡人数,经χ2检验,死亡率经U检验,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急救半径内,非创伤性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明显高于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结论应重点加强非创伤性急症院前急救技能和心肺复苏的培训工作,提升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23例经内镜确诊为非溃疡性十二指肠疾病便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由于临床技能欠缺及专业知识不足等人为因素延误诊治的比例较高。转入上级医院后23例患者均得到成功救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对64例急诊普外科手术中实施腹腔镜微创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分析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中的应用。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64例患者,经过腹腔镜探查全部确诊,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现象。结论: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急腹症确诊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3年7月~2013年12月的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中16例患者均在术前常规放置IABP,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结果急性心梗10例,其中伴心源性休克5例,PCI失败5例;顽固性心绞痛3例;陈旧性心梗合并室壁瘤2例;陈旧性心梗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16例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早期死亡2例,术后低心排4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1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对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采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时,要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成功率,应充分重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患者合并症处理、术中要强化患者心肌保护,并选择适合患者的血管移植材料及术后心功能维护,这样才能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腹部创伤急救的439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博 《医学综述》2013,(20):3815-3816
目的 分析探讨腹部创伤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急救门诊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39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患者发生创伤的临床特点.结果 1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3.64%,其中腹部严重创伤合并脑疝4例,多个腹腔脏器损伤并发生衰竭6例,腹腔大出血或腹膜损伤出现水肿6例,其余423例患者痊愈,治愈率为96.36%.结论 腹腔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病情复杂,病变速度快,多合并内脏、骨骼和胸腔创伤,多以缺血性休克和脏器衰竭结束生命,诊断和治疗应同时进行,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