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电镜技术对63例胚胎及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大鼠睾丸间细胞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自胚胎15天出现,胚胎17天已初具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结构特点;(2)大鼠睾丸间持细胞幼稚型、成熟型和退化型3种形式,但其分化、成熟与退化是相伴存在的;(3)大鼠丸间质细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存在2个细胞增殖峰;胚胎17-19天和青春期。二峰之间有一个低谷,在约在生后第2周;(4)生后第2周后,  相似文献   

2.
发育中Wistar大鼠大脑皮层甲基化结合蛋白-2基因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基化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基因在发育中正常Wistar大鼠大脑皮层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Northern印迹杂交对mecp2基因在正常Wistar大鼠发育的不同阶段:胚胎第15天(E15)、第17天(E17)、第19天(E19)、出生当日(P0),生后第7天(P7)、生后第14天(P14)、生后第28天(P28),成年期大鼠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应用Western印迹杂交对MeCP2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mecp2基因是在正常Wistar大鼠大脑皮层中表达的mRNA,约为10kb.从胚胎至成年期的发育过程中,mecp2基因mRNA的表达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mecp2基因在正常Wistar大鼠大脑皮层中仅表达一种MeCP2,相对分子质量为75 000.在不同发育阶段其表达水平表现为,胚胎E15表达水平最低,自胚胎E19始至成年期MeCP2表达水平较E15明显增高.生后第7日至成年期,各时间点间表达水平的变化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随着正常Wistar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发育成熟,MeCP2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说明MeCP2对神经元的成熟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与维持神经元的成熟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基因C在大鼠胃底腺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了大鼠胃底腺中胃蛋白酶C产生细胞的个体发育。结果:大鼠胃腺在胚胎18.5天开始出现,但没有形态分化,胃蛋白酶的mRNA在出生后3.5天首次被原位杂交法检出,其蛋白酶产生细胞在出生后8周发育成熟.胃蛋白酶的mRNA表达在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内,其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①胚胎18.5天至出生后0.5天;②出生后3.5天至2周;③生后3周至4周;④出生后8周。在胃底腺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mRNA的表达至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分布具有明确的阶段特异性。结论:认为在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胃蛋白酶C可作为胃上皮细胞分化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A(vitamin A,VA)对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 acid,VPA)诱导的孤独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对孕12.5 d Wistar大鼠进行单次腹腔注射,注射物分别为VPA(600 mg/kg)和等量生理盐水,将出生雄性子鼠分为3组:对照组(VPA组,n=11)、维生素A治疗组(VPA+VA组,n=12)以及生理盐水组(SAL组,n=11)。从生后第7天开始对VPA+VA组大鼠以50 000 U/2.5 kg剂量的VA(豆油溶解)灌胃,其余两组予以等量的豆油灌胃,持续7 d。3组大鼠在生后第21天和第49天时进行眶静脉采血,比较3组血清VA浓度变化;3组大鼠生后第35天开始按序进行开场实验、三室实验、埋珠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比较3组的行为表现。结果:与SAL组相比,VPA组重复刻板行为增加、社会交往能力下降、自发活动水平增强、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弱(P<0.05);②经VA治疗后,VPA+VA组与VPA组相比,社交能力增强、自发活动水平减轻、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增强(P<0.05),重复刻板行为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维生素A能够改善VPA诱导的孤独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小鼠肾脏集合管的发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鼠肾脏集合管形态学发生发育的时间及规律。方法:采用光镜标本制备技术对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集合管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胚胎10天小鼠的肾脏出现输尿管芽,并已分化出明、暗两种细胞;胚胎18天出现髓质;生后7天输尿管芽消失,集合管不再分支,髓放线出现;生后21天可见髓质内、外带分界。结论:小鼠肾脏的输尿管芽在胚胎7-10天出现,髓质集合管在胚胎18天出现,发育的顺序为OMCDO、CMCDi、IMCD,生后21天发育达成年水平。  相似文献   

6.
小鼠生后睾丸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鼠生后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证明其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静止期(生后第1周),曲细精管为单层细胞构成的实心团。第2阶段为增殖、分化期(生后第2~4周),曲细精管上皮由单层变为复层,管壁由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少量精子构成,附睾内出现少量精子。第3阶段为性成熟期(生后第5周之后),此期曲细精管内和附睾内都含有大量精子。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第1周碱性磷酸酶(ALP)与氨基肽酶(AP),定位于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呈中等阳性;第2周上皮细胞内阳性减弱;第3周后上皮细胞内为阴性,而小管周围出现一层强阳性反应结构。通过本研究证明精子形成与性成熟是两个概念,并发现ALP及AP与睾丸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TrkA在胚胎期Wistar大鼠端脑内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rkA受体在胚胎不同时期Wistar大鼠端脑内的表达情况。方法:成年Wista大鼠合笼饲养,查到阴栓或阴道涂片查到精子为E0天,分别在E13、E15、E17、E19和E21天利用常规形态学手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胚胎期Wistar大鼠不同脑区TrkA表达情况。结果: E13天胎脑组织内未检测到TrkA阳性表达,E15天TrkA表达阳性率在胚胎期大鼠端脑皮质内呈上升趋势,E17天达次高峰,E19开始下降,出生前E21天再次达表达高峰。胎鼠纹状体、海马的发育较晚,E17天开始发育,TrkA在其内的表达与皮质内相似。结论:TrkA在胎鼠端脑的表达始于E15天,且自E15~E21表达量呈持续增加趋势,符合胚胎诱导过程。  相似文献   

8.
胚脑神经肽Y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胚胎大鼠脑组织神经肽Y的分布与含量变化。结果:大脑皮质在胚胎第20天出现神经肽Y,丘脑和下丘脑在胚胎第14天开始出现神经肽Y,并随着胎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脑干从胚胎第14天开始出现神经肽Y,并在胚胎第18天达到最高峰,胚胎小脑未见神经肽Y阳性反应。本文对神经肽Y与筛选中枢神经移植供体最佳胎龄的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乌头类中药的胚胎毒性及致畸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乌头类中药盐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的胚胎毒性及致畸性。方法:选用SD大鼠,实验分为5组:盐附子1.14g生药/kg,3.43g生药/kg;10.30g生药/kg,生川乌13.0g生药/kg;生草乌8.3g生药/kg,另设阴性对照(蒸馏水)组和阳性对照(维生素A)组,试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于妊娠第7至16天,阳性对照组大鼠于妊娠第9至12天灌胃给药。结果:盐附子10.30g生药/kg剂量组和生川乌13.0g生药/kg剂量组、生草乌8.3g生药/kg剂量组对大鼠都出现了轻微母体毒性(孕鼠体重增加缓慢和摄食量减少);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生草乌8.3g生药/kg剂量组出现胎鼠身长减小,胸骨骨化数减少(P〈0.05);其余无异常。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乌头类中药盐附子、生川乌、生草乌对大鼠均无致畸作用;生草乌8.3g生药/kg有一定的胚胎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及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 TIMP-1)在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时期中不同阶段的作用。方法:将人型结核菌株H37Rv注入50只实验组大鼠右侧胸腔内,另10只对照组大鼠同侧胸腔注入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原液,在注入后第1、3、7、15、30天分批处死大鼠,解剖胸腔,记录胸腔积液量,观察胸腔、胸膜和肺组织大体及镜下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胸腔积液中MMP-1和TIMP-1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大鼠在注入第1天时胸腔积液量为1.3ml,不能行有效常规检测,第3天后完全吸收。实验组大鼠15天内均有右侧胸腔积液,第1、3、7、15天胸腔积液量分别为:(4.9±0.5)ml,(6.3±0.4)ml,(7.2±0.6)ml,(2.5±0.3)ml,第7天最多,胸腔积液中MMP-1和TIMP-1的浓度检测结果分别为:(9.54±0.97)ng/ml和(27.06±2.61)ng/ml、(15.62±1.30)ng/ml和(35.68±2.70)ng/ml、(29.78±1.97)ng/ml和(40.07±3.61)ng/ml、(35.12±2.13)ng/ml和(42.15±3.08)ng/ml,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早期局部免疫反应以持续增强为主,MMP-1、TIMP-1在胸腔局部炎症反应的产生与减退、组织的坏死与修复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膈淋巴管三维构型和淋巴吸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行合成的新型铸型剂PAES-3,用扫描电镜淋巴管铸型技术对5例人胎膈淋巴管的三维构型进行研究。人胎隔淋巴管分布较密集,多形成淋巴管网。隔淋巴管网主要由集合淋巴管、淋巴吻合管和毛细淋巴管组成。在膈肌性部,有两层淋巴管网,即浆膜下淋巴管网和深淋巴管网,两者由丰富的淋巴吻合管相沟通;在膈中心腱部,仅一层淋巴管网,淋巴吻合管与集合淋巴告密集相连,呈密网状。膈中心腱部淋巴管网较膈肌性部密集。在膈淋巴管网中,毛细淋巴管常延续为呈扁平状膨大的淋巴陷窝。在集合淋巴管和淋巴吻合管的表面,有许多切迹和缩窄。经透射电镜证实,这些切迹和缩窄即是淋巴管瓣膜所在部位。通过本实验,对腹膜腔淋巴转归径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沈忠飞  陈金龙 《浙江医学》2004,26(2):103-105
目的研究膈中心腱腹膜口与淋巴陷窝的结构与分布,揭示淋巴管的分布规律.方法30只出生后1~2d的仔兔,作膈间皮细胞硝酸银染色,膈淋巴管墨汁标记,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间皮细胞铺片显示陷窝区与非陷窝区细胞的不同形态.膈肌性部腹膜口数目多于腱性部.膈淋巴管排列成二个丛:位于膈腹膜淋巴陷窝区与膈胸膜的集合淋巴管.在Epon包埋的半薄切片上,观察到淋巴陷窝的结构为间皮、间皮下组织和淋巴内皮3种成分.结论与腹膜吸收有关的结构为膈腹膜口、淋巴陷窝和淋巴管.本文揭示出未见报道过的膈腱性部淋巴陷窝的结构与膈淋巴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腹膜淋巴孔是腹膜下毛细淋巴管在腹膜间皮细胞间的开口。通过淋巴孔、腹膜腔与淋巴管系直接相通,它具有主动吸收功能,是腹膜腔内物质转归的最主要部位。淋巴孔与肝硬化腹水的转归、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失超滤、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扩散等密切相关。淋巴孔还具有调控和免疫功能。NO对淋巴孔调控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增加细胞内cGMP,降低Ca^2+水平,使淋巴孔产生强烈的舒张,淋巴孔开放数目增多、孔径增大,淋巴引流作用增强。而中药通过提高内源性NO水平,也能对腹膜淋巴孔进行调控,以促腹水转归。  相似文献   

14.
腹膜透析液对小鼠腹膜间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美国Baxter腹膜透析液和国产乳酸盐、醋酸盐腹膜透析液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动物实验,以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透析液对正常小鼠腹膜间皮的损伤作用。方法分别将3种透析液注入各组小鼠腹膜腔内,在透析第10天、第21天和停药后第10天取膈腹膜,作电镜观察。结果注入透析液后第10天,乳酸盐组和醋酸盐组腹膜间皮发生病理变化并随着透析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加重,出现微绒毛脱落和粘连、间皮细胞皱缩和纤维蛋白性粘连。Baxter组间皮细胞的病理变化表现轻微。注入透析液后第21天,乳酸盐组和醋酸盐组的腹膜淋巴孔直径分别为(6.96±2.46)和(6.98±2.16)μm,明显大于对照组(1.47±0.88)μm(P<0.01);淋巴孔的分布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而Baxter组的淋巴孔直径及分布密度均无明显变化。停止注射透析液后第10天,Baxter组间皮细胞恢复正常;乳酸盐组和醋酸盐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淋巴孔仍呈病理改变。结论乳酸盐和醋酸盐腹膜透析液易引起腹膜间皮细胞纤维化,导致硬化性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采用30%普鲁士蓝氯仿溶液间接注射法,研究了40例带膈肌小儿肝脏的淋巴管。将肝表面分为13区,各区浅淋巴管均经韧带、膈肌或胆囊壁离肝。星状浅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膈面的左、右中间区和脏面的大部区域,与小血管伴行,穿入肝实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对腹膜淋巴孔的作用,探讨腹膜淋巴孔的淋巴重吸收对长期腹膜透析失超滤的影响。方法 应用腹透液建立腹宁的小鼠模型,用全自动酶标仪动态测定怛,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腹膜间皮超微病理变化,使用计算机与扫描电镜联机的图象处理系统,测定不同腹膜透析时间点腹膜淋巴孔的变化。结果 腹腹膜管析时程延长,透析组有大量巨噬细胞从腹膜淋巴孔游出,在腹膜表面形成许多乳斑。巨噬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膈淋巴液形成的机制。方法 大鼠腹膜腔内注射兔血和示踪剂后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膈腹膜及膈毛细淋巴管的变化。结果 膈腹膜间皮和膈毛细淋巴管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 影响膈淋巴液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膈腹膜吸收孔和呈开放性连接的毛细淋巴管 ,囊泡系统在膈淋巴液形成和物质转运中也起一定作用 ;管腔内表面突起具有释放作用 ,管腔外表面突起具有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8.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M) in treating ascites and to elucidate its mechanism in regulating the lymphatic stomata and promoting the absorption of ascites from the peritoneal cavity. Methods: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computerized image processing and quantitative analytic assay, the effect of CHM extract, consisting of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Salvia miltiorrhiza, Codonopsis pilosula, Alismatis orientale and Leonurus heterophyllus, was studied. Results: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nitric oxide (NO) supplier (Sodium nitroprussiate) or CHM administration could cause the average area of lymphatic stomata obviously enlarged (P<0.05), and the numbers of opening stomat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in normal healthy mice. When L-notroarginine, a NO synthetase suppressor, was injected after CHM administration,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CHM on lymphatic stomata was inverted obviously, i.e. the average area and the density of lymphatic stomata were markedly reduced (P<0.01). Conclusion: CHM might treat ascites through increasing the endogenous NO concentration to open the lymphatic stomata and in turn to conduct the peritoneal water through lymphatic path.  相似文献   

19.
Basedonthepreviousstudyofperitoneallymphaticstomata(PLS)regulation,mouseliverfibrosismodelestablishedbycarbontetra chloridegastrogavageintoxicationmethodwasusedtostudytheeffectoftwoprescriptionofChineseherbalmedicineinanti fibrosis,regu latingPLSand pr…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在615小鼠腹腔保种传代的一株具有淋巴道和血道高转移能力的小鼠子宫颈癌U_(14)腹水瘤应用Ficoll和泛影葡胺配制之分层液2层比重梯度离心法分离出A、B两群癌细胞。A、B两群细胞及未经分离的细胞群均分别接种于BaLB/C近交系小鼠右腋部皮下。肺与淋巴结转移率:在12天处死之荷瘤鼠A、B两群细胞肺转移率分别为50%(4/8)和10%(1/10),17天处死鼠分别为90%(8/9)和40%(4/10)。12天处死鼠A、B两群细胞各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小鼠数和转移阳性淋巴结数全部为0。17天处死鼠A、B两群细胞各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小鼠数分别为22%和0%;转移阳性淋巴结数分别为3%和0%。认为A、B两群细胞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别,是反映了亲代U_(14)腹水瘤在转移能力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