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观察两组治疗对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痊愈率为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2.5%,无痊愈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CD发现治疗组使大脑各动脉的流速明显加快,并改变了左右脑血流的失衡状态,针剌前后VM比较P〈0.01。结论:头针结合体针对假性延髓麻痹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头体针结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观察两组治疗对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痊愈率为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2.5%,无痊愈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CD发现治疗组使大脑各动脉的流速明显加快,并改变了左右脑血流的失衡状态,针刺前后VM比较P〈0.01。结论头针结合体针对假性延髓麻痹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急性期头针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加用头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4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甘露醇,速尿降颅压,止血芳酸止血,针刺组加用头针治疗。并于治疗前后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析以及血液流变学,血栓素,前列环素,内皮素的测定和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测。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及言语功能的恢复针刺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组血浆粘度,血栓素,内皮素治疗后有  相似文献   

4.
祛风化痰针法对风痰型假性球麻痹患者TCD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祛风化痰针法对风痰型假性球麻痹患者TCD的影响。方法 将137例确诊为风痰型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给予祛风化痰针法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静滴加空白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速度(Vm)和收缩期峰值(Sv)都显著增加(P〈0.01),血管搏动指数(PI)则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少有变化。结论 祛风化痰针法有利于降低患者颅内动脉系统的外周阻力,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状况,促进受损脑神经组织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头针联合体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情况。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好,基本治愈患者高达43.9%,有效率高达90.3%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Fual-Meyer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7±10.6)分,高于对照组(13.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MCA、ACA、PCA基本一致,治疗后,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供血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MaCO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8±5.3)分,高于对照组(15.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帮助增加患者的中、后动脉血流供血,有助于患者的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察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以痉挛性瘫为主的脑梗死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根据拮抗针法原理加用电针,两组均应用常规药物及头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I)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与传统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均有临床疗效,且在治疗效果上电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7.
Pseudobulbarparalysisisoneofthemostseriouscomplicationsofcerebrovasculardisease ,manifestedmainlyasdysphagiaanddysphoniainclinic [dysphagia dysphoniasyndrome (WDS) ] .Cerebralhemorrhageorinfarctionoccurringinthecerticonucleartractatanysitesmayaffectfunctio…  相似文献   

8.
项针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项针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项针加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研究结束治疗组和对照组最后符合标准的病例数均为88例。结果两组吞咽、言语功能分级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吞咽、言语功能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针加药物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吞咽、言语功能分级及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与舌肌功能训练对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4位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n=48)和对照组(n=46).针刺组选取人迎、廉泉、风池等;头针取双侧头部运动区中、下2/5.人迎穴直刺,廉泉穴行“合谷刺”,头针于运动区中、下2/5处斜刺.对照组采用常规舌肌功能训练法进行训练.结果: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2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的程度,治疗2个疗程后针刺组有效率达89.6%,对照组仅达43.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针刺颈项咽部腧穴,可使延髓所支配的有关吞咽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同时可反射性刺激上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针刺头部运动区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增加脑损伤部的血流量,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上运动神经元对延髓运动核的支配.因此2组穴位的作用可上下呼应、相互促进,共同促使该病康复,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吞咽困难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头针组50例,体针组50例,头体针组50例,分别给予头针、体针、头体针并用方法治疗20日,观察三组疗效。结果 三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肌力。头针组、体针组、头体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82%、94%,其中头体针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以痉挛性瘫为主的脑梗死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根据拮抗针法原理加用电针,两组均应用常规药物及头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I)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与传统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均有临床疗效,且在治疗效果上电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倪莹莹  尹世杰 《针刺研究》2000,25(2):121-123
本文采用针刺水沟、风池、廉泉、合谷 (治疗组 )与脑组织液静脉点滴 (对照组 )方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 5 7例。根据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积分变化 ,观察两种疗法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 85 .2 % ,对照组有效率为 3 3 .3 % ,经检验 χ2 =1 5 .69,P <0 .0 1 ;将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后分值均有提高 ,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提示针刺治疗在改善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方面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束后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判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系统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头穴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小脑梗塞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头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常规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分,对头针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后,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0.0%(45/50),常规针刺组为68.0%(3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针组的ACA及MCA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脑血流循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舌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滋平  符文彬  荣莉 《中国针灸》2003,23(9):509-510
目的观察舌针治疗中风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取舌针的心穴、脾穴、肾穴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均12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64.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舌针治疗中风假性延髓麻痹优于单纯体针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风府穴对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风府穴是否能增加治疗假性球麻痹的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被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治以风池、廉泉、通里,治疗组则在上方基础上加针风府.结果治疗组30例,治愈13例(4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治愈7例(23.3%),总有效7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风府穴对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可明显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刺太溪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针刺太溪穴和头针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造成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太溪穴为主配合偏瘫治疗的基础针刺:对照组采用针刺头部的顶颞前、后斜线透刺为主配合偏瘫治疗的基础针刺。观察两组针刺3次、5次、10次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3次治疗结束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但在第5次治疗结束,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太溪穴治疗脑卒中引起假性球麻痹造成吞咽困难疗效显著,起效较快,头针治疗累积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针药并用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分为针刺组50例,对照组48例。针刺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应用针刺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西医药物治疗。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2.5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头针与脑梗塞后血管的早期再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血管的早期再通及梗塞灶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患者头皮血管舒缩区的方法 (头针组 )治疗脑梗塞患者 35例 ,并与单纯药物治疗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经 TCD及 CT检查显示 ,头针组在脑血管的早期再通 ,梗塞灶的收缩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头皮针治疗 ,可以提早血管的再通时间、缩小梗塞灶及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由于早期使用血管扩张剂而引起梗塞后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1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莉  翟红印  苏春娅 《河南中医》2009,29(7):660-662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运用基础治疗+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基础治疗+上田法。连续治疗3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3月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CDCC智力评分、修订的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