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误差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分析70例患者采血失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成功率,便于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减轻重复采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动脉血气的误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前血气分析已成为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尤其是病人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血液中的PH、PO2、PCO2的监测对及时了解呼吸机的工作效果,调节参数及评估病人呼吸功能和代谢状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血标本采集血气标本不同于其它血标本,即采集有特殊的要求,如采血不当则可引起所测结果的误差,以致诊断错误。因此,在采集样本时,应重视取得合格标本。1.1取血注射器与针头要标准化,所用的注射器与针头应严格无菌、干燥。通常我们用2ml注射器,7号针头为佳,因2ml注射器死腔量较小,注射器芯轻,当刺入动脉后血液进入针筒较快,…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动脉血气标本采集失败的原因与对策。结果 引起动脉血气标本采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采集失败原因有误穿静脉、医护工作者和病人存在心理恐惧、标本溶血、选择部位不恰当、空气进入。结论 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规范操作,尽量减少因采集标本给动脉血气分析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从护士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动脉血管的选择、穿刺技术等多方面对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快速、准确、高效地采集动脉血标本,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采集动脉血标本时的失误,为抢救、诊疗提供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从护士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动脉血管的选择、穿刺技术等多方面对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快速、准确、高效地采集动脉血标本,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采集动脉血标本时的失误,为抢救、诊疗提供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采集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的优缺点。[方法]将110例新入院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桡动脉采血组和股动脉采血组,每组55例。统计两组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损伤及操作所需时间。[结果]经桡动脉采血比经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所需操作时间短、损伤小。[结论]桡动脉采血优于股动脉采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采集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的优缺点.[方法]将110例新入院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桡动脉采血组和股动脉采血组,每组55例.统计两组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损伤及操作所需时间.[结果]经桡动脉采血比经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所需操作时间短、损伤小.[结论]桡动脉采血优于股动脉采血. 相似文献
8.
如何采集动脉血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丹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41-41
动脉血气分析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观察病人内环境的酸碱平衡。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护士接触到动脉血采集也相应增加,正确留取和处置标本在减少或消除偶然误差、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血气分析中,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是否恰当,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特殊情况应采用动脉血作为分析样本。动脉采血常用的动脉为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现将动脉血采集方法的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采血60000余例次的临床实践和体会,分别介绍了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采血用物的准备、部位的选择、穿刺的角度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作者遵循此方法,均获得肯定的效果。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为患者得到及早的诊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梁秀梅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8):80-80
血气分析是临床上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致的慢性呼吸衰竭、心肺复苏、心脏手术等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检查项目,其结果迅速准确对机体的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有准确的描述。自我科开展动脉血气分析工作以来,我们对采血部位的选择、抗凝剂的使用,血气标本的送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探讨,现将操作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尤其是危重症病人,正确的血气分析检验结果,是提供临床医生对危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依据〔1〕,而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及送检是获得准确的血气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体重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影响,建立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18年分娩的足月、无宫内感染、1 min Apgar≥8、体重≥2.5 kg且无畸形的新生儿,按体重分为正常组(2.5~4.0 kg)和巨大儿组(4.0 kg),采集各组脐动脉血标本,使用机载iQM质量管理系统的GEM3500血气分析仪检测脐动脉血pH、PO_2、PCO_2、BE和Lac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体重和分娩方式对脐动脉血气水平的影响。以自然分娩的健康新生儿建立脐动脉血气和乳酸水平的统计学参考区间。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新生儿408例,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脐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pH、BE高于自然分娩组,而PO_2、PCO_2、Lac低于自然分娩组(P0.01)。296例足月自然分娩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的参考区间分别为:pH 7.18~7.32,PO_2 10.06~22.68 mmHg,PCO_2 43.53~65.33 mmHg,BE-6.81~-1.15 mmol/L,Lac 2.44~5.38 mmol/L。结论建立了本院足月自然分娩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参数的参考区间;乳酸参考区间与诊断阈值的显著差异提示需建立新生儿窒息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采血60000余例次的临床实践和体会,分别介绍了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采血用物的准备、部位的选择、穿刺的角度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作者遵循此方法,均获得肯定的效果。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为患者得到及早的诊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直接(常规)采集的动脉血气标本和间接采集的动脉血气标本(指一次性经动脉采集本次所有化验项目的标本总量,再由此动脉血中抽取血气分析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pH、PaO2、PaCO2)),及两种方法护理人员操作所用时间的差别,以寻求间接采集血气标本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样本资料进行自身对比观察,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采集血气标本,而观察组采用上述的间接采集标本方法。结果两种采血方法所得标本的血气分析结果(pH、PaO2、PaCO2))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间接采集标本方法护士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对同时需要采集包括血气分析在内的多项检验标本时,可以考虑采用一次性经动脉采集本次所有化验项目的标本总血量,再由此动脉血中抽取血气标本的方法。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降低耗材。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150-1151
88例在我院分娩的单胎足月新生儿,根据是否存在新生儿窒息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测定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p H、Pa O2、BE等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a CO2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的p H、Pa O2、BE等水平均较轻度窒息新生儿显著更低,Pa CO2水平则较轻度窒息新生儿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脐动脉血气分析应用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中可有效弥补单纯Apgar评分的不足,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具十分积极的意义,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血液气体和酸碱平衡正常是体液内环境稳定、机体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氧的供应及酸碱平衡状况,是抢救危重患者和术中监护的重要指标之一.自50年代末丹麦的Poul Astrup研制出第1台血气分析仪,血气分析技术一直在急诊、呼吸衰竭、外科手术、新生儿窒息等各种危重病抢救与监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自头皮动脉采集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生儿头皮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对临床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同时采用自头皮动脉、股动脉、桡动脉3种途径采集,对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一次性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使用头皮针自头皮动脉中采集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的一次性成功率高达96.20%,而自股动脉、桡动脉的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62.83%、55.26%。头皮动脉与股动脉、桡动脉的成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且新生儿的日龄越小,其差异更为明显(P<0.01);而股动脉与桡动脉的一次性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新生儿头皮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成功率高,是儿科治疗中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新生儿血气标本不同采集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向莉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2)
血气分析是综合反映呼吸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能准确检测动脉血中氧、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实际碳酸氢和剩余碱等。在我科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腹泻所致酸碱平衡紊乱、心肺疾患引起的呼衰、心衰等,是临床诊断、抢救、用药的重要依据。本文对300例新生儿不同部位动脉穿刺采血成功率进行比较,旨2001年9月~2002年10月在探讨最佳穿刺部位,以便快速获取血气分析结果。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