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腰池持续引流对脑血管痉挛 (CVS)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影像学分析。方法 经皮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 ,将 30条健康成年狗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腰穿组、晚期腰穿组、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 ,早期腰穿组和晚期腰穿组分别于 2次注血后 2h和第 5天开始隔日行腰穿排放血性脑脊液 ,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分别于 2次注血后 2h和第5天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血管造影确定CVS程度 (%reductionofbasilararterydiamit er,%RBAD)的变化发展。结果 ①与早期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 ,早期引流组CVS发生例数少 ,痉挛时程短 ,痉挛程度轻。②与晚期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 ,晚期引流组CVS程度轻 ,时程短。③与晚期引流组相比 ,早期引流组CVS例数少 ,痉挛程度轻。结论 SAH后实施腰池持续引流可以防治CVS ,早期引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腰池持续引流后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的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设立引流组、腰穿组和对照组,共18条狗,每组6条,动态测定脑脊液中红细胞量的变化,脑血管造影测定基底动脉直径减少以确定血管痉挛程度(%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eter,%RBAD)。结果 与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引流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较快且差异有显著性;引流组脑血管痉挛例数少,程度轻。结论 SAH后脑脊液中红细胞及其降解裂解产物可能参与了CVS的过程,腰池持续引流对CVS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腰池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防治作用 ,并进一步探讨引流的作用机制。方法 经皮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 ,设立引流组和对照组 ,引流组于第 2次注血后即开始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 ,动态测定两组脑脊液中红细胞 (RBC)、内皮素 1(ET 1)和一氧化氮 (NO)含量 ,脑血管造影确定脑血管痉挛程度 (%reductionofbasilararterydiamiter,%RBAD)。对两组CVS的影像学结果及脑脊液中RBC、ET 1和NO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AH后引流组CVS例数少 ,痉挛程度轻。引流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快 ,ET 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SAH后腰池持续引流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致痉挛物质 ,改变脑脊液中ET 1和NO的含量 ,可以预防和缓解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4.
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引流组28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于L3,4间隙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接一次性输液管及引流袋,持续引流,引流速度1~4(平均3)滴/min,引流量度100~400(平均250)ml/d。引流3~7(平均5、6)d后拔管。对照组32例仅给内科常规治疗。结果引流组在治疗后第3,5,7天脑脊液中红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引流组为8.76±8.2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0±8.53。临床疗效,引流组基本痊愈率(20/28)明显高于对照组(7/32),而病死率引流组为2/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2;两组基本痊愈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较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引流组也少于对照组。结论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SAH,能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治疗SAH的有效,安全和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其动脉瘤栓塞后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将该组病人作为治疗组;将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在动脉瘤栓塞后采取常规腰椎穿刺的37例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等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安全的,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脑血管痉挛程度、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孙艳  聂晶  张巧莲  陈旭义  马铁柱 《武警医学》2023,(9):781-784+789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介入治疗后早期行脑室外引流(EVD)联合腰大池引流(LD)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武警特色医学中心2020-02至2023-02收治的80例aSAH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血管介入治疗,24 h内联合治疗组进行EVD联合LD治疗,对照组进行LD治疗;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管痉挛及对症支持治疗。比较引流第1、3、5天两组LD脑脊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梗死及脑积水)发生率及出院时国际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 引流第3天及第5天,联合治疗组患者LD脑脊液中血红蛋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第5天联合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101.4±6.2)cm/s]低于对照组[(118.5±7.5)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梗死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出院时GOS评分[(4.32±0.69)分]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曹辉  蒋正方 《西南军医》2015,(2):202-20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0%[1]。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5.0%。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重要原因。目前关于造成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由于各种因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冀风云 《人民军医》1997,40(5):268-26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或因直接刺激,或因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加剧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因此,较好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1年1月~1996年4月,我们应用尼莫地平治疗SAHIOO例,并与1991年1月以前70例未用尼莫地平治疗的SAH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1临床资料1.五一般情况用尼莫地平组(治疗组)100例与未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CT及MRI等技术的应用,该损伤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院对300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TSAH患者92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30.66%,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TSAH92例中,男63例,女29例;年龄5~66岁,平均31岁;车祸伤46例,跌伤27例,击伤11例,砍伤8例;入院时GCS:3~8分35例(38.4%),9~12分29例(31.5%),13~15分28例(30.4%);伤后昏迷者28例(30.4%)。无T…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较棘手。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脑血管痉挛超微结构与形态定量①100700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刘芳龄张葆樽郝晓淑田玉旺邢惠清关键词脑缺血,暂时性;显微镜检查,电子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43.35脑血管痉挛(CVS)多发生在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之后,是SAH致死与致残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压氧组(21例)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痉挛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4.3%,脑梗死发生率为4.8%;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7.6%,脑梗死发生率为23.8%.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罂粟碱对于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采用罂粟碱的不同给药途径研究比较其对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效果。将43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术中经置入脑池的硅胶管用罂粟碱溶液持续灌洗;B组术后使用罂粟碱30mg肌肉注射,每日3次,共1周。结果显示,A组防治血管痉挛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提示罂粟碱局部灌洗能有效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细胞损伤模型 ,并观察血性脑脊液 (bloodycerebral spinalfluid ,BCSF)对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BCSF刺激组 ,通过MTT比色法选择恰当孵育时间的BCSF作为刺激因素 ,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 ,分析评估内皮细胞损害和增殖状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孵育 7天BCSF可使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贴壁细胞数量减少 ,MTT吸光度下降 (P <0 .0 1) ,G0 ~G1期细胞比例增高 (P <0 .0 1)。结论 BCSF可直接造成明显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病理形态学损害 ,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和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破裂出血动脉瘤的早期栓塞治疗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 Hunt 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 72h内进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32 9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 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6 2例 (18.2 %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 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6 2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4 1例 ,中度致残 13例 ,重度致残 6例 ,死亡 2例。结论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常规手术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性.方法 186例SAH患者中,将继发CVS的68例作为CVS组,未发生CVS的11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cy水平,并对Hcy水平与CVS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VS组血清Hcy水平为(32.6±16.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2±17.8)μmol/L(t=6.272,P<0.05);血清Hcy水平>20 μmol/L者在CVS组中占4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5%(χ^2=5.095,P<0.05).随着Hcy水平的升高,CVS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血清Hcy水平与CVS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969,P<0.01).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SAH后CVS相关,Hcy的检测有助于CVS的早期预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18.
蜕皮甾酮及尼莫地平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蜕皮甾体(ecdysterone)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痉挛的改变,并与尼莫地平(nimodipine)的治疗效果相比较,为蜕皮甾酮治疗SAH后CV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的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尼莫地平治疗组(C组)及蜕皮甾酮治疗组(D组),各组5只.对每组动物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 SAH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其它组食量降低较少,神经症状也相对较轻.血管造影示与基础直径相比,较基础值比较,SAH组、尼莫地平组和蜕皮甾酮组3组在SAH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23.20±0.06)%,(20.06±0.03)%,(14.42±0.03)%.结论 蜕皮甾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缓解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其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好.  相似文献   

19.
王俊华 《西南军医》2012,14(1):46-48
目的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经头颅CT及MRI检查,部分经腰穿脑脊液验证,临床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均予脱水降颅压、止血、抗血管痉挛等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缓解天数,头痛激烈程度,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出现再出血甚至死亡的概率。结果40例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平均疼痛持续时间为11天,其中治疗过程中需维持服用止痛剂缓解症状的27例,出现血管痉挛表现3例,再发性出血2例,合并坠积性肺炎8例,合并脑梗塞2例,死亡4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临床症状重,来势凶险,出现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致死、致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2009年4月~2010年5月,我科选择典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和开颅术后脑水肿、脑膨出患者2例,会同麻醉科医师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