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人300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与疗效.方法 16例术后反复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下将300 cm长的导管经鼻置人空肠10 cm以远,前端充水球囊在肠蠕动的推动下带动导管向小肠远端运行,直达回肠末端,保留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行小肠内支撑排列.结果 16例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至2年,均未再次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结论 X线下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治疗术后反复粘连性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可以多次重复置管.  相似文献   

12.
X线监视下经鼻肠管小肠减压治疗小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减压是治疗小肠梗阻的重要措施,而胃肠减压深度直接影响引流效果和患者腹胀改善程度[1].传统鼻胃管减压仅限于胃内容物.对小肠内的减压作用甚微.减压导管置入小肠内,能迅速清除肠内容物,较快地减轻梗阻症状,直至解除梗阻.2005年2月至2007年7月,我院对15例小肠梗阻患者在X线监视下置入鼻肠减压导管抽吸减压,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鼻肠减压管选择性小肠造影对小肠梗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梗阻并排除急诊手术指征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长的减压管至空肠上段抽吸减压治疗,随着小肠减压的不断深入,减压管前端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病变部位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在透视下经减压管吸引口注入76%泛影葡胺20~100ml,再注入空气50~200ml,使造影剂和空气直接涌入梗阻病灶周围形成双对比造影.对局部进行动态多体位观察,摄取点片.必要时同抽减压管至空肠上段行全小肠双对比造影.结果 本组35例置管全部成功,小肠减压治疗后肠梗阻缓解20例,减轻15例,手术治疗10例.35例选择性小肠造影局部小肠显影清晰,不重叠,重点突出.未见明显异常X线征象6例,粘连性肠梗阻15例,小肠肿瘤4例(转移瘤3例,小肠癌1例),小肠克罗恩病3例,小肠放射性肠炎3例(其中1例造影误诊为小肠转移瘤),小肠套叠2例,小肠息肉1例,升结肠癌1例. 结论鼻肠减压管具有小肠减压治疗与选择性小肠造影检查的双重作用.选择性小肠造影可以明确梗阻部位、梗阻程度和梗阻病因,做出影像学定位与定性诊断,为确定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8月收治的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病人,使用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后,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与鼻胃管相比,使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后,病人的胃肠减压量明显增加、腹围和腹腔内压力明显降低;通过3~10d的经鼻置入导管减压等保守治疗后,8例病人的肠梗阻症状均缓解,未再接受手术治疗。结论经鼻肠内全程导管减压用于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安全有效,且可能使病人免于再次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置入鼻肠管对高位肠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 临床确诊为胃切除术后高位肠梗阻患者6例,X线下造影进一步明确梗阻部位,并置入鼻肠管于梗阻部位胃肠减压.结果 4例成功解除梗阻,恢复饮食;2例梗阻症状缓解,为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结论 X线下置入鼻肠管减压治疗胃切除术后高位肠梗阻效果明显,并有一管两用(先胃肠减压,后肠内营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并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通外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间有12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炎性肠梗阻,经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2周后,肠梗阻症状改善不明显,遂经鼻置人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同时经减压管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了解小肠蠕动情况及肠道梗阻情况,并利用泛影葡胺促进肠蠕动的治疗作用,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置入小肠减压管后,12例患者腹胀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11例在置入小肠减压管后3周内腹部坚韧感消失,恢复正常排气并逐渐开始经口进食;1例患者在50d后仍未排气,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3d患者恢复自主排气。随访6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复发肠梗阻。结论对于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并经常规处理无效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并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的方法安全有效,能够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射性肠炎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的25例放射性肠炎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肠梗阻导管肠道减压及积极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治疗,急症病情得到缓解后,经导管行选择性泛影葡胺小肠造影,显示梗阻部位的病理变化.全组24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术中显示放射性损伤以盆腔和回肠为著,器官之间和肠袢之间界限不清,甚至相互融合形似冰冻状;13例行病变肠袢切除肠吻合术,10例行回肠-结肠短路吻合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1例同时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1例行非手术治疗后梗阻解除.除1例肠切除患者术后因腹腔和肺部感染死亡外,全组96.0% (24/25)获得治愈.23例随访6~24个月,远期有效率为95.7%( 22/23).结论:放射性肠炎并发急性肠梗阻采用恰当的非手术治疗可将急症手术转变为限期或择期手术,病变肠袢切除或肠短路吻合术联合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三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9例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组41例,传统手术组88例。 结果 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组术后5年复发率为5.0%(2/40),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18.8%(16/85),P<0.05],且复发时间(42.5±7.8)个月明显晚于传统手术组[(20.3±11.8)]个月(P<0.05)]。 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防治肠梗阻复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4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治疗。比较2组患者腹胀、腹痛改善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及X线平片示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胀、腹痛改善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及X线平片示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非手术治疗中,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对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提升治疗效果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使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病人58例,总结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病人经过3~25 d的肠梗阻导管治疗,共42例病人梗阻症状完全缓解;8例病人因肿瘤梗阻行手术治疗;5例因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行手术治疗;3例因症状完全缓解后带管进食后又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行手术治疗.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对于小肠梗阻及右半结肠梗阻的病人可以起到较好的减压作用,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