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吕龙 《中国医药科学》2012,(10):131+133
目的探究血清铁、铁蛋白和铁染色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1年10月确诊为缺铁性贫血患者60例为缺铁性贫血组、非缺铁性贫血患者150例为非缺铁性贫血组,健康患者4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所选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电化学发光法和普鲁士蓝反应法进行血清铁、铁蛋白和细胞内外铁检测。结果与非缺铁性贫血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缺铁性贫血组的血清铁、铁蛋白和骨髓细胞内、外铁含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铁性贫血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非缺铁性贫血组的血清铁、铁蛋白和骨髓细胞内、外铁含量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铁、铁蛋白和骨髓细胞内、外铁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灵敏性高,可以有效反映体内铁贮存和利用情况,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铁蛋白含量的检测,及骨髓细胞内外铁检测,是实验室诊断贫血的主要手段。对于诊断缺铁性贫血及铁负荷过度等疾病、血液学的研究、某些癌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146例各类贫血病人进行血清铁蛋白及骨髓细胞内外铁阳性率的联合检测,并采用55名健康献血员作正常对照组。对铁蛋白及骨髓细胞内外铁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作了简要的评价。材料与方法材料临床确诊的各种贫血病人146例,其中,缺铁性贫血(IDA)42例,再障(AA)1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22例,浴血性贫血(溶贫)1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贫)4例…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清铁蛋白和骨髓细胞内外铁的相互关系及意义,对52例血液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F)及骨髓细胞内外铁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标本来自我院1996年7月~1999年5月期间的血液病患者,其中缺铁性贫血(IDA)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10例,急性白血病(AL)12例,初诊时抽取空腹静脉血2mL及骨髓液,常规骨髓穿刺术制备骨髓涂片,年龄12岁~45岁.正常对照组48例,均为健康志愿者,男33例,女15例,平均年龄21岁.  相似文献   

4.
<正>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铁蛋白,是衡量机体铁储备总量及铁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对诊断缺铁性贫血及隐形贫血,较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色指数等更为灵敏指标,并可作为与铁有关的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能定量、准确的测出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我们对93例健康成年人及66例有关患者作了血清铁蛋白测定,同时观察了2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经过铁制剂治疗13个月后的血清铁蛋白变化,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测定对象正常组:选择健康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输血员组:①长期输血员53例。②巨幼细胞贫血2例。③再生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为临床防治成人缺铁性贫血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就诊于某院的150例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对成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情况、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性别分布方面,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男女分布比例比较,女性多于男性(P0.05);在年龄分布方面,女性贫血患者在18~29岁的分布比例最高,70~79岁次之,而男性贫血患者在70~79岁的分布比例最高。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为月经量过多、慢性胃炎、胃肠道溃疡、妊娠等。150例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经血常规检测、骨髓铁染色、骨髓象检测确诊,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有轻度贫血34例(22.67%)、中度贫血70例(46.67%)、重度贫血46例(30.67%);骨髓铁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外铁阴性97例(64.67%),细胞外铁减少53例(35.33%);骨髓象检测结果显示,骨髓和细胞增生活跃81例(54.00%)。经服用铁补充剂、饮食调理、对症治疗后,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其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成人缺铁性贫血多发生于女性育龄期人群中,应加强重点人群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细胞形态检测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根据血细胞形态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例并收集,同时检测所有病例的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分别分析两种方法所判定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缺铁性贫血的阳性率;再联合两种方法,观察它们在诊断缺铁性贫血中的价值.结果 根据血细胞形态所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最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占70.5%;由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最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占83.8%;联合血细胞形态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判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最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占94.9%.结论 分别检测血细胞形态及血常规指标MCV、MCH、MCHC、RDW对缺铁性贫血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若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128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进行了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SF)测定,结果表明:骨髓细胞外铁100%阴性,铁粒幼细胞计数和SF分别为97.6%和89.8%,低于正常。SF与贫血程度及铁粒幼细胞均呈正相关。提示骨髓外铁和SF是IDA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SF在单纯IDA诊断中,是一种可靠、灵敏和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和分析本地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孕妇的病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根据,从而提高本地区的优生优育。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检的50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孕妇地贫基因和铁蛋白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类孕妇按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合并缺铁性贫血和其他类贫血四大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单纯携带地贫基因30例,占总数的60%,单纯缺铁性贫血6例,占总数的12%,地中海贫血合并缺铁性贫血6例,占总数的12%,其他类型贫血8例,占总数的16%。结论本地区孕妇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病因是地中海贫血。为了提高本地区的优生优育,地中海贫血筛查和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检测在此类孕妇产检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谭道华 《江苏医药》2000,26(10):824-825
贫血病因错综复杂 ,基层医院要明确贫血性质往往较困难 ,1989年以来我院对贫血病人开展骨髓铁染色检查的临床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 :( 1)缺铁性贫血 (IDA) 489例 ,女 34 2例 ,男 147例 ;年龄 13~ 68岁 ,中位年龄 32岁。 ( 2 )非缺铁性贫血 4 10例 ,女 165例 ,男 2 4 5例 ;年龄 15~ 86岁 ,中位年龄 39岁。有 52例IDA同时做了血清铁蛋白 (SF)为 6~ 2 8μg/L ,均值 11μg/L ,与骨髓铁染色相符。部分IDA铁剂治疗 15天及血红蛋白(Hb)正常时分别做了骨髓铁染色 ,15天幼红细胞内铁开始升高 ,Hb正常时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贫血患者4330例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调查,统计男、女患者在所有贫血患者中,小细胞低色素性贫510例、大细胞性贫血271例,进行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检测值分析,以及分布在各科室的百分比。发现血清铁蛋白减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必须的依据;铁蛋白减低合并缺叶酸或维生素B12减低,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检测,是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必须的依据。联合网织红细胞计数在贫血患者治疗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满才  华铮 《江苏医药》1998,24(8):611-611
我院自1992年6月至1997年3月收治30例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兹报道如下。 资料与临床 一、一般资料 男21例,女9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0岁。自缺铁性贫血首发到结肠癌被确诊此一段时间称缺铁性贫血首发期,30例患者首发期为半个月~8个月,其中位数2个月。缺铁性贫血诊断依据:1.血清铁<75μg%,总铁结合力>350~400μg%;2.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3.骨髓象外铁减少或消失(0~ ),内铁<10%。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缺乏,红 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 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 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 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测定在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69例,另外选择我院体检的健康者69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对两组进行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比较两组浓度差异。结果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测定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特异性也比较强,因此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常规变换情况,探讨铁参数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11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所有患者的血细胞参数和铁参数进行检测,分析所测的数值。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普遍合并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升高的情况,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随着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蛋白浓度增大而升高。结论在诊断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铁、铁饱和度敏感性较高,铁蛋白是一项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检测在贫血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贫血性疾病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所有受检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健康受检者(P<0.05);良性贫血性疾病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略高于正常健康受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贫血性疾病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良性贫血性疾病患者与正常健康受检者(P<0.05);病情缓解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健康受检者(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为800μωg/L以下的恶性贫血患者的病情缓解率高于血清铁蛋白水平为800μg/L以上者(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水平检测不仅能有效鉴别诊断贫血性疾病类型,还能辅助临床疗效的评估以及指导治疗,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成年男性发病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0%。我国一些单位调查结果,以妇女、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及铁蛋白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检测贫血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各类贫血患者79例作为检测组以及7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血清维生素B12和铁蛋白的检测,比较两组之间血清维生素B12和铁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检测表明,检测组中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和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其血清维生素B12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缺血性贫血患者的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病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及铁蛋白在贫血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董青伟 《河北医药》2012,34(16):2498-2499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主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主要发生在6月至3岁的婴幼儿.是常见的威胁小儿健康的营养缺乏疾病.铁缺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还直接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重要的是还可对婴幼儿认知和精神运动的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1].血红蛋白及血清铁蛋白含量是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指标,但婴幼儿血清铁蛋白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临床未见报导,本文就368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分析其相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及T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80例为IDA组;同期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80例为ACD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名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及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IDA组及慢性疾病性贫血(ACD)组患者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IDA组患者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高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A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ACD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A组及ACD组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A组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A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患者红细胞生成及铁代谢障碍,维生素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免疫紊乱。血清铁蛋白含量可作为区分缺铁性贫血及慢性疾病性贫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王晓红  何鸣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73-3374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er)与红细胞铁蛋白(RBC-Fer)在原发和继发性铁缺乏贫血诊疗中的价值,特别是S-Fer增高的慢性病贫血合并铁缺乏的诊断,拓展铁蛋白(Fer)诊断的价值和特异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60例单纯性缺铁性贫血补铁前后及154例肝硬化、肝癌、白血病、慢性肾衰及慢性病贫血患者S-Fer和RBC-Fer,用t检验比较各组差异性。结果:单纯性缺铁性贫血组(IDA):与正常人比较,S-Fer下降显著(P<0.01);RBC-Fer:轻、中度患者下降显著(P<0.05),重度患者下降更显著(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两周后S-Fer上升差异无显著性(P>0.05),RBC-Fer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正常人比较:慢性病贫血患者S-Fer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RBC-Fer:轻、中度贫血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贫血患者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S-Fer是铁缺乏的最敏感的指标。(2)RBC-Fer下降是贮铁竭尽的指标,上升是补铁显效的敏感指标,增高是铁负荷过多的指标。(3)RBC-Fer是S-Fer正常和升高慢性病贫血患者伴铁缺乏的特异诊断指标与铁缺乏程度呈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Fer检测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