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到2012年10月收治的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h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4.1%和8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1%及48.7%,P〈O.05。结论: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病情,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低氧血症及酸中毒症状,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冯丽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739-3740
目的:探讨妊娠期危重症左心衰竭的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8-2009-12收治的16例危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机械通气前后1 h的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例危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P〈0.05)。结论:使用机械通气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急性危重症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心功能,是抢救妊娠期危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评价无创性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对20例急性肺水肿(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同时加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SaO2的变化。患者HR、RR、SBP、DBP及临床征象的变化。结果 通气治疗后,2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SaO2等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避免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结论 无创性BiPAP鼻(面罩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通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避免气管插管,是抢救急性肺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水平正压(BIPAP)呼吸机治疗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患者,经临床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氧分压(PaO2)提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下降,患者的通气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或急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2例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或急性肺水肿患者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血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例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或急性肺水肿患者,经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后缺氧状明显好转,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呼气末正压通气是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或急性肺水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吸入一氧化氮并环甲膜穿刺气管内注液治疗重症哮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在双相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通气下治疗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NO)并用环甲膜穿刺间断气管内液体注入抢救重症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2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BiPAP呼吸机治疗合并吸入外源性NO和环甲膜穿刺间断气管内液体注入为治疗组(12例);单用BiPAP呼吸机治疗为对照组(10例)。2组病例均大量快速输液纠正脱水和加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并记录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所需时间和治疗前及治疗后12小时血气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开始安静,出汗减少,能平卧,呼吸变深变慢)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体征改善(哮鸣音减少,哮鸣音消失,心率下降,心率平稳)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治疗后12小时动脉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P<0.05)。结论:重症哮喘患者吸入NO并用BiPAP呼吸机和环甲膜穿刺间断气管内注入液体可以扩张支气管,稀释痰液,通畅呼吸道;此方法是抢救重症哮喘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经验性抗生素应用和调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对监护室中机械通气患者的经验性抗生素的治疗及调整进行临床探讨。方法:113例患者入院即刻采用人工气道并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分成2 组,经验用药组(61 例)给予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部分选择能通过血 脑屏障的药物,如青霉素;对照组(52 例)给予其他种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啶、凯福隆、泰能和复方新诺明等。2组选定药物敏感试验、药物调整次数、使用呼吸机时间以及预后情况作比较,结果进行χ2 检验。结果:经验性用药同药物敏感试验的相符率为78.69% ,而对照组相符率为5.77% ,差异极显著(P< 0.001);经验用药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81.97% 和61.54% ,差异显著(P< 0.05);经验用药组与对照组的药物调整次数分别为平均1.35 次和2.25 次,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使用呼吸机时间分别为平均12.88日和17.21 日,差异亦显著(P< 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病患者的抢救中,经验性应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SV)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无创通气双水平正压(Bi-PAP)呼吸机治疗与护理。结果:药物治疗+无创呼吸机治疗组在短时间内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及早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效果满意,正确的护理对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茶色素对高粘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粘血症患者 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口服茶色素 250mg(2粒),每日3次。对照组32例,口服复方舟参片3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 30天。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除血细胞压积变化不明显外,其它各项 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中唯有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明显(P<0.05)。治 疗组对甲襞微循环四项积分亦明显改善(P<0.05式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 显著(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故认为茶色素是治疗高粘血症患者的有效药 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方式抢救1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前:pH为7.22±0.08,PaCO_2为8.02±0.52kPa(60.30±3.91mmHg),PaO_2为6.06±0.25kPa(45.56±1.88mmHg);联合通气后:pH为7.39±0.04(P<0.05),PaCO_2为5.54±0.31kPa(P<0.01),PaO_2为940±0.26kPa,(P<0.01)。心电图S-T段及T波异常明显好转。治愈9例,好转2例。结果表明:SIMV和PSV联合运用能改善患者有效通气而不增加呼吸功,减少因机械通气而发生的氧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对循环系统无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保肺片Ⅰ号结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将134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4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口服保肺片Ⅰ号。对照组60例单用上述常规西药治疗。从临床疗效、肺功能、血气分析和超声心动图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5%和71.7%,χ2=9.21,P<0.01);肺功能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均<0.05)。提高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流出道宽度变窄(P<0.05)、右心室内径缩小(P<0.01)程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结论:保肺片Ⅰ号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具有控制症状和明显改善心肺功能的双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吕爱莲  廖春锋  何峻  戴瑶  黄康  方向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06-2208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3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4例采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支持通气(BiPAP),效果或合作不佳者6例采用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及机械通气1h后的变化。【结果】2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机械通气1h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例因原发病严重进一步恶化而死亡。【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是救治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冠心病致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观察27例冠心病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不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时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可明显改善冠心病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低氧血症,可提高冠心病致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对26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观察通气前后血气分析、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通气治疗后2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抢救成功19例,死亡7例。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左心衰竭,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气及氧合,是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效的非透析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氮汤灌肠治疗,其中26例根据临床辨证分型给予口服中药治疗。2组均以2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17.46±6.87)mmol/L〕和血肌酐〔SCr,(638.00±210.20)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80±6.40)mmol/L和(810.00±212.20)μmol/L〕,P均<0.05;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分别为(59.20±2.80)g/L和(37.20±2.10)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40±2.60)g/L和(30.20±2.10)g/L〕,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0%,对照组为65.20%,2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降低血BUN、SCr,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肾功能,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观察通气前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通气治疗后,17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顺利脱机。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左心衰竭能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低氧血症,大大降低死亡率,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粘胶囊治疗高粘滞血症的疗效。方法:高粘滞血症患者3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98例和对照组196例。将口服降粘胶囊治疗组和口服茶色素胶囊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85.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则明显上升(P<0.01)。结论:降粘胶囊具有降低血脂、血糖、血液粘稠度及改善微循环、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是预防和治疗高粘滞血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联用黄芪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联用黄芪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黄芪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对照组30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治疗。2组患者对症处理相同,比较2组疗效和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6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分别为26.7%和73.3%,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联用黄芪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早期见效快,作用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7例在综合治疗加硝酸甘油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对照组25例则采用综合治疗加硝酸甘油,2组均以1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较对照组(72.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心悸、气促、纳差和肺部口罗音等症状体征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综合治疗加硝酸甘油并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情况辅以机械通气治疗:其中16例采用双相气道内正压呼吸机(BiPAP);10例采用紧急气管插管接纽帮100Ei型呼吸机。结果:机械通气治疗2小时后,26例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aO_2、PaCO_2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P<0.05),其中20例达到治疗效果并顺利撤机。有6例因原发病严重而死亡。结论:根据临床情况迅速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能及时有效缓解急性左心衰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呼吸功能,有利于心衰改善,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