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用 E_(15)胎脑皮质作供体,植入到中年 Wistar 大鼠大脑皮质的3,1,2区内。移植后120 d 的移植物电镜观察可见:移植物没有分层,大、小神经元形成细胞团簇。神经元、轴突发育正常,有的树突干走行倾斜,类似胶质细胞的突起。移植物神经毡中含各种类型的突触、突触小泡,而神经终末断面的大小较正常变化大。胶质细胞及其突起出现的频率比正常高。血管的分化与正常无异。本文并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移植物中神经环路发育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间的信号包括离子流、神经递质、细胞粘附分子及特异的神经元突触和非突触区特异信号分子。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及其他胞外信号分子,胶质细胞能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及突触传递,并在神经网络中调节神经活性。神经元与胶质细胞间的双向作用对轴突传导、突触传递及信息过程非常关键。本文综述了神经元与胶质细胞间功能联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以及对PC12细胞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促进非神经元细胞形成神经突触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12细胞与新生大鼠皮层组织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孵育,分为共育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和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共育组培养4d,大部分PC12细胞已具备神经元形态,PC12有突细胞/总细胞数目比率、突起长度和突触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SE、突触素和GAP-43免疫荧光染色强阳性的PC12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有助于促进非神经元细胞形成神经突触。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外分离和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用于脑梗死动物模型梗死区移植细胞作准备.方法:分离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对细胞的特性进行鉴定,并对细胞的胆碱能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了Nestin阳性的神经干细胞,其分化后可获得MAP-2、GFAP和 CNPase阳性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通过胆碱能鉴定发现大脑皮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 结论:体外分离和培养的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分化的能力,并可以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有望应用于皮质损伤后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5.
杨婷婷  王慧 《上海医学》2022,(5):364-368
NG2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占发育和成年大脑中细胞的5%~10%,是中枢神经系统第4大主要细胞群。NG2细胞表达多种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受体,并与神经元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作用。NG2细胞可因损伤而增殖,迁移至病变部位,并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形成新的髓鞘,包裹在受损轴突周围,从而促进其功能恢复。NG2细胞接受神经元突触的信号输入,参与周围神经元的快速信号转导,这些突触通讯可调节NG2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NG2细胞的特异性被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具有更多的潜在作用。本文就NG2细胞表达的离子通道和受体、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和功能,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相关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高强度的神经元活动可以导致神经递质外溢到邻近突触(异突触)并通过突触前受体对异突触活动进行调节,表明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及处理不仅可以在有直接突触连接(同突触)的突触上进行,也可以在邻近突触的异突触间进行.我们在海马神经元-星状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和GCM纯神经元培养上做双电极全细胞记录,发现谷氨酸能突触活动激活邻近星状胶质细胞上的非NMDA受体并诱导这些细胞释放ATP,后者反馈作用于突触前P2Y受体,产生同突触和异突触抑制.在离体脑片中,我们发现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活动依赖性调节是通过ATP分解产物腺苷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人神经干细胞(NSCs)脑内移植后新生神经元突触形成和电生理功能。方法从开放性脑损伤患者外露的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成人NSCs,利用病毒基因转移的方法对成人NSCs进行标记。将rAAV-LacZ标记的成人NSCs进行裸鼠脑内移植后行免疫电镜检查,观察新生神经元突触形成情况;重组GFP逆转录病毒标记成人NSCs裸鼠脑内移植后进行脑片的细胞电生理检测。结果免疫电镜检查表明成人NSCs移植后分化的神经元与宿主细胞之间形成突触联系,膜片钳检测显示由成人NSCs分化而来的GFP阳性神经元具有自发的动作电位,全细胞膜片钳模式下可记录到Na^+、K^+电流。结论成人NSCs移植后可以与宿主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其分化的神经元细胞具有电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人神经干细胞(NSCs)脑内移植后新生神经元突触形成和电生理功能.方法 从开放性脑损伤患者外露的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成人NSCs,利用病毒基因转移的方法对成人NSCs进行标记.将rAAV-LacZ标记的成人NSCs进行裸鼠脑内移植后行免疫电镜检查,观察新生神经元突触形成情况;重组GFP逆转录病毒标记成人NSCs裸鼠脑内移植后进行脑片的细胞电生理检测.结果 免疫电镜检查表明成人NSCs移植后分化的神经元与宿主细胞之间形成突触联系,膜片钳检测显示由成人NSCs分化而来的GFP阳性神经元具有自发的动作电位,全细胞膜片钳模式下可记录到Na+、K+电流.结论 成人NSCs移植后可以与宿主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其分化的神经元细胞具有电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用TN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对胚胎18天,生后1、2及5d幼鼠脊髓内TN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在胚胎18d鼠脊髓,T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主要见于灰质;而在生后5d,灰质和白质内均可见到,并以白质内反应较强。电镜下TN阳性反应见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周围并和细胞质膜相关;TN阳性标记也出现在突触附近。TN在鼠脊髓内分布的变化提示其可能与脊髓发生、生长过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移行及细胞构筑的排列密切相关,并与脊髓内轴突生长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神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阐述神经胶质细胞在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神经胶质细胞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结果 近些年的多项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突触的形成并调节突触传递;参与神经的发生并与神经细胞(神经元)之间有信息传递;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结论 神经胶质细胞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几乎和神经元一样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环指和色氨酸-天冬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2(RFWD2)差异表达对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及树突棘形成的功能效应。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鉴定RFWD2在小鼠全脑的定位及表达谱,通过RFWD2与神经元突触蛋白的共定位,明确其在神经元的细胞定位。通过电转染RFWD2-Myc过表达与shRNA载体,分析其对体外培养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树突棘形成与突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RFWD2在小鼠大脑皮层与海马区均高表达,与突触形成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FWD2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及后膜均有表达,与神经元树突的长度、分支数量与复杂性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RFWD2 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神经元突触蛋白数量[突触小泡蛋白(SYN)4.5±1.2 vs 17.2±2.4/10 μm,P<0.01;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2.1±0.3 vs 8.5±1.3/10 μm,P<0.01];而RFWD2抑制表达显著增加了突触蛋白数量(SYN:19.6±2.6/10 μm,P<0.05;PSD95:11.5±1.1/10 μm,P<0.05)。与对照组和RFWD2过表达相比,RFWD2抑制表达降低了树突棘的数量(4.3±0.2 vs 6.2±0.5/10 μm,P< 0.05;4.3±0.2 vs 6.9±1.1/10 μm,P<0.01)。结论 RFWD2可通过Pea3家族成员与c-Jun的泛素化影响突触蛋白的表达,调控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树突棘形成与突触功能效应,为后期作为靶点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阳性神经元在缺氧预适应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缺氧预适应形成机理。 方法: 采用组化法测定小鼠脑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在缺氧(1次缺氧,4次缺氧)预适应中的变化。 结果:1次缺氧组较正常对照组皮层的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强弱、细胞的形状、突起的数目及突起的长短未见明显变化,但1次缺氧组NOS神经元突起明显变粗,4次缺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正常对照组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少,且呈弱阳性,1次缺氧组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多呈强阳性,4次缺氧组海马NOS阳性神经元较1次缺氧组数目变少,颜色变浅。结论:脑内NOS神经元的变化参与了缺氧预适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肾为先天之本”后代鼠行为遗传的脑形态学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引入了行为遗传学的实验方法 ,并用大脑形态学的微观指标来作为行为遗传的表征 ,采用猫吓孕鼠“恐伤肾”造模 ,受恐吓母鼠所生下一代初生鼠与对照组比较 ,大脑皮质厚度变薄 (P <0 .0 1) ,尤其是大脑皮质中的分子层成倍变薄 (P <0 .0 1) ,神经元数量减少 10 % (P <0 .0 5) ,且树突减少 ,这些新的发现符合中医“恐伤肾”、“肾通于脑”的理论 ,并可作为行为遗传的客观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苯丙氨酸对大脑皮层神经元RhoGTPases(Racl、Cdc42、RhoA)mRNA体外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3d的原代培养胚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中,加入高浓度苯丙氨酸诱导18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苯丙氨酸对胚鼠大脑皮层神经元Rac1、Cdc42、Rho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胚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经苯丙氨酸诱导后,Rac1、Cdcd2、RhoA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37.0%、29.8%、30.0%(P<0.01)。结论高浓度苯丙氨酸通过影响RhoGTPases基因表达,进而干扰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和突触的连接,可能是苯丙酮尿症导致患者智力落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Sertoli细胞对体外培养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营养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睾丸支持细胞 (Sertolicells,SCs)对体外培养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营养作用 ,采用 2种实验方法 :1 )将Sertoli细胞与大脑皮质神经元共培养 ;2 )在神经元培养基内添加Sertoli细胞条件培养基 (Sertolipreconditionedmedium ,SCM)。结果 :在培养早期SCs能显著促进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贴壁 ,对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的生长也有显著的效果 ,培养晚期SCs组的神经元生长状况也显著优于DMEM培养组和SCM组 ,说明SCs对神经元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同时实验还证实SCM对神经元在体外的生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NGF,BDNF在成年大鼠大脑皮质的分布,结果,NGF,BDNF样免疫阳性反应物见于大鼠大脑皮质第3,5层的锥体细胞,NGF者主要分布于第三层,第五层相对少,阳性反应物位于核周质,而BDNF者主要分布于第五层,除神经元胞体染色体,主树突亦有明显阳性反应,但两者各有侧重。结果表明,在大脑皮质存在NGF,BDNF,但两者的分布有差异,提示NGF,BDNF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均匀恒磁场对急性低压缺氧大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 2 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磁场N极组和磁场S极组 ,除对照组外均在急性低压缺氧 30min后 ,立即断头处死 ,取脑额叶部位皮质 ,制成电镜标本 ,观察各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不均匀恒磁场可缓解因缺氧而导致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胞核变形、核膜不光滑及细胞器数量减少等现象。结论 不均匀恒磁场可改善低压缺氧造成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 ,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脑震荡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组织学变化,初步探讨脑震荡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震荡后1、2、4、8天组,应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建立脑震荡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在光镜下观察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并对坏死神经元进行计数.试验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震荡后8天组大鼠1至3天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延长(P<0.05).脑震荡后,大脑皮层坏死神经元呈逐渐增加趋势,2d达顶峰,然后逐渐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①大鼠脑震荡后早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大鼠脑震荡后大脑皮层出现程度不等的神经元坏死;③大鼠脑晨荡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大脑皮层神经元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NGF和BDNF的改变。结果 NGF、BDNF样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第3、5层的神经元。脑缺血1小时后,NGF、BDNF在皮质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NGF、BDNF与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