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继发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选择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5),2组均常规使用灯盏花注射液40 mg、胞二磷胆碱0.5 g,维生素C 2.0 g,静脉滴注,每天1次;肠溶阿司匹林首次顿服300mg,以后100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2周后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ESS评分结果,评价2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继发脑损伤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定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每天2次,连续30天;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3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5、30天的欧洲卒中评分(ESS),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变化的比较,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尼莫地平及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疗程为15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5.6%)(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0.5 g,胞磷胆碱注射液0.75 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肠溶阿斯匹林片0.1 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 000 U,每12 h 1次,皮下注射,连用1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2次/d,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本科确诊的发病在48h内的脑梗死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病例分为2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川穹嗪注射液120mg静脉滴注活血化淤血改善微循环,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同时给予抗凝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检测其血清NSE和CRP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SE、CR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治疗后第7、14天的NSE、CR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CRP水平,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实际疗效。方法 将发病48h内的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人67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注射剂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21d,同时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除应用依达拉奉外尚应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21d。发病72h和治疗后定期对患者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治疗21dESS的评分和第90d的ADL评分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1d后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ESS评分分别为(68.12±17.58)、(51.29±15.3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90d后治疗组、对照组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74.75±23.52)、(54.85±33,93),两组相比有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舸 《现代保健》2012,(19):19-20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及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10d为1个疗程。结果: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5天、1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俨〈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人,对照组27人,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与纤溶酶,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 Index及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Barthel Index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是治疗组患者改善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依达拉奉注射液基础上加用注射依达拉奉组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依达拉奉组,联合用药组应用注射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单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常规治疗,每组40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急性脑梗死均安全有效。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依达拉奉组。结论注射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素1(ET1)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治疗采用血栓通静脉注射,辛伐他汀、阿斯匹林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2次/d;2组疗程均为14 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4 d及28 d后对其欧州卒中评分量表(ESS)、ET1、MMP-9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MP-9及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28 d两组比较差异MMP-9及ET1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28 d两组相应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T1、MMP-9下降水平及ESS评分随时间推移改善更加明显。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ET1水平并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治疗脑梗死的基础方案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剂30mg;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方案,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14天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临床疗效评价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并同时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脂、血糖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均在第3天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第7天和第14天也有明显的改善差异(P〈0.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也有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桂树华  胡玲玲  孔亮  殷晓菁  王挺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88-3789,3792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D组)。A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50~300mg口服,每天1次;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腹部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d;C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术前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腹部皮下注射,继续口服氯吡格雷和肠溶阿司匹林维持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d73组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vWF、tPA、和PAI-1水平显著升高,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7C组vWF、tPA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血浆PAI-1显著低于A组和B组。[结论]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纤溶活性高于单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可能更有利于预防急性期再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张红  刘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6):686-687
目的:比较依达拉奉治疗(Edaravone)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疗效差别。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患者22例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神经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脑栓塞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较脑血栓形成高。结论:依达拉奉在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脑栓塞的疗效优于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动脉硬化症4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建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48-2649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08年4月~2010年4月脑动脉硬化症患者94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调脂药物、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等。对照组采用以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20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1)联合巴曲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的改变。[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脑、活血,并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和脱水剂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w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分钟滴完,每日两次,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12±3.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11±4.42分(P<0.01),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8.1%和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0%和51.6%(P<0.01)。结论: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出血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入院的4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斑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显著窄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定期对患者颈部血管的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吴小波  李斌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50-3752
[目的]探讨急诊PCI术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方法]56例初发AMI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组入院时即给予依达拉奉静滴,疗程7d。检测术前即刻、术后1、6、12、24、48h、7d血浆丙二醛(MDA)水平,同时检测血浆CK-MB峰值浓度,发病d7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观察两组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事件与不良反应。[结果]急诊PCI再灌注治疗后对照组各时点MDA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再灌注后1h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d7时仍高于术前水平,干预组术后各时点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事件发生率及CK-MB峰值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左室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浆脂质过氧化标志物丙二醛显著升高,依达拉奉能减轻其升高水平,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