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创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颅脑创伤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PIH与非PIH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CT检查表现、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的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98例患者,其中139例(27.9%)发生PIH.116例(83.5%)PIH在伤后2 h内行CT扫描.PIH组与非PIH组在年龄、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扫描时间、伤后首次CT表现为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挫裂伤、初发血肿、血浆PT、Fg、D-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IH组与非PIH组在伤后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以及D-D与PIH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 对于受伤后早期(2 h内)即行首次头颅CT检查的患者,如果首次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合并D-D含量升高,应进行更早的连续CT扫描以期早期发现PIH.  相似文献   

2.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等有关问题。方法将69例严重创伤(AIS≥3或ISS≥16)病例,按照ISS值分为ISS<25组与ISS≥25组,分别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记录创伤后失血量与输血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治愈率为84.1%,凝血象异常占76.8%(53/69),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72.3%。ISS≥25组与ISS<25组比较,PT时间明显延长(P=0.016),失血量、输血总量显著增加(P=0.028,P=0.004)。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损伤越严重对凝血功能影响越大;在积极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需要外科确定性手术止血;在补充血液丢失时须充分考虑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2例急诊入院需要开颅手术的TBI患者即时测定凝血功能,术后再次复查凝血功能、血常规.根据无进展性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分组,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进展性出血及术后再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6个月后对所有TBI患者随访,进行GOS评分,分组比较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中失血量、PLT变化、FIB变化与APTT的延长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GOS评分与患者入院时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入院时TT、PT、INR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预后与术后即时复查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术后即时复查的TT、P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越差,TBI患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2聚体(DD)水平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2018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收治多发伤患者189例,男性141例,女性48例;年龄1~78岁,平均40. 5岁;按ISS评分分为25分ISS≤16分组(A组)、16分ISS≤25分组(B组)及ISS 25分(C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受伤初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患者的FIB和DD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在受伤早期,患者严重程度与FIB水平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DD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DD在25分ISS≤16分、16分ISS≤25分与ISS 25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发伤患者的FIB及DD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异常,可通过其评估早期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对多发伤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型创伤性脑损伤(modTBI)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65例modTBI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65例, 女100例;年龄20~91岁[(59.5±14.4)岁]。根据伤后72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降低2分及以上, 将患者分为END组(46例)(17.4%)和非END组(219例)(82.6%)。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致伤原因(交通伤、摔跌伤、其他)、院前是否呕吐、入院时GCS、首次CT扫描时间、癫痫、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类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骨折类型(颅底骨折、颅骨骨折)、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钾水平、血清总钙浓度、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评估上述指标与modTBI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对创伤性凝血病(TIC)早期危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3例急性创伤危重患者,根据TIC诊断标准(INR>1.2)分为TIC组(n=23)与对照组(n=20)。转入ICU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炎性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输血量(红细胞、血浆)、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3.5%的急性创伤危重患者并发TIC。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救治时间、APACHE Ⅱ评分、ISS评分、APTT、PT及PCT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IC组Fib、PLT明显降低,呼吸机使用时间、输注红细胞及血浆量、感染发生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后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动态变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DTNB显色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53例患者伤后第1,3,7天的血清ChE、白蛋白(ALB)、血细胞比容(HCT)、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记录ISS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 Ⅲ)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伤后血清Ch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持续下降,与APACHE Ⅲ及ISS呈负相关.血清ChE活性在ISS≤25分组先下降后恢复,ISS>25分组持续下降,在死亡和生存组均持续下降.伤后第1天与血清ChE变化显著相关的是HCT、PAB、TRF,第3天与TRF、ALB、CRP相关,第7天与PAB、CRP、ISS、TRF相关.结论 血清ChE活性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监测多发伤伤情,肝脏合成、血液稀释、炎症反应可不同程度影响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分析造成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创伤后凝血病26例,凝血病发生率为22.61%;凝血病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非凝血病组,D-二聚体(D-DT)水平高于非凝血病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血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的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凝血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ISS评分16分、收缩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凝血病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进入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286、5.128和3.962。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有发生创伤后凝血病的危险,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是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血凝仪(ACLAdvance)对40例正常对照组、25例肝炎组、15例肝癌组、20例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结果:各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均明显延长(P<0.01),FIB均明显减低(P<0.01)。结论: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凝血4项指标检测对判断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发伤患者血清促炎介质水平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TNF-α、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将其分为轻伤组(ISS<16分),重伤组(16分≤ISS<25分),严重伤组(ISS≥25分).在入院后各时段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 d后达高峰.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创伤性ARDS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2例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16分)分为创伤后并发ARDS组13例(ARDS组)与创伤后未并发ARDS组39例(非ARDS组),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半随机对照实验。分别于伤后第1、2、3、7天收集外周血。运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CRP水平在各时相点变化不明显,而非ARDS组CR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ARDS组CRP水平持续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ARDS组血清CRP水平升高了10倍多,而ARDS组的CRP水平升高了30多倍;与非ARDS组相比,ARDS组的CRP水平升高了2倍多。结论创伤后急性期CRP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性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急性期外周血血清CRP浓度对预测创伤性AR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类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的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以提高该类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6年6月伤后24h内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收入ICU及胸外科的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简明损伤分级90版(AIS-90),纳入AIS≥3分的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以是否输血、是否为单纯性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是否ISS25分以及是否GCS9分分组,比较入院24h内凝血功能变化差异。结果共纳入228例患者,死亡15例,死亡组IS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t=14.49,P0.01),GCS评分均低于存活组(t=14.44,P0.01)。在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中,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多发伤组、ISS评分25分组及GCS9分组均高于相应的单纯胸部创伤组、ISS﹤25分组及GCS9分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PT)ISS25分组中,高于ISS≤25分组(P0.01)。结论合并多发伤的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在受伤早期,D-D和FDP明显升高,且该类患者多具有GCS和ISS高评分特点,是临床筛选高危创伤患者并指导进行早期干预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Ⅰ(PAI-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浆FIB、D-D、PAI-Ⅰ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PC、FPS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PCT、MPV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血浆FIB、D-D含量降低(P<0.05或P<0.01)、PAI-Ⅰ含量升高(P<0.01),PC、FPS含量降低(P<0.05),PLT、PCT、MPV下降(P<0.01);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各项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下,化疗可进一步加剧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预警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71例, 女21例;年龄36~55岁[(45.5±13.6)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0~29分[(25.3±6.4)分]。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 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2例)和非脓毒症组(60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数、ISS、伤后并发症, 以及伤后1, 3, 5 d 芳香烃受体(AHR)、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发生的预警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ISS、伤后1 d AHR水平、伤后3 d CRP和伤后3 d PCT水平与脓毒症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Ⅰ(PAI-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浆FIB、D-D、PAI-Ⅰ含量明显升高 (P<0.05或P<0.01),血浆PC、FPS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PCT、MPV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血浆FIB、D-D含量降低(P<0.05或P<0.01)、PAI-Ⅰ含量升高(P<0.01),PC、FPS含量降低(P<0.05),PLT、PCT、MPV下降(P<0.01);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 肺癌患者化疗前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各项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下,化疗可进一步加剧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邓淑萍  邱红  王斌  董芳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0):771-774,780
目的 探索重症创伤患者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危重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244例,分析患者伤后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88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伤后至入ICU时间,入院24h内实验室指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ICU住院时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重症创伤患者早期发生死亡的能力.结果 56例死亡,全因病死率22.9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部位、创伤后休克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更早入ICU[(1.71±1.15)h vs.(2.78±2.41)h],ISS、APACHEⅡ评分更高[(23.35±3.41)分vs.(17.71±4.07)分、(32.18±7.50)分vs.(17.86±12.61)分],ICU住院时间更短[(3.79±4.60)d vs.(6.78±5.65)d,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24h内血乳酸(Lac)水平更高[(9.63±5.81)mmol/L vs.(3.95±2.89)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更高,分别为[(28.65±32.28)s vs.(13.57±11.55)s]、[(72.99±62.44)s vs.(27.47±17.36)s],D-二聚体(D-D)水平更高[88.23(66.75,107.12)mg/L vs.21.63(16.89,31.67)mg/L],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低[(1.69±0.70)g/L vs.(2.42±0.89)g/L].重症创伤患者中创伤性凝血病(TIC)发生率18.03%,死亡组发生TIC显著高于存活组[(64.29%vs.4.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对重症创伤患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P<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925,95%CI分别为(0.806、0.914)、(0.857、0.993),Lac最佳临界为3.7mmol/L,APACHEⅡ评分最佳临界值为25分.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患者,Lac水平≥3.7mmol/L及APACHEⅡ评分≥25分对1周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1in,TM)、蛋白C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早期多发伤患者64例,按严重创伤程度评分( 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和轻伤组(ISS< 16分),比较分析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分析与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另选择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死亡和生存患者血浆TM和蛋白C水平的变化. 结果 重伤组PT和APTT较轻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水平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死亡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者,蛋白C明显低于生存患者.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活化相关,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浓度变化的特点。方法 115例肿瘤患者分为胃癌、肠癌和肺癌组,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的水平、化疗后随时间变化凝血指标的变化和对照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肿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为(12.39±1.23)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为(30.58±7.43)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为(4.71±1.72)g/L,D-二聚体(D-Dimer)为(1.32±0.16)μ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血浆PT、APTT、FIB、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肠癌组、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癌组血浆FIB水平与胃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肺癌组和肠癌组血浆FIB水平在化疗不同时期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凝血指标对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有一定帮助,是肿瘤患者排除、预防静脉血栓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意义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将其分为轻伤(ISS<16分)、重伤(ISS≥16分)、严重伤(ISS≥25分).在入院后1、2、3、4、5、6、7、8天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别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中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天后达高峰后开始下降.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评分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血清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