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创面修复领域中, 无瘢痕愈合以及完整重建皮肤功能是临床及基础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 已有多种人工真皮支架被用于临床创面修复, 以解决组织缺损导致的皮肤结构失调等问题。皮肤组织工程研究中用于制作人工真皮支架的生物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合成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这3类。该文综述了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可降解性及生物材料对创面愈合的作用, 并概述了基于生物材料、创面愈合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人工真皮支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创面修复异常所导致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及瘢痕严重损害了患者身体健康, 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且目前缺乏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脂肪干细胞(ASC)作为一种拥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已经被多项体内、体外研究证实可以通过促上皮化、促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机制促进创面愈合。ASC及其衍生物已被用于治疗由烧伤、糖尿病和放射性损伤等导致的难愈性创面并取得良好效果, 且其成为创面修复新材料的潜力也得到了证实。该文就ASC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并对其研究方向与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创面修复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高度协调又相互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而实现生长因子有效递送和功能持续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 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潜力, 生物材料对生长因子的有效递送也日益受到关注。基于此, 该文介绍了相关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并重点讨论了生物材料递送生长因子加速创面愈合的最新进展, 以期为临床上创面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促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创面愈合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血管新生、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组织重塑等。Wnt信号通路可分为经典通路和非经典通路, 其中Wnt经典通路又称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其在细胞分化、迁移和组织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炎症因子、生长因子等都参与该通路的上游调控。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激活在皮肤创面的发生、发展、再生、修复及相关治疗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并总结了其对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血管新生、毛囊再生和皮肤纤维化等创面愈合重要过程的影响以及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皮肤组织移植常难以实施。尽管真皮替代物以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在烧伤重建外科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与传统皮片移植相比,仍存在着血管延迟长入真皮层的缺陷。本文就真皮替代物的特性,以及移植后血管化进程的促进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 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近年来干细胞及组织工程为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带来了希望。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和旁分泌作用;多种组织工程策略有修复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潜力, 还可以提高干细胞的递送效率。该文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理特征、用于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干细胞、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创面修复策略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 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 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 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 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 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 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9.
成纤维细胞-无细胞真皮替代物的生物学活性及移植实验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 研究含成纤维细胞的无细胞真皮替代物的生物学活性及真皮支架作用。方法 将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表面培养,形成活性真皮替代物。采用ELISA法和RI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6、IL-8、TGF-β1及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的分泌。并将真皮替代物植入BALB/c-nu小鼠(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血管化速度、创面收缩率。结果 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表面生长良好,可形成单层细胞膜片,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份。活性真皮替代物植入创面后,与单纯无细胞真皮移植相比,血管化速度加快,收缩率减小。结论 无细胞真皮上种植成纤维细胞后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可作为较好的真皮替代物。  相似文献   

10.
创面愈合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其中血管生成被认为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 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可以加速创面愈合。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被证明可产生与干细胞疗法相当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且具有低抗原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关于细胞外囊泡促创面愈合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被认为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该文主要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在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中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 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外囊泡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创面愈合是机体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如何改善创面愈合条件, 使创面快速愈合, 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氧化应激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是一种经典的抗氧化应激因子, 也是极具潜力的促创面愈合因子。Nrf2的激活可以调控下游的抗氧化应激元件, 发挥抗细胞凋亡、维持细胞稳态的作用, 从而改善创面的愈合环境, 促进创面的修复。该文概述了Nrf2常见的激动剂及抑制剂, 并综述了Nrf2促进糖尿病溃疡、辐射损伤、缺血再灌注损害等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慢性创面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创面修复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材料学与组织工程的发展, 越来越多由天然成分制备的生物材料被用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 此类材料可作为创面组织再生的模板, 诱导自体细胞黏附、迁移, 促进细胞外基质沉积,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对创面修复领域中目前研究热门的天然生物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旨在为新型创面敷料及组织工程皮肤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创面愈合是一个被精准调控的复杂过程, 包含了炎症、抗炎、再生等多个阶段。由于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可以在具有差异化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若未能适时表达特定功能, 将会影响组织的愈合功能并导致组织病理性愈合。因此, 了解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功能并进行针对性调控, 对促进创伤组织的愈合再生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阐述了创面内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发挥的不同功能及其基本机制, 并强调了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噬细胞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创面愈合是需要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在创面愈合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 都可能导致创面发展成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研究证实多种干细胞可促进创面愈合, 但部分干细胞因存在提取困难、易凋亡、伦理及法律等问题, 临床应用受限。而口腔黏膜干细胞可规避上述问题, 这类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免疫调节能力, 而且同质性强, 在口腔创面无瘢痕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促进创面愈合及减少瘢痕形成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口腔黏膜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临床应用前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成纤维细胞促进真皮替代物血管化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促进真皮替代物移植后血管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表面培养,形成活性真皮替代物,采用置U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白介素—8(IL—8)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RT—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bFGF)mRNA的表达量。将含成纤维细胞的真皮替代物植入BALB/C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转归。结果 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表面生长良好,可形成单层细脑膜片,并分泌IL—8(192.3土15.9)pg/m1和TGF—β1(1.105土0.051)pg/m1,表达aFGF、bFGF。植入创面后3周,成纤维细胞仍成活并生长、增殖。结论 成纤维细胞分泌多种与血管形成有关的活性肽,移植后继续生长、增殖,可能对真皮替代物的血管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创面愈合困难是临床各科室医师均有可能遇到的难题, 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 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 是潜在的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然而, 白藜芦醇因生物利用度不高等原因, 临床应用受限。该文对白藜芦醇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创面治疗中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 以期为该药的重新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治疗较为困难。目前, 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创、功能性敷料覆盖、负压治疗、骨水泥填充、皮肤移植等。微小RNA(miRNA)工程化外泌体具有减轻炎症、刺激血管生成、促进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等功能, 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开展。该文对糖尿病创面的病理生理特征、miRNA与外泌体的特性、外泌体负载miRNA的工程化方法和miRNA工程化外泌体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为mi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 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 以及调控免疫代谢的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的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 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位于皮肤毛囊和表皮基底层的表皮干细胞(ESC)在创面愈合和皮肤稳态维持方面起关键作用。然而关于光化学活化对创面愈合过程中ESC 分化、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知之甚少。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尹锐教授团队近期于《Burns & Trauma》发文《Photodynamic therapy accelerates skin wound healing through promoting re-epithelialization》。该文观察到, 基于5-氨基乙酰丙酸的光动力疗法(PDT)可以通过增加小鼠全层皮肤缺创面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量改变创面ESC分化的方式, 从而促进创面中ESC 的增殖、迁移、分化, 促进上皮再形成。同时, 该疗法可以通过增加血管生成标志物CD31 及VEGF A 的表达, 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23、IL-1β的表达, 从而促进创面中的血管生成, 抑制炎症浸润。该种改进的PDT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可为探索高效、经济、无不良反应的临床创面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创面愈合是一个涉及血管生成和抗感染的过程, 它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挑战。据报道, 锌离子可广泛参与血管生成并发挥抗菌作用, 因此适合用于促进创面愈合。近日,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的陈仕艳教授团队, 上海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华平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的黄寅骏教授团队联合, 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表了题为《Zn2+-Loaded adhesive bacterial cellulose hydrogel with angiogenic andantibacterial abilities for accelerating wound healing》的实验研究, 观察负载锌离子的黏性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血管生成和抗菌能力, 以探讨其在促进创面愈合中的重要意义。该研究制备的细菌纤维素/聚多巴胺/沸石咪唑酸酯骨架-8(bacterial cellulose/polydopamine/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 BC/PDA/ZIF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