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雪梅  张洲 《重庆医学》2007,36(16):1596-1597
目的 通过观察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探讨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ASAⅡ~Ⅲ级脊柱骨折患者53例,分别于手术前、术毕即刻、术后1、2、3、4、5d,采血检测DIC凝血全项、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结果 53例脊柱骨折患者, 术前血液凝固性不同程度增高, D-二聚体>401μg/L者40例, 占81.63%.49例脊柱手术时间为(3.6±0.8)h,术中出血量(1 217±263)ml,其中43例出血量超过自身最大允许出血量的30%,占87.76%;尿量(825±153)ml;输入浓缩红细胞(376±198)ml.所有患者术后5d内与术前比,Hct和Hb在术后即刻至第1天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变化不大.血小板计数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则在术后第3天降到最低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水平则在整个围术期呈进行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术后即刻至第1天上升幅度最大.结论 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由于解剖形态特殊、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且其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另外,手术剥离骨创面过程中的一些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激活凝血系统以及手术和疼痛应激,均致使D-二聚体水平则在整个围术期呈进行性升高,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尤以老年患者多见,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并常常遗留脊柱畸形与慢性背部疼痛。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较快,其中经皮后凸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方向。2005年4月-2007年2月,我院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5例,效果满意,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经济负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56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直接经济负担和同接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每例脊柱骨折患者直接经济负担为24712.06元,间接经济负担2509.49元。影响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的因素有治疗方式、住院天数、年龄和医疗费用负担方式。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直接经济负担重,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第425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646例,根据骨折类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542)和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发骨折发生率.根据再发骨折发生情况将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102例(18.82%),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再发骨折53例(50.96%).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影响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PVP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是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均分成2组(n=40),分别采用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均康复,没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用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前柱高度(81.2±12.3)mm、中柱高度(83.5±12.6)mm以及活动能力评分(1.3±0.23)分等方面的疗效显著优于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的(74.2±11.3)mm、(76.3±11.8)mm、(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均令人满意,但是后凸成形术有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为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40例腰背疼痛的老年病人和骨折老年病人。其中98例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做过手术的患者有42例,包括30例女性患者和12例男性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X线检查,对患者的脊椎正片和侧片进行检查,排除其他骨科疾病,同时判断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并对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0例患者中有80例存在一个及以上的椎体骨折(57.1%)。8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有20例经检查有两个椎体骨折(14.3%),6例患者的椎体骨折超过两个(4.3%)。在确诊的8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从未进行过诊断和治疗,其余的74例患者平均就诊次数在1~10次之间。74例就诊的患者中有35例(47.3%)被漏诊和误诊。结论根据该次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容易被漏诊或误诊,需要引起重视。同时,很多患者对自身的症状过于忽视,没有及时就医,要加强该疾病的宣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29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KP治疗,观察治疗后局部疼痛、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疼痛均在2~48h内明显缓解,伤椎高度基本恢复,后凸畸形大部矫正。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压表现。所有患者均随访6~30个月,平圴12.5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有微创、止痛效果好、无明显并发症及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但临床应用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观察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3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及14d时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时血清白介素-2(IL-2)均低于对照组,而其他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4d时血清神经功能指标也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d时的炎性指标明显差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呈现明显的波动,且神经功能指标异常状态持续时间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于该院行PVP后随访10个月期间再骨折的4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再骨折组,另收集同期PVP后随访10个月未再骨折的4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未再骨折组。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PVP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椎体骨折数目、侧凸畸形、骨水泥注入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长期使用激素率及骨密度水平与未再骨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高、长期使用激素、骨密度低均为影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PVP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发生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高、长期使用激素、骨密度低均为影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PVP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蔡一强  孙永强 《中医学报》2020,35(4):871-874
目的:探讨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补肾壮骨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补肾壮骨汤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指标、骨密度、骨矿含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5%(67/74),对照组有效率为74.3%(55/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PACP-5b)、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壮骨汤能进一步提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对骨密度及骨矿含量有明显改善效果,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应用伊班膦酸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骨科确诊为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术后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只给予钙尔奇D (碳酸钙D3片) 0.6 g,Qd口服和珍牡肾骨0.63 g, Tid口服,B组患者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1周给予伊班磷酸钠注射液2 mg静脉滴注,C组患者则在术后1个月给予伊班磷酸钠注射液2 mg静脉滴注,伊班磷酸钠注射液连续2 d,每3个月静脉滴注1次,随访治疗6个月.期间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进行定期评价,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骨形成指标碱性磷酸酶(ALP)和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PACP-5b)以及血钙和血磷水平、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B组VAS评分、ALP和TRACP-5b降低幅度明显(P<0.05),A组和C组降低幅度不明显(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B、C组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组最显著(P<0.05);治疗后三组腰椎(L2~4)及股骨颈处的BMD、血钙和血磷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B组骨密度提高最明显,C组次之,B组血钙和血磷的提高最明显,C组次之(P<0.05),A组提高不明显(P>0.05);B组骨折基本愈合最快;C组次之,A组最慢,且三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内固定失败例数与骨折复发例数最多, C组次之,B组最好,且三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伊班膦酸钠间断静脉给药能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骨生化指标的尽早恢复,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并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复发的概率,且在术后1周内尽早给药,明显优于晚期给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该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确诊的40例由于老年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同时还要配合复位治疗,而对照组中的患者则是采用的单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在一段时间的相应治疗和恢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实际临床的影像学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VAS评分与术前相比都有显著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的下降幅度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Cobb氏角、椎体高度丢失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配合我科实施的复位疗法在治疗老年性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其收到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以提高患者该类损伤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密度(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经PVP手术治疗患者161例,术后随访是否合并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将患者分为新发骨折组和非新发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新发骨折组BMD QCT值明显低于非新发骨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D值患者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BMD T值小于-2.5 SD患者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T=-1.0~-2.5 SD患者,而T=1~-1 SD患者最低;全部患者术后3、7d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空心螺钉治疗骨质疏松合并胸腰段骨折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本组患者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岁。主要包括心理护理、轴位翻身、预防并发症及再骨折,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手术,内固定位置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及术后精心得当的护理方法是预防并发症及再骨折的关键,早期功能锻炼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07—2011年收治的老年骨质酥松骨折患者155例,按照是否为新发性骨折分为2组,其中骨折组85例,再骨折组7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性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曾发生髋部骨折、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s)、女性、BMD-T〈-3.5、高龄(〉70岁)和曾发生脊柱骨折,HR值分别1.28、1.25、1.37、1.44、1.51和1.58,且随着HR值的增大,危险相关性随之增加。结论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老年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较高,应定期复查骨密度,行再骨折的预防,尤其是曾有髋关节或脊柱骨折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并针对性行防跌倒和运动协调技能训练,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选择性与个体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选择性与手术的个体化.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04年6月术前核磁共振各序列存在信号改变的17例22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并根据X线片及CT分析各病例骨折的特点,个体化地进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在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放置两枚可扩张球囊于塌陷终板下方,扩张球囊抬升终板以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持续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35.32±13.15)%、(27.53±12.61)%,术后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14.21±12.43)%,(16.2±7.5)%,骨折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5.3±4.2)°矫正至术后的(8.6±5.1)°,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均能于术后次日下地行走,未发现并发症.结论选择性地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进行个体化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其对伤残指数评定(ODI),简明健康状态调查评分(SF-36评分)和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予以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治疗前后SF-36、ODI、Cobb角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84.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4,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55椎76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性胸部或腰部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方法注入骨水泥平均4.1 ml。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腰背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由术前(8.4±1.8)分降至术后(2.3±1.2)分(P〈0.05),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2.1)mm vs.(19.8±1.8)mm,P〉0.05〕。结论 PV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