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回顾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加坡针灸发展前期代表人物及针灸教育机构,指出方展纶、何敬慈、萧憬我、邓颂如、刘致中等皆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耀华针灸学社、中国针灸医学总院等早期针灸教育机构也为该学派传人创办,因此认为新加坡针灸的起步及发展与澄江针灸学派密切相关,并对萧憬我父子、符伯华、陈必廉等澄江针灸学派在新加坡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2.
李学耕先生是福建省著名儿科针灸专家,传承澄江针灸学派学术思想,注重经典学习,强调指力施针,重视针灸并用;善用经验穴位;巧施"飞针"技法。其针灸思想继承了澄江针灸学派学术精髓,同时有自己的发挥创见,是澄江针灸学派在福建的代表性传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学龙是承淡安先生的亲传弟子,澄江针灸学派第二代代表性传人,通过对其针灸科学化实践历程及成果的研究,认为其主要贡献是沿着澄江针灸学派一贯的针灸科学化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阐发腧穴理论、阐明针灸操作、阐释针灸作用原理,推动了针灸科学化进程,充实了针灸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针灸》2012,(3):214
澄江针灸学派指的是以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为代表的精英及其传人几十年努力形成的学术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碰撞、交流与汇通的背景下,由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承淡安先生所倡引,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现代中医学派。澄江针灸学派与近现代针灸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具有科学学派特质。1989年,承淡安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首先提出"澄江针灸学派",得到海内外针灸界的重视和认可。2011年"澄江针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澄江针灸学派10余位代表性人物的学术生平、思想与贡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学派的学术源流。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立足中医传统理论,接受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关注针灸临床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针灸的启发,是一个既注重承续中医理论体系,又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包容的中医学派。  相似文献   

6.
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针灸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宪军  孙孝忠 《中国针灸》2012,32(7):653-656
陈应龙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的亲传弟子之一。通过收集整理陈应龙先生的论文和医案,梳理其对澄江针灸学派的继承和发扬,发现其针灸学术特色主要表现为:注重练气练指力,手法善用子午补泻,疑难杂病善用灸法,慢性病善用组穴治疗,善治狂疾,常深取风府。  相似文献   

7.
Xia YB  Zhang JB  Hao F  Zhang HR  Dong Q 《中国针灸》2012,32(6):543-547
在厘清流派、学派、科学学派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学派的特征要求,发掘澄江针灸学派所蕴含的科学学派要素。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具备科学学派构成要素:学派领袖、相当数量可见度高的学派成员、统一的研究范式和共同遵循的学派精神,是典型的科学学派。  相似文献   

8.
承淡安先生是"澄江针灸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对当代的针灸教育影响深远,其针灸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特点等在其著作中有大量体现。本文围绕其《中国针灸学》的成书基础、体例以及内容,分析历史因素的影响作用。主要从四个方面,即针灸教育的作用、针灸教育的过程、针灸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针灸教材编写,探讨承淡安先生的针灸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针灸危机中的澄江针灸学派,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成立为标志,在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和学派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以临床疗效为起点,以学术提高为导向,历经艰辛,承古纳新,构建了现代针灸学术体系和现代针灸高等教育体系,开枝散叶,学派传人遍布海内外。澄江针灸学派的精神和学术范式,也正激励学派传人继续努力,重构针灸学术体系和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针灸》2012,(2):132
澄江针灸学派指的是以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为代表的精英及其传人几十年努力形成的学术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碰撞、交流与汇通的背景下,由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承淡安先生所倡引,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现代中医学派。澄江针灸学派与近现代针灸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具有科学学派特质。  相似文献   

11.
针灸医家曾天治及其《科学针灸治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姗姗  黄泳 《中国针灸》2012,32(9):848-851
澄江学派承淡安先生高徒曾天治先生,中年习医,汇通中西医学,悬壶于两粤、香港,后在香港创办“科学针灸医学院”,收徒授业,著书立说,尽毕生之力于针灸事业的发扬光大.曾先生习医之路、医德医风及《科学针灸治疗学》一书,对澄江学派的传承与发展有所裨益,对现代习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承淡安游学日本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并研究承淡安先生游学日本的一手文献资料,研究承淡安先生20世纪30年代游学日本的经过与收获,为探寻承淡安及澄江针灸学派学术思想的源流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游学日本的经历对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他对灸法疗效以及复兴中国针灸的信心,并为回国后进行针具改革、开阔中国针灸学研究和发展思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作用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学术流派。特别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龙江医派体现了中医学术流派必须具备的地域性、学术性、继承性、辐射性、群体性等特点。龙江医派的形成与发展是黑龙江中医药学说理论产生和创新的土壤,是黑龙江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核心动力,是传播黑龙江中医学术的主体力量,是龙江医药学的特色标志和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李文宪及其《针灸精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XL  Dai M  Liang YH 《中国针灸》2011,31(2):186-188
探讨李丈宪生平事迹及其<针灸精粹>的体例内容和编著特点.通过收集和研究有关李氏的文献资料,表明其生于1909年,广西藤县或苍梧人,师从广西名医陆钧衡,曾游学于江浙港澳,尤精于针灸,是民国时期较有成就的医家.<针灸精粹>1卷,共14章,集各书所长,会各家精英,重视穴性,取穴精当,针灸并重,简要实用,对针灸的学习和临床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澄江学派作为我国著名针灸学派,对针灸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近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颤针疗法作为澄江学派特色治疗技术,充分发挥学派以临床疗效为起点,承古纳新、中西结合,不断追求学术提高的特点,应用机械振动源连接针具,作用于人体局部,在得气或出现上下传导的基础上施以振动治疗,是振动结合针刺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颤针疗法的定义、操作方法、技术要领及中西医理论背景,为进一步探讨运用颤针疗法治疗以急性经筋病为代表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设定治疗参数,优化应用及长期疗效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神经电信息编码存在差异,是针刺手法效应差异的机制之一。研究成果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奠定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针刺手法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针灸基础课程的整合模式.方法:分别在针灸推拿学院本科2012、2013级随机抽取两个平行班进行经络腧穴和刺法灸法的教学授课,每一个年级中一个班作为研究组(经络腧穴和刺法灸法两部分穿插进行),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先开展经络腧穴、再进行刺法灸法的教学),具体实施后对学生进行笔试和技能考核.结果:2组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笔试成绩和2013级技能成绩2组优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次针灸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可行,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丹溪学派通过其医著被《东医宝鉴》引用而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有14种2900多次,遍及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具体引用情况包括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多为中医理论;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剪裁编辑,调整次序;删除、补充内容,后三者多为临床诊治;佚文;间接引用朱丹溪或丹溪学派医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用的大补阴丸、越鞠丸等核心学说和主要经验,已经被17世纪的朝鲜医学所接纳,并呈现出本土化朝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