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LEAD是全身动脉硬化的表现之一。据北京地区5所医院调查,病程5年以上、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LEAD发病率高达90.80%。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丽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9-309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DM)患病率逐年增加,诊断、治疗和预防DM的水平不断提高,DM患者寿命延长,各种慢性并发症亦相应增加。DM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逐步增多。其症状隐匿,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超过5年的2型DM患者中,90%的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其中43%合并重度血管病变,严重者可导致下肢截肢和增加5年内心肌梗死或卒中发病危险等不良预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与踝肱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的危害性在于慢性并发症,下肢动脉病变(PAD)是全身动脉硬化的表现之一,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和糖尿病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有报道病程〉5年,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PAD发生率高达90.8%。踝肱指数(ABI)是通过非侵入性血管检查来评价下肢血液循环状况,是较好的反映下肢动脉病变的指标。本文报告我院120例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进行ABI测定分组,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何清  白英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8):833-834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并发多器官疾病,其中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轻者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间歇跛行,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坏疽,甚至有截肢可能,下肢动脉栓塞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对2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下肢动脉进行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观察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图像,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瘸变是否有关.方法:本研究选择T2DM患者240例,全部受试者均采用离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下肢动脉病变程度,按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所有入选病例分为T2DM下肢血管病变组与非病变组,比较病变组与非病变组间血UA水平是否有差异:同时根据血UA水平又分为高UA水平组和正常UA水平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病变严重程度情况.结果: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血UA水平显著高于非病变组(P<0.05),而糖尿病高血UA组较正常血UA组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增加,病变程度更重(P<0.05).结论:血UA是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与下肢血管病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264例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检测T2DM与糖尿病肾病(DN)的踝肱指数以及与其相关的指标,研究分析两种(T2DM与DN)下肢血管病变所发生的情况与其他相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的下肢血管病变指数高于DN,存在着差异,T2DM患者的年龄、FPG、BMi、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及DN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纤维蛋白原、24小时尿蛋白量都存着相关性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自立危险因子,应要对其细心检查,并积极治疗,从而让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得到减少或延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T2DM 65例与30例同期住院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同时对T2DM患者进行不同病程、有无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5%vs 26.7%,P<0.05);并发高血压的T2DM患者较单纯糖尿病下肢动脉斑块发生率高(90.0%vs 68.0%,P<0.05);病程>5年的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病程≤5年者(92.7%vs 62.5%,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检查手段,对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凶素。方法 将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吸烟、高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差异;然后将踝肱比(ABI)与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最后以有无下肢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单因素相关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肢血管病变组高血压的患病率、收缩压、病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与ABI负相关(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糖尿病病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嘌呤饮食并未增加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踝臂指数(ABI)、趾臂指数(TBI)诊断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T2DM2型DM患者88例进行ABI、TBI及下肢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ABI≤0.9的62例,经超声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对于ABI〉0.9的患者通过加测TBI,并与下肢动脉超声对照,也检出了部分患者血管病变。其中0.91.3的3例血管病变的阳性率达100%。结论彩超、ABI结合TBI检测,可为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目前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变化及其与T2DM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T2DM患者80例,根据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不同分为四组:单纯2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组16例(DM0组);合并下肢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组19例(DM1组);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硬化组23例(DM2组);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组22例(DM3组)。另外选取正常健康查体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chemerin水平,并分析血浆chemer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体脂成分(FT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关系。结果 T2DM及T2DM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且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相关(P<0.05)。血浆chemerin水平与BMI、FAT%、HbA1c、HOMA-IR 呈正相关(P<0.01)。结论 T2DM 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升高,chemerin水平升高可能与T2DM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有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永红  戴武  王长江  刘克梅  韩晓芳  叶军  刘玲  翟斐  章容 《安徽医学》2011,32(11):1855-1857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238例,全部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无血管病变组及下肢血管病变组两组间血糖、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等相关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趾臂指数(T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6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ABI、TBI测定,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病史,根据ABI、TBI、超声检查和临床资料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I、TBI值越低,下肢血管超声显示病变程度越重;超声对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远远高于ABI,P〈0.01;T2DM中,ABI和TBI在年龄、病程、有无高血压、血脂异常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I,TBI及血管超声检查均能较好地反映DM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临床价值;T2DM患者的ABI、TBI受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PAD)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PAD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纤维化和动脉内皮功能异常。2型糖尿病(T2DM)可以使PAD的患病率增加2倍。有报道病程大于5年,年龄大于40岁的T2DM患者中PAD的发生率高达90.8%。踝肱指数(ABI)、彩超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PAD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最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龄老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人2型糖尿病(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门诊及住院的75岁以上2型DM患者131例进行详细病史调查及体格检查,并作生化及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轻~重度下肢血管病变,另选择无下肢血管病变老年2型DM患者40例,分析临床因素及生化指标与下肢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31例患者中,轻度血管病变者47例(35.8%),中度血管病变者42例(32.1%),重度血管病变者42例(32.1%)。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空腹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均呈正相关(r均>0.243,P<0.05或<0.01),与HDL-C呈负相关(r=-0.140,P<0.05)。结论高龄老人2型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同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冠心病、血脂、血糖、蛋白尿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而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由于存在高血糖、高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类1型清道夫受体(SR-B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间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463例,根据血管超声检查分为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和不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两组,另选取社区健康体检正常的20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受试者静脉血,提取DNA,进行PCR,对PCR产物测序。结果 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T2DM不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及正常对照组间SR-B1外显子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性别亚组分析,3组男性受试者之间SR-B1外显子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性受试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R-B1外显子8基因多态性与男性T2DM下肢血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尽早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进行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长,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已有超过9 240万糖尿病患者,跃居全球第一,其中,2型糖尿病(T2DM)约占95%[1].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可导致失明、肾衰、截肢、冠心病等并发症,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999年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本症在欧美国家患病率较高,约为糖尿病患者的10%,日本为2.37%。我国虽无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文献报道约为糖尿病患者的1%~2%。糖尿病足最终常常导致下肢截肢,使糖尿病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上升。  相似文献   

20.
脂微球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常见慢性并发症,多见于40~70岁的2型糖尿病(12DM)患者.Amos等报道40岁以上的T2DN患者DF发生率达31%,60岁以上者达67%.一项来自欧美的报告显示,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35%~50%为DM所致[2].2004年7月~2007年12月,作者应用脂微球前列腺素E(LipoProstag landin E1)治疗糖尿病足患者76例,取得了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