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疸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黄疸病"范畴。中医认为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尤以目睛黄染为其特征。其发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使湿邪蕴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胆汁输送排泄失常,胆汁外溢,则形成黄疸。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故笔者采用茵陈五苓散合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本病证包括阳黄、  相似文献   

3.
黄疸型肝炎在中医学属“黄疸”范畴,中医认为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病理机制核心是湿邪为患,蕴结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上泛于目,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黄疸。或从热化,发为阳黄,身目黄色鲜明;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甚至发为急黄,其黄色如金;或从寒化,发为阴黄,黄色晦暗。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第15篇曰:“脾色必黄,淤热以行”“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了黄疸的病机主要责之脾病、血淤、湿、热等。就黄疸的临床表现看,除身黄、目黄、小便黄的特征外,大多数病人以纳差、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便秘等为主证,苔腻或白或黄,反映了黄疸确与脾胃及湿邪关系密切。曾有前人概曰:黄证皆以中土之湿毒为本(《本草述钩元》)。若机体阳气偏盛,湿邪易化热而成湿热阳黄;若机体阴  相似文献   

5.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湿邪浸渍脾胃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侵入血液,溶于肌肤而致。祖国医学对黄疸病认识较早,在治疗上更有其独到之处。“茵陈蒿汤”自东汉迄今为治疗黄疸病的要方。然临床上往往只重视“医”而忽略了“护”,使疗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护理黄疸病人,效果显著。现将点滴体会略陈于后,请同道指正。 (一)生活护理 1.黄疸病人应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黄疸退后10天左右,症状明显好转,方可适当活动。  相似文献   

6.
黄干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2-1133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 ,使胆汁不循常道 ,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1 病因病机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 ,由口而入 ,内阻中焦 ,交蒸于肝胆 ,以致肝失疏泄 ,湿热迫胆汁外溢 ,使面目、小便俱黄。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 ,饥饱失常 ,或嗜酒过度 ,皆能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熬汁煎液 ,凝结为石 ,阻于肝胆 ,胆汁逆溢而发黄。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 ,寒湿郁滞中焦 ,胆液被阻 ,溢于肌肤而发黄 ;或因脾虚血亏 ,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 ,湿邪蕴结不散 ,由…  相似文献   

7.
张福英 《河北中医》2004,26(9):715-715
黄疸大多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所致。常见主症是目黄、身黄、尿黄,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 1 病因病机 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由口而入,内阻中焦,交蒸于肝胆,以致肝失疏泄,湿热迫胆汁外溢,使面目、小便俱黄. 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熬汁煎液,凝结为石,阻于肝胆,胆汁逆溢而发黄. 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或因脾虚血亏,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 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湿邪蕴结不散,由气分而入血分;或因积聚不消,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均可导致瘀血发黄.  相似文献   

9.
张福英 《河北中医》2004,26(9):715-715
黄疸大多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所致。常见主症是目黄、身黄、尿黄,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7):F003-F003
18 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黄疸系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见于肝胆系统疾病。18.1 诊断依据18.1.1 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18.1.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11.
重度黄疸系指血清总胆红素≥171mmol(1),证见身目皆黄、尿若浓茶,临床常见于重型肝炎。重度黄疸为重型肝炎之首要表现,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为湿热毒盛,弥漫三焦,侵犯脾胃,损伤肝胆,致胆汁排泄不循常道,浸渍于肌肤而发黄。《诸病源候论》称之为”急黄”(2)。  相似文献   

12.
潘跟利  孙利方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32-1632
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辨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治疗主要是泻下、解表、清化、温化、逐瘀、利尿。现将笔者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黄疸两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是病在脾胃,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致,治疗应重在健脾和胃化湿利小便;也有人认为是病在肝胆,肝胆疏泄功能失调而致,治疗重在清肝利胆,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14.
黄殖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候.主要病变在脾胃和肝胆,以目黄、身黄、小便色黄为主证。一般先以两目先黄,继则遍及全身,或黄如橘色而明,或黄如烟熏而暗。中医临床根据黄恒的色泽和征候表现,分阳黄、明黄、急费三种,其中以阳黄为多见,而急费为危重证候。由于外感湿热病邪,内侵脾胃肝胆,以致湿热郁而不达;或因酒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无权,以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肝失疏泄,阻塞胆汁,外溢肌肤,故出现黄殖。黄疽的发病离不开湿,为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肝胆疏泄不利,以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泄。本病多由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15.
黄疸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卢秉久教授认为,黄疸病机的关键在于湿邪为患,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脾,疏泄失常而发生黄疸。该文论述的是卢教授在治疗黄疸方面的经验及总结。  相似文献   

16.
黄疸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而命名。急性黄疸诊治精当,可迅速消退,否则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缠绵维愈。笔者根据黄疽发病过程,将其病机试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讨论。早期(湿热熏蒸,胆液外泄)1.瘟疫和时邪侵犯人体直中肝胆,致肝失疏泄木不流土,脾失运化,水湿停滞,体内湿热盛结,熏蒸肝胆,致胆道失畅,胆汁外泄而发黄。2.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化火。肝与胆相表里,与脾经相连,关系密切。故肝郁则胆受其害,脾受其逆,运化失常,湿热盛蒸,胆汁外泄而发黄。3.劳倦过度,损伤中气,运化失常,致湿邪内停,日久溢而化热。或…  相似文献   

17.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黄疽的分类《金匾要略》有黄疽、谷黄、酒疽、女劳疽、黑疽5种。其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疽三十六黄等分类法,名称十分复杂。《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临床指导意义很大。1病因病机黄植多由于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发病。湿热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而使目黄,小便俱黄。或饮食不洁,饥饱无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1 分型论证治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相似文献   

19.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中医属病名范畴,西医则为一组症候群,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的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的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诱发的黄疸等,近一年,笔者悉心于黄疸病的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跟踪随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疸是指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将黄疸归因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即不仅包括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又包括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障碍或肝内、外胆道梗阻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