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行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颈动脉图像。结果:正常4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68支,其中正常血管25支,狭窄血管43支。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决大部分的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怀疑颈动脉狭窄的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的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中风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其中三分之二的病例是动脉硬化所致。颈动脉的颅外段是经常受累的部位。对于颈内动脉硬化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导致中风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引起广泛的注意[1] 。由颈动脉狭窄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造成的血栓或栓塞约占中风病例的 2 0 %~ 30 %。显然 ,单纯的内科治疗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早在 1 954年 ,Eastcott就曾为一例有 TIA的患者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2 ] 。 1 980~ 1 985年间 ,在欧美每年约有1 0万人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但是 ,早期的检查方法受到限制 ,开始阶段的导管插管和手术治疗有… 相似文献
3.
影像学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例颈内动脉狭窄进行内膜切除术前后影像学系列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初步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MRA采用TOF法,2D移动预饱和序列(Travelsat)及3D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励(TONE)序列。CTA:Hispeed CT/i扫描机,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threshold 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行血管3D重建。CTVE:应用导航(Navigator smooth)功能实施颈动脉CTVE成像。将上述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对照。结果:96年MRA显示左颈内动脉狭窄30%,99年呈重度狭窄约90-95%。CTA: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同MRA,狭窄段可见钙化斑块。CTVE获得颈内动脉狭窄腔内仿真内窥镜图像,显示管增厚,钙化。DSA诊断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病理证实。术后MRA,CT提示狭窄基本解除,钙化斑块消失。结论:MRA可用于发现,诊断外颈动脉狭窄及术后随访,CTA与CTVE有利于观察管腔内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15例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对 15例 3 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 (DUS)、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 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4例与DSA对照 ,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果 15例 3 0支颈动脉 ,轻度狭窄 ( <3 0 % ) 8支 ,中度狭窄 ( 3 0 %~ 69% ) 6支 ,重度狭窄 ( 70 %~ 99% ) 8支 (均为一侧 ) ,闭塞 2支 ,未见狭窄 6支。 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 5例 ,狭窄对侧皮层梗死 1例 ,双侧脑梗死 1例 ,未见异常 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 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 3例。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早发现并诊断颈动脉狭窄,适时对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1~2]。经股动脉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是诊断狭窄的金标准,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ngiography,MRA)、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多普勒超声等在颈动脉狭窄的无创性、微创性检查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CT仿真内窥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也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上述影像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着重介绍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ynamiccontrastenhanc… 相似文献
7.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05~2009-12 47例1周内同时做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CAG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DS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节段共有631个,其中595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显示良好可以进行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9.7%(126/158),特异度为96.3%(421/437),阳性预测值为88.7%(126/142),阴性预测值为92.9%(421/453),正确率为91.9%(547/595),DSCT与CAG检查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68).DSCT对冠状动脉钙化、小分支病变诊断准确性欠佳.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作为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CAG术前筛查及支架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新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技术的成像影响因素,评价MR扫描序列对颈动脉狭窄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探讨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症状的联系。方法颈动脉狭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56岁。病人首先经多普勒超声(DUS)检查,然后行MRA及CE-MRA。22例同时采用亮血(Bright—blood)、黑血(Black—blood)技术、3例行血流测量分析(Flow measurements)。10例于磁共振检查后1周内接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除术。扫描技术:(1)MRA及CE-MRA:MRA:二维时间飞跃法MRA(2D TOF MRA);CE-MRA:快速梯度回波扫描技术,冠状位采集。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主要采用造影剂团注试验(test-bolus)法。3例采用时间分辨回波分享血管成像技术(TRATE)。(2)斑块检查序列:亮血与黑血技术及增强前后T1序列。(3)血流测量分析:横断位心电门控2D相位对比序列,Argus系统分析血流方向、流速。结果血管覆盖范围:34例CE-MRA,23例良好显示颈部血管起始段至入颅段。2D TOF法11例。动脉狭窄评估程度:10例手术患者中,CE-MRA正确诊断血管狭窄者9例,低估狭窄程度1例。2D TOF正确诊断血管狭窄程度6例,高估3例,低估1例。22例亮血、黑血技术结合CE—MRA清晰显示血管壁及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单独成像24例中,Test—bolus法团注造影剂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峰值时间-1s,且监视层面定于主动脉弓者18例。4例眩晕患者,颈动脉狭窄侧后交通动脉(PCOA)显示2例;PCOA粗大1例。狭窄侧未显示PCOA,同侧大脑后动脉主干增粗1例。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血流方向异常,1例无名静脉狭窄,同侧颈静脉血流方向异常。结论(1)CE—MRA能完整、全程显示颈部血管,准确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狭窄。(2)Test-bolus法确定扫描延迟时间为峰值时间-1s,并将监视层面定于主动脉弓时,可保证造影剂在动脉内达到高峰浓度时采集K空间数据,获得颈动脉单独成像的最佳图像。(3)亮血、黑血技术结合CE-MRA有助于显示颈动脉狭窄硬化斑块。(4)分析、测量颈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能全面评价狭窄后血流改变与临床症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动脉体瘤(CBT)的综合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T患者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资料,其中18行MSCTA检查、16例行MRI和MRA检查.结果: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均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所有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1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cm,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在MSCTA、MRA及DSA上呈"金杯"征.超声、MSCT、MRI和DSA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7.5%、95.8%,100%和100%.结论:超声、CT、MRI及DSA在CBT的诊断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头颈部CTA在缺血性脑卒中(IS)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IS患者,以DSA检查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25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25例,采用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3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各组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以及斑块数量,并对斑块总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总动脉指数(CCA)、颈内动脉指数(ICA)、椎动脉指数(VA)进行比较。结果 经DSA检查显示共有102条狭窄血管,超声检查检出81条狭窄血管,CTA检出狭窄血管90条,超声检查联合CTA检出98条狭窄血管,中度组与重度组斑块总面积、IMT、斑块长度、斑块厚度、斑块数量、CCA、ICA、VA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均高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CDFI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供颈动脉狭窄影像与手术、病理对照的初步研究资料,方法:8例颈动脉行DUS、MRA、CTA检查,后行重度狭窄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影像-病理对照。结果: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达70%-99%,狭窄侧脑部梗塞灶多于无狭窄侧分布区,狭窄部位与术前DUS、MRA、CTA所示相符,DUS评估狭窄程度相符6例,MRA相符7例,CTA8例。CTA显示为高密度斑块者,DUS回声强,MRA为低信号,病理见钙化灶及纤维组织;CTA为低;等密度者,DUS回声低,MRA信号强度不均,斑块镜下显示无定形坏死物质及积聚脂质的泡沫细胞,结论:DUS、MRA、CTA结合使用能提高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CTA对斑块的观察更为直观,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颈动脉狭窄影像学与病理对照资料。方法 7例14支颈动脉行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脑脑总CT/MRI检查,其中3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7例病人均行重度狭窄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并实施影像-病理对照。结果 7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达70%-99%,狭窄侧脑部梗死灶多于无狭窄侧分布区。影像与手术对照:狭窄部位与术前DUS、MRA、CTA所示相符。DUS评估狭窄程度与手术所见相符5例,MRA相符者6例,CTA相符者7例,斑块影像与病理对照;CTA显示为高密度斑块者,DUS回声强,MRA为低信号,病理可见大片钙化灶及纤维组织;CTA表现为低、等密度者,DUS回声低,MRA信号强度不均,斑块镜下显示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质及积聚脂质的泡沫细胞。结论 DUS、MRA、CTA结合使用能提高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CTA对斑块的观察更为直观、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 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7例患者无临床症状,14例有不同程度的脑供血不足症状,其中5例患者显现出该病的一个特征性临床表现,即转颈或头颈部于特定位置可诱发临床症状.全脑DSA可以准确地观察到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在动脉狭窄度(α)<66%、80%>α≥66%和α≥80%的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分别占3/5、7/10和4/6,其差异经Fisher确切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变异,并且是一种潜在的疾病.全脑DSA是发现该变异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伴发颈动脉狭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冠心病(CAD)伴发颈动脉狭窄(CS)的发生率。方法 9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血管造影,以冠状动脉狭窄≥50%及累及情况,将CAD患者分为1、2、3支病变组(包括左主干受累);以CS≥70%为切分点,比较CS在不同亚组间的伴发情况;同时将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及相关生化危险因素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7例CAD患者中,1支病变25例(25.8%)、2支病变34例(35.0%)、3支病变38例(39.2%)(包括左主干受累);32例(33.0%)CS≥70%,包括颈动脉闭塞6例。CS分布情况:1支病变组4%(1/25)、2支病变组38.2%(13/34)、3支病变组47.4%(18/3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高血压病史与CS密切相关(P〈0.05)。结论 单支病变合并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多支病变欲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CA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应行颈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5.
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2 0 0 0年10月至 2 0 0 2年 9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93例 ,其中颈内动脉颅外分叉部狭窄 86例 ,单纯颅外段狭窄 4例 ,单纯颈总动脉狭窄 2例 ,功能性颈外动脉狭窄 1例 ,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93例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 ,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 (79.5± 14 .6) %降低到 (11.2± 7.8) %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卒中发生 ,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缺血发作 (TIA) (1.1% ) ,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 (1.1% )。 91例患者获得术后临床随访 ,随访期 3~ 2 5个月 (平均 7.9个月 ) ,随访期间无TIA及卒中发生 ,无死亡。DSA随访 2 9例 ,再狭窄 1例 (3 .4 % )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短期效果也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24例患者成功置入27枚自膨支架、26个颈动脉保护伞,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双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87.2%(70%~99%)降低到4.3(0%-15%)。回收的过滤伞中12个发现组织碎片(46.2%)。8例患者(33.3%)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出现迷走兴奋引发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其中2例患者持续3~5天,经对症处理全部缓解。1~31个月临床中短期随访21例,平均随访22个月,2例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26小时死于急性心梗;1例患者手术后36小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小时.经对症处理缓解: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1例患者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占90.5%,2例部分缓解。随访21例支架全部开通良好,未出现再狭窄。结论保护伞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 ,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到 2 0 0 3年我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2 6 5例 ,其中支架治疗组 16 0例 ,单纯药物治疗组 10 5例。结果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S)手术的技术成功率 10 0 % ,血管狭窄由术前平均 79.5 %± 14 .6 %降至术后平均 11.2 %± 7.8% (P <0 .0 1) ,血管直径由术前 1.5± 0 .6mm恢复至 4 .1± 0 .4mm。治疗 30d内支架组和药物组各有 1例大卒中 (0 .6 3%、0 .95 % ,P >0 .0 5 ) ,药物组死亡 1例 (0 .95 % ) ,支架组无死亡。平均随访 13.5个月 ,支架组无死亡 ,同侧卒中 1例(0 .6 3% ) ,总的卒中和死亡 2例 (1.2 5 % ) ,药物组同侧卒中 4例 (3.81% ) ,死亡 1例 (0 .95 % ) ,总的卒中和死亡 5例 (4 .76 % )。支架组再狭窄 1例 (0 .6 3% ) ,因患者临床没有脑缺血症状 ,未进行再次治疗。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和预防卒中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其围手术期总的卒中和死亡率低 ,1年随访卒中复发率和再狭窄率低 ,较单纯药物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A case of false-negative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in the setting of significant carotid stenosis caused
by a carotid arterial intimal dissection is described. If arterial dissection is suspected but contrast MRA is normal, additional
evaluation may be warranted. In this case the abnormality was detectable on 2D time-of-flight MRA and contrast 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 Since MRA has become a commonly used initial screening test for carotid stenosi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ility of false-negative results.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