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Ⅱ期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曾行单眼白内障摘除而未植入人工晶体、且不适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 18例患者 ,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时间 5~ 15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其中 8眼≥ 0 .8,6眼≥ 0 .5 ,其余在 0 .4~ 0 .2之间。结论 :Ⅱ期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操作简单 ,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双例(双眼)无晶体眼采用颞侧切口及辅助切口二期植入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22眼术后棵眼视力提高明显,前房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 二期植入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术后无晶体移位、倾斜等优点,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 ,性能稳定 ,手术操作简单 ,损伤轻 ,手术效果好 ,尤其适用于术中后囊膜完全破损 ,不失为不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良好的补救措施 [1 ] .自 1 999- 0 3以来 ,我们对 2 4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中后囊膜完全破损者 , 期施行了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膜完全破损不能 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2 4 (男 1 9,女 5)只眼 .右眼 1 3只眼 ,左眼1 1只眼 .年龄 2 6~ 84(平均 64)岁 .均为 期植入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1 8只眼 ,并发性白内障 6只眼… 相似文献
4.
老式前房型人工晶体,由于其设计上的缺陷(硬质闭合襻)和制作工艺粗糙,植入人眼后常产生青光眼、前房出血、色素膜炎和角膜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人工晶体,由于其新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抛光,植入人眼后具有良好的长期耐受性.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植入该型晶体取得良好效果,且无老式前房晶体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报告26例26眼新型前房晶体植入,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植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2例白内障患者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个月-3.7年,观察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比,房角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2眼的术后裸眼视力0.01-1.0,平均0.32,矫正视力平均0.43,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8.37%,六边形细胞丢失率为11.19%,3例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结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开襻式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开襻式前房型人工晶体一期或二期植入的手术效果,为不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观察29只眼,其中外伤性白内障11只眼,老年性白内障10只眼,无晶体眼5只,外伤性晶体脱位1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移位2只眼。一期植入16只眼,二期植入13只眼。术后随访1 ̄6个月。结果:23只眼矫正视力恢复到0.5 ̄1.0;6只眼〈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开襻式前房型人工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Ⅱ期和I期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Ⅱ期植入10例,I期植入9例 随访3-24个月。结果:19例最佳矫正视力0.1-1.2,0.5以上13例(68.24%),1.0以上4例(21.05%),无此型人工晶体植入直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此型人工晶体在无后囊膜支撑,不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时植入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此特殊情况下首选。 相似文献
8.
9.
陈安琦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4):594-594
2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我院选择因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破裂较大 ,不能行 期后房型人工晶体 (PC- IOL)植入以及白内障囊内摘除术需行 期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 12例 12眼 ,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AC- IOL)植入 ,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12眼 ,其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5 2~ 78岁。 期植入 7例 7眼 , 期植入 5例 5眼。 期植入者距原手术时间 4~ 10年 ,术前矫正视力 0 .4~ 0 .6 ,眼压 <2 .6 6 k Pa,眼底无病变 ,前房角镜检查房角无广泛粘连。所植入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0.
11.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角及眼压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宽度及眼压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10例,于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将手术过程顺利、后囊膜完整、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的病例101例(104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以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房角相关参数:50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 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前房深度(ACD);以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以UBM及Goldmann眼压计复查如上参数;术前以前房角镜观察并记录房角形态,于术后1个月复查房角形态。结果术前所测量的眼压与正常眼前节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所测量的ACD、房角开放距离、TIA、眼压分别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复查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房角开放距离和TIA均与眼压改变呈负相关。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ACD及房角宽度显著增大,眼压显著降低。在老年人群中,房角开放距离、TIA是影响眼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方法:对615例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视力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占94。3%,≥1.0占79.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小儿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小儿白内障患者 87例 ( 10 3眼 ) ,年龄 2~ 14岁。手术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体后囊夹持 ,术后随访 1~ 36 (平均 7.8)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 >0 .0 5者 83眼 ,0 .1~ 0 .3者 6 6眼 ,最佳校正视力 >0 .5者 2 6眼 ,其中脱盲率 80 .6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葡萄膜炎 ( 31.1% )、后发障 ( 30 .1% )和角膜水肿 ( 9.7% )等。结论 及时摘除小儿白内障 ,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中联合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后囊夹持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功能 ,减少小儿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48例(62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选择非糖尿病患者52例(76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手术方法相同.结果:糖尿病组62眼术后矫正视力〉0.5者47眼(75.8%),对照组76眼术后矫正视力〉0.5者62眼(81.6%),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PEA +PC -IOL植入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 94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 ,植入PMMA硬性或Hydrogel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6~ 12个月、12~ 18个月、18~ 2 4个月的裸眼视力≥ 0 5者分别为 83 2 %、94 1%、95 9%、93 2 %、92 3%、89 5 %。 3 2mm切口组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6~ 12个月、18~ 2 4个月的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5 5~ 6 0mm切口组术后 1周的散光较术前增加 0 32D(P < 0 5 ) ,术后 1个月以后散光与术前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术后 6~ 2 4个月有 10只眼发生后囊混浊 ,导致术后视力下降。结论 PEA +PC -IOL植入术手术时间短 ,病人无痛苦 ,术后视力提高快 ,散光小。后囊混浊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导致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63例68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反眉状隧遂道式自闭性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术,5.5mm切口植入人工晶体,眼轴26mm-30mm者38眼,>30mm者30只眼。随访0.5年-2年,观察超声能量、时间、术后不同眼轴视力和并发症。结果:眼轴26mm-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34只眼,占89.5%;>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15只眼,占50.0%。后囊膜破损并玻璃体溢出3只眼(4.4%)半年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只眼(2.9%),角膜水肿11只眼(16.1%)。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但>30mm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切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并缝线固定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及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中的应用.方法: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期间采用小切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并缝线固定术完成了32例(34眼),均获得较满意效果.结果:随访3-12月,平均随访半年,复查时矫正视力最佳1.0,最低0.1,视力≥0.3者28眼(占82.4%),视力≥0.6者20眼(占58.8%),视力偏低多为眼底病变所致.34眼中,术后早期眼压增高者3眼(占8.8%),经用降眼压药后均降至正常范围.34眼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并缝线固定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及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较佳术式.它不但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而且减少了术后角膜散光,从而获得更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向无后囊支撑的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恢复双眼单视。方法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上襻和下襻于睫状沟内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2 5例 2 5只眼 ,木后随访 6~ 4 8个月 ,平均2 4 .5个月。视力 0 .5以上者 18眼 ,0 .2~ 0 .4者 6眼 ,0 .1者 1眼。结论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 ,避免了需要配戴接触镜等引起的不便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14只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4.52±-6.43)D,(-0.01±0.28)D;裸眼视力分别为0.08±0.06,0.6±0.3;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2,0.7±0.2;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眼压为(16.21±2.84)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7.03±1.95)mmHg;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028±289)个/mm2,术后为(2 912±2 51)个/mm2;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3.69±0.31)mm,术后为(3.57±0.29)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矫正高度近视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内障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前术后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变化对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使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准确.方法 收集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分为3组.分析每组术前术后前房深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屈光状态.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第1组60例(60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术,术后ACD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内障患者屈光完全矫正值为(0.89±0.19)D;第2组60例(60眼)患者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ACD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内障患者屈光完全矫正值为(0.85±0.20)D.第3组30例(眼)白内障患者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患者和30例(30眼)白内障患者植入折叠晶体,其术后ACD变化值为0.55mm和0.57mm,两者对比术后变化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IOL植入术后ACD的变化对植入人工晶体的度数有影响,在研究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和调整公式的计算值时,应考虑术后ACD的变化.在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时,应该在计算结果基础上加上+1.00D~+1.50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