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系不稳定性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因其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及危险性差异极大,死亡率高,加强早期识别、危险分层并采取积极、合理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近年来,有关ACS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相继公布,相关指南的制订与修改,使ACS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成为心血管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防止或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发展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的危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上述两种在临床表现有所差异,治疗措施也有较多差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实施正确治疗措施。本文选择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高敏肌钙蛋白在其中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利尿钠肽(BNP)及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8例ACS患者设为ACS组,根据Genisis积分进一步分为轻度组35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30例。另选取同期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0例设为SA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2例设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CRP及BNP水平,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CRP及BNP均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SA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TEMI、NSTEMI和UA患者CRP和BNP水平,与重、中、轻度组的CRP和BNP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CRP和BNP水平均与Genisis积分呈正相关(r=0.479,0.702,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中CRP和BNP表达水平高于SA患者及健康人群,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相关指标可作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陈纪林 《新医学》2007,38(5):335-337
1 引言 ACS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溃烂, 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又分为ST段抬高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综合征,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继而诱导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1],其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及规范化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在外院学习过程中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病变斑块不稳定产生破裂、触发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堵塞、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减少或中断,导致严重心肌缺血、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ACS可以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猝死。生物标记物对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定、降低疾病死亡率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 概念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了斑块破裂 ,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 ,多数发展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AMI) ,少数为非Q波梗死。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及早开通冠状动脉 ,防止梗死扩大 ,挽救濒死的心肌、预防猝死及防治各种并发症。使  相似文献   

9.
夏云鹤  曾智 《华西医学》2006,21(3):641-64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是以冠状动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表面微糜烂或出血、急性血栓形成,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急性狭窄及血流下降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临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抬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新观念--全科医生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每年约有1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其最主要的临床类型,其中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猝死.其病理生理机制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这一疾病人群起病急,危险程度十分不均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提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其发生机制是富含脂质的斑块破裂引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C反应蛋白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是急性心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无症状人群,稳定和非稳定患者中,它是将来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强烈预示剂。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对抗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本文应用辛伐他汀治疗ASC,观察辛伐他汀对C反应蛋白的影…  相似文献   

12.
ST段不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段不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ST段不抬高心肌梗死,其特点为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ST段压低、T波倒置、T波低平或T波假性正常化,心电图也可能正常.  相似文献   

13.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而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从不稳定性心绞痛(UA)至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现代诊疗策略以初始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于ST段抬高的ACS,  相似文献   

14.
吕蓓  戚文航 《新医学》2005,36(11):627-629
1引言 非ST段抬高型ACS是常见的冠心病急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AMI,两者的发病机制相似,但因心肌缺血程度不同,导致相应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临床预后不同.因此,对其应进行危险度评估,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监护级别,指导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使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低危患者则避免有风险的、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不同等级医院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策略,分析其与指南的差距。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1~12月在浙医一院及余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8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策略变化。结果:浙医一院患者检查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心电图、负荷核素心肌显像比例均比余一医院明显高,冠脉造影检查率显著高,而心脏损伤标记物检查比例偏低(P<0.05);两家医院心电图、心超、胸片、CT冠状动脉成像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与余一医院相比,浙医一院阿司匹林、应用阿司匹林负荷量、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氯吡格雷使用比例明显高;住院期间行PCI治疗及早期有创干预均多;但低分子肝素使用比例相对低(P<0.05);而吗啡、β-受体阻滞剂加量、ACEI、钙拮抗剂、普通肝素、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使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等级医院NSTE-ACS患者内科住院诊疗策略基本遵循指南,尤其是有创检查及治疗部分,浙医一院甚至优于国外报告;但不同等级医院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阿司匹林及其负荷量、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氯吡格雷使用;而且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及加量和GPⅡb/Ⅲa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与循证指南仍存在不少差距,提升空间较大,需进一步提高循证指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时神经肽 Y( NPY)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冠心病患者胸痛发作时及治疗缓解 3天后血浆中 NPY浓度。结果 :稳定性心绞痛组胸痛发作期及治疗缓解 3天后血浆NPY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胸痛发作时血浆 NP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2 69.5± 10 0 .7) ng/ L ,( 2 70 .8± 99.7) ng/ L对 ( 15 5 .6± 3 7.8) ng/ L ,P<0 .0 1) ],经治疗缓解后均下降到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 172 .4± 10 0 .9) ng/ L,( 176.8± 60 .5 ) ng/ L 对 ( 15 5 .6± 3 7.8) ng/ L,P>0 .0 5 ) ]。急性心梗组入院时泵功能 ~ 级者 ( n=5 )血浆 NPY浓度明显高于 ~ 级者 ( n=5 ) [( 3 3 3 .7± 79.4 ng/ L 对 ( 167.9± 3 6.9) ng/ L,P<0 .0 5 )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时 NPY增高可能是由于严重心肌缺血、剧烈胸痛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小板释放 NPY增多所致 ,而 NPY增加进一步引起冠脉痉挛 ,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中,ACS分为ST段抬高型(STE-ACS)及非ST段抬高型(NSTE-ACS)两类,前者大部分发展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后者包括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研究发现,大多数ACS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1-4]。糖代谢异常包括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2d)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入我院的6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PCI组(30例),保守治疗组(30例),并进行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住院与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结果:PCI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住院时间较短,[(12±5)d与(13±7)d,p=0.008],随访期间心绞痛发作(15.2%与23.8%,P=0.035)心力衰竭(5.6%与18%,P〈0.01)发生率减低。结论:早期PCI较保守治疗临床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治指南比较完善,但缺乏ACS的循证护理指导意见。我们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查阅近5年国内外有关ACS的护理资料,根据最新资料,ACS包括5型:不稳定心绞痛(UA);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