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白膨式颈动脉支架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50%,并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血管超声、MR血管成像及DSA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1)23例患者均成功置人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狭窄率从术前的(70±8)%降至(10±6)%。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术后临床随访3~25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复发;19例症状改善。21例超声随访无再狭窄发生,12例接受6个月以上的缸管造影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变形。结论应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短期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支架变形并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正>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VAOS)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狭窄是引起后循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1/3以上的后循环脑卒中患者是由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1]。VAOS自然史资料较为系统的是Thompson单中心系统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VAOS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概率是非VAOS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技术要领和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5%。7例患者随访6个月,愈合Malek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例,4分者1例。1例MoriC型患者术中并发脑干梗死。结论我们的初步经验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预防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长期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选择101例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54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再发脑血管事件、死亡及神经功能恢复等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2组患者平均随访(23.3±19.9)个月。支架置入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6例(12.8%),药物治疗组10例(18.5%,HR=2.65,95%CI:0.84~8.33,P=0.095)。2组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但30 d至随访结束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3,95%CI:0.07~0.81,P=0.022)。支架置入组临床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95.7%vs 87.0%,P=0.021)。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成功置入支架对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Apollo支架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采取Apollo支架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行DSA、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椎动脉狭窄程度、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围手术期临床症状改变情况,随访过程中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21例患者术前狭窄率为(79±15)%,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0%,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中位数为10.0(0,12.5)%,较术前明显降低(Z=-4.01,P<0.01)。1例术后当天出现高灌注现象,未发生与支架置入相关的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2)术后随访6~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0(6.8,13.0)个月,20例(95.2%)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消失或减轻,1例症状反复发作。(3)21例患者中共12例(57.1%)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12个月,4例发生于术后13~38个月;再次治疗患者4例中,1例存在反复后循环缺血症状。(4)6例(28.6%)出现支架断裂,其中4例支架断裂伴中重度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断裂、塌陷伴支架内轻度狭窄。结论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可有效缓解狭窄,但长期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和支架断裂率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并探讨IS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行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患者84例,随访时间20.67(6~36)个月。依据头颈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是否发生ISR(狭窄率≥50%),并将患者分为ISR组22例和无ISR组62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支架置入术后ISR发生率为26.2%。ISR组椎动脉原始管径和支架管径均小于无ISR组[(3.92±0.54)mmvs (4.47±0.51)mm,P=0.000;(4.02±0.52)mmvs (4.43±0.59)mm,P=0.004];ISR组吸烟率高于无ISR组(77.3%vs 48.4%,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原始管径是影响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43,95%CI:0.106~0.555,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术后ISR发生率高,椎动脉原始管径小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2例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支架+药物组40例和药物组42例。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DSA或CT血管成像复查时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再狭窄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对40例支架置入患者共置入44枚支架,其中1例因狭窄部斑块较硬,虽经2次球囊后扩张,仍残余狭窄60%;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为97.5%(39/40)。支架置入1年时,支架+药物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率显著改善,由(73±13)%降至中位数11%(8%,50%)(P<0.01)。(2)支架置入后1年,支架+药物组有11例(27.5%)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存在支架断裂;药物组有4例(9.5%)患者椎动脉完全闭塞,但仅2例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3)支架+药物组患者与药物组相比,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8,P=0.093)。支架+药物组患者总的缺血性事件为7例(17.5%),与单纯药物组的16例(3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并且对预防后循环缺血性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的效果。方法39例(男31例,女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后,行PTA或PTAS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DS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39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PTA或PTAS均获成功,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中见对比剂外泄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恢复良好,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其中2例行DSA复查、19例行TCD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PTA或PTAS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例有症状的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随访6个月。结果椎动脉狭窄由(71.0±8.8)%下降至(7.0±5.4)%。技术成功率95%,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疗效极好17例,较好2例,1例在2个月后死亡。19例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未发现支架部位明显再狭窄和支架形态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狭窄安全可行,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1月~2013年3月在空军总医院行VAOASS的患者共78例(80枚支架),分为再狭窄组29例和无再狭窄组49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分析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VAOASS后再狭窄29例,发生率为37.18%,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在年龄、性别、随访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狭窄侧别、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长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吸烟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62.52%vs 38.78%,P=0.022);再狭窄组椎动脉原始内径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22±0.58)mmvs(3.65±0.38)mm,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3.833,95%CI:1.042~14.095,P=0.043)和椎动脉原始内径(OR=6.008,95%CI:1.644~21.959,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VAOASS后再狭窄率偏高,吸烟及椎动脉原始内径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支架,运用保护装置支架置入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疗效对比观察。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患者88例,分为药物组45例、未使用保护装置单纯支架组(单纯支架组)32例和使用保护装置支架组(装置支架组)11例。术后1、3、6、12个月随访,6个月复查64层CT血管造影,12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单纯支架组和装置支架组共有45处重度狭窄置入支架,成功率100%。随访12个月,单纯支架组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例,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1例;药物组复发12例。与药物组比较,单纯支架组和装置支架组后循环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率明显降低(26.67%vs 8.33%vs 0,P<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3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单纯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辅助运用保护装置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其中保护装置联合支架治疗比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更能有效预防手术中栓塞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方法 本组 2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 ,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 ,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 ,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2例达到 30 %。 2 2例患者临床缺血体征术后明显改善 ,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 2~ 2 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起始段狄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架置入术可减少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术后冉狭窄是影响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了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治疗方法以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