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评价接受PCI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转归。方法选择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接受PCI的227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21例患者PCI后发生UGH,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讨论影响UGH发生的预测因素。结果年龄≥7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史、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人院的患者UGH发生率较高;PCI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拈抗剂以及接受急诊PCI的患者UGH发生率相对较高;发生UGH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总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发生UGH的患者(23.0%比9.3%,P〈0.01);发生UGH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3.8d比5.1d,P〈0.001);年龄≥70岁[比值比(OR)值2.23,95%可信区间(CI)1.01~4.13,P〈0.01]、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人院(OR值1.91,95%CI0.57~2.52,P〈0.05)以及消化性溃疡病史(OR值1.02,95%CI0.17~2.25,P〈0.05)是PCI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UGH的预测因素。结论接受PCI的患者住院期间UGH发生率为0.92%,年龄≥70岁、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是发生UGH的预测因素,合并UGH的患者住院及6个月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血肿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腹膜后血肿(RPH)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00-01—2005-09共3729例经股动脉穿刺进行PCI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并发RPH的21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另外30例未发生RPH的病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P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RPH的发生率为0·6%。RPH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贫血(100%),其余还包括低血压(95%)、出汗(57%)、腹股沟痛(48%)、下腹痛(38%)和背痛(38%)。RPH的独立预测因素有3个:女性(OR=5·23,P<0·0001)、体表面积(BSA)<1·53m2(OR=7·11,P=0·005)和高部位股动脉穿刺(OR=5·42,P=0·001)。结论女性、低BSA和高部位股动脉穿刺是RPH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以采取防范措施。方法统计我院近2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复查冠脉造影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再狭窄患者有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病史的例数与未发生再狭窄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心绞痛、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病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影响,临床上可通过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来达到部分预防再狭窄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PCI的患者12 113例,冠状动脉穿孔64例为研究组;在其他患者中,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倍于研究组的患者例数即192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PCI资料。冠状动脉穿孔按照Ellis分型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统计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结果 PCI术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病率为0.53%(64/12 113),病死率为7.8%(5/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07,P=0.03)、高血压(OR:3.194,P0.0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OR:3.339,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OR:2.517,P=0.02)、钙化病变(OR:4.273,P0.01)及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OR:5.077,P0.01)是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治疗方面:EllisⅠ型冠状动脉穿孔采取观察保守治疗;Ⅱ型穿孔以观察和低压球囊扩张为主,分别占61.1%和22.2%;Ⅲ型穿孔以低压球囊扩张、置入带膜支架和外科手术为主,分别占40.9%、27.3%和22.7%。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钙化病变、NSTEACS、高血压、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女性患者是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其中CTO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治疗方面,应依据冠状动脉穿孔Ellis分型不同,采取不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时罪犯病变的特点,推断这类患者AMI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1例既往PCI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62.1±10.0岁,男性88.5%)罪犯病变位置为左前降支(LAD)47.5%、右冠状动脉(RCA)39.5%、左回旋支(LCX)13.0%。在既往PCI1年后,除了阿司匹林的应用率无明显变化(93.8%比100%,P=0.113)外,全部患者均停用了氯吡格雷,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调脂药的比率明显降低(与PCI后1年内比较,分别为46.9%比75.0%,P=0.001;34.4%比70.8%,P=0.001;28.1%比77.1%,P=0.000)。61例患者的罪犯病变特点: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19.7%),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6例(9.8%),非支架内血栓43例(70.5%),没有支架内再狭窄因素引起。AMI距既往PCI的时间:1个月以下者13例(21.3%),除了1例因术后3天在另一支冠状动脉发生斑块破裂外,其余均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个月~1年者16例(26.2%),其中4例为晚期血栓形成,12例为非支架内血栓;1年以上者32例(52.5%),除了2例为支架内晚晚期血栓形成,其余30例均为非支架内血栓因素。结论既往PCI患者A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冠心病二级预防对减少PCI术后AMI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619例直接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236例和对照组(<65岁)383例,全部入选患者行PCI术后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的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用于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左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血肌酐水平、LVEF值、无复流、支架的数目是老年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患有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3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血清肌酐浓度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即造影剂肾病组(CIN组)58例,非造影剂肾病组(非CIN组)312例,回顾性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58例发生CIN,发生率为15.67%;相关分析发现年龄(r=0.193,P〈0.001)、Ⅱ型糖尿病(r=0.104,P=0.045)、肾功能不全(r=0.331,P〈0.001)、糖尿病肾病(r=0.150,P=0.004)、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r=0.164,P=0.002)、贫血(r=0.127,P=0.015)、利尿药(r=0.300,尸〈0.001)的使用与CIN发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手术前后使用利尿药为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和手术前后使用利尿药是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在进行PCI治疗前应进做好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酐相对正常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入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PCI术且肌酐相对正常(≤1.5mg/dl,1mg/dl=88.4μmol/L)患者972例,观察此类患者CIN的发生率、临床危险因素及院内死亡率。CIN的诊断标准为:接触对比剂后48~72h内血清肌酐浓度升高>0.5mg/dl(>44.2μmol/L)或者较原基础值升高25%以上,并排除其他诱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结果 972例患者中,CIN发生率为13.9%。CIN(+)组与CIN(-)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年龄>75岁(χ2=28.91,P=0.005)、女性(χ2=5.500,P=0.019)、低蛋白血症(χ2=11.953,P=0.002)、LVEF<45%(χ2=4.103,P=0.043)、急诊PCI(χ2=39.874,P<0.001)、使用利尿剂(χ2=23.654,P<0.001)、MehranCIN积分(t=-2.419,P=0.01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肌酐相对正常患者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急诊PCI、使用利尿剂、术后低血压(分别是OR=2.3,95%CI1.4~3.8,P=0.001;OR=2.8,95%CI1.8~4.2,P<0.001;OR=1.8,95%CI1.1~2.8,P=0.016;OR=2.5,95%CI1.1~5.6,P=0.025)。CIN(+)组比CIN(-)组院内死亡率显著增加(5.1%比0.3%,χ2=17.590,P<0.001)。结论术前肌酐相对正常患者行PCI术后仍可能发生CIN,且增加其死亡率;这些患者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急诊PCI、使用利尿剂、术后低血压;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充分的肾脏保护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住院期间行经PCI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及处理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靶病变形态学、术中球囊扩张等24个变量与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的关系。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并发糖尿病者,多支病变,B型、C型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15mm,夹层组高于对照组;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比例夹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球囊扩张次数夹层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长度>15mm、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病变直径狭窄率、球囊扩张次数是PCI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靶血管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15mm、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球囊扩张次数是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的预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行PCI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 252例,将未发生心肌再梗死的患者2 176例作为无再梗死组,发生早期再发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再梗死组,对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4%,且以男性为主。与无再梗死组比较,再梗死组糖尿病患病率和入院时血糖水平较高,心功能较差、血管狭窄程度较重,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分级较差,术后血栓形成和夹层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密切相关。结论高龄、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是早期再梗死的高危因素。针对合并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应进行积极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12月~2006年8月接受PCI的77例左主干病变的病例资料,2006年8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包括造影及电话随访。结果即刻成功率100%,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0.5~54(12.95±10.31)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支架内无狭窄;20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例术后30天出现支架内亚急性血栓;10例分别在1~12个月造影时显示支架内再狭窄,其中4例发生在左主干支架内,其余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远端,并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余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1例复发心绞痛,接受药物治疗。结论对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是可行和安全的,并有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91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应用氯吡格雷)和B组(65例应用噻氯匹定),对比观察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监测凝血指标),随访有无心血管事件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比较,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的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和随访的心血管事件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08)。结论氯吡格雷在PCI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效果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长期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592例冠心病患者PCI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96(3~57)个月。MACE的发生率为7.6%,全因性死亡率为2.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有PCI方式、近段病变、参考血管的直径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年龄、有心肌梗死史及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可预测全因性死亡,术后未戒烟及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结论:高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或置入金属裸支架、小血管病变、近段病变和对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的依从性差是预测PCI后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血运重建组)55例,无再次血运重建组(无血运重建组)223例,比较2组的病史、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对复发胸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与无血运重建组比较,血运重建组第一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50.9%vs 14.3%,P=0.030)、心功能≥Ⅱ级(34.5%vs9.0%,P=0.020)、室壁运动异常(72.7%vs 26.9%,P=0.03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9.1%vs 40.4%,P=0.010)等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复发胸痛(OR:2.49,95%CI:1.16~5.00,P=0.02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OR:1.12,95%CI:1.00~1.22,P=0.043)是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OR:0.25,95%CI:0.15~0.90,P=0.040)和双支病变(OR:0.22,95%CI:0.07~0.53,P=0.006)较冠状动脉3支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风险低。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随访提示,复发胸痛、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是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Ischemic 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ccur commonly and are among the major limitations of the procedure. Both platelets and thrombin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response to the arterial injury that follow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ischemic complications of the procedure. Aspirin and heparin are essential treatments for the patient undergo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Novel thrombin and platelet inhibitors are being developed that may be useful for improving both acute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6.
A patient is described in which excimer las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s performed inside a suboptimally expanded stent due to nondilatable calcified plaque. The use of excimer laser facilitated full expansion of the stent with a ballo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术前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成功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的UAP患者15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6例和无狭窄组141例,回顾性分析2组性别、年龄、术前收缩压、糖尿病、TC、吸烟、体重指数、体力活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COX回归模型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hs-CRP和HAMD评分明显升高(P0.01);伴有抑郁症状患者hs CRP明显高于无抑郁症患者(P=0.002)。校正UAP患者术前收缩压、吸烟、糖尿病、体重指数影响后,术前hs-CRP(OR=9.205,95% CI:2.986~28.378)、TC(OR=3.762,95% CI:1.348~10.497)、HAMD评分(OR=1.376,95% CI:1.098~1.724)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结论 PCI术前hs-CRP、TC水平和抑郁症状是UAP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A 47-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angina, and coronary angiograms showed a significant organic stenosis with spasm in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for the organic lesion in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Symptom of angina due to coronary artery spasm recurred, even without restenosis at the site of successful angioplas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