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腹部手术高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高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方法 、效果. 方法 术前准确评估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戒烟、术前训练、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理护理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结果 腹部手术高龄患者痊愈率98.82%,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2.94%,平均住院天数15 d.结论 加强腹部手术高龄患者护理对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同期与分期双髋关节置换所引起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性研究目前存在着争论。 目的:比较同期双髋关节置换与分期双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双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81例,分期双髋关节置换术31例,以分期组年龄性别构成从同期组81例患者中1∶1匹配抽取31例,与分期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术前全身合并症和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期组统计两次手术的累加值)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匹配后同期组和分期组的术前全身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围手术期同期组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分期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前应仔细评估术前全身状况,充分说明手术风险,并积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高龄食管癌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对42例高龄食管癌患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手术切除率97.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病死率4.8%.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估,严格控制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颈胸二切口术式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997-06/2008-06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新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5~91岁,平均82.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加压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发展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优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组(P < 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较短,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置换后关节功能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PFN钉置入内固定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关节置换是否可以运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PFN钉置入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 方法:选择青海省藏医院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年龄75~87岁,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内科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①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率均少于PFN组(P < 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但在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方面优于PFN钉内固定组,近期髋关节活动度要优于PFN钉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诊疗中心实施脑保护下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22例超高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80-85岁,平均81.8岁.21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放置1枚支架;1例左侧颈动脉狭窄合并左椎动脉狭窄同时进行了治疗,分析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 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术中出血1例,1例术后10小时出现心跳骤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1%,高于可以接受的6%,对所有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按mRS评分0分20例,7分1例,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高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于2002-01/2008-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共10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过程中回顾分析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对置换前、后的X射线结果及随访过程中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以评价患者近期疗效。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3.4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42例,平均96.4分;良50例,平均85.7分;中10例,平均74.5分;差6例,优良率85.2%。X射线结果显示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及下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降低手术风险。置换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加深,减少和避免其发生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对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报道虽多,但着眼点片面、样本量过少、统计学意义差、基础试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相混淆、研究方法及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报道不一致,各抒己见。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对策,从而降低发生率。 方法:回顾分析1 780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种、合并症、患髋既往手术、麻醉、手术时间、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术后患肢训练、防血栓药物、并发症指标进行统计,采用SPSS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1 78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有深静脉血栓136例。年龄、合并症、麻醉、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因素与深静脉血栓有相关性(P < 0.05)。高龄、高血压或糖尿病、全麻、骨水泥固定、输全血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应用是保护因素。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控制慢性合并症、术前做好评估、术中操作精细、术后积极预防治疗及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2005-12/2008-1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81~97岁;均为急性摔伤,其中左侧8例,右侧9例。按照Evans-Jensen分型:ⅡA型2例,ⅡB型10例,Ⅲ型5列。全部患者均实施了人工股骨头置换,假体采用Depuy提供的S-ROM人工髋关节系统。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及置换后住院天数,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及髋关节活动度。17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置换时间平均61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平均435 mL。3 d内离床者2例,7 d内离床者13例,余2例于置换后2周离床。住院时间平均19 d。全部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4.5~36.0个月,平均13.7个月,住院期间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15例日常活动接近受伤前,1例持续低热,考虑有泌尿系感染,没有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例因心肌梗死于置换后4.5个月死亡。关节屈曲90°~110°,所有患者除2例在助行器辅助下室内活动,3例因脑梗死住院外,其余置换后生活均可自理。提示S-ROM型组配式股骨假体显著缩短了置换时间,减少置换中出血,尤其对于高龄患者具有明显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人工全髋假体和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的选择上存在争议。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假体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远期生物相容性反应及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方法:2002-01/2006-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一科收治的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实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60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全髋置换组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全髋关节置换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1±3.5)岁,合并内科疾病18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5.1±6.4)岁,合并内科疾病35例。①人工假体选择:16例假体采用德国Link公司及美国Zimmer公司产品,44例为北京蒙太因公司提供的人工关节。②术者资质:手术均由本科从事人工关节专业工作≥ 10年高年资医师作为术者完成,术者资格符合岗位技术标准要求。③置入后评估: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7个月,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随访。 结果:①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的比较: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2例患者在术后5年出现髋臼壁磨损而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无切口感染,无关节脱位,无假体松动。②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各有1例在术后出现患侧髋部红肿、疼痛,经证实无假体周围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③关节功能随访比较:平均随访37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9.8±8.6)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72.7±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50.2±24.3)min,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05.8±22.1)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990.1±184.6)mL,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量(680.5±154.7)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出现髋关节疼痛及髋臼磨损等生物相容性反应的几率较低,是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 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 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者的负重功能,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和内固定哪种治疗方法更适合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呢?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8-08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二科室完成。 对象: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内固定治疗组25例。 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采用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切口,采用第3代标准骨水泥技术,以便使骨质与骨水泥良好接触及假体牢固固定。内固定组采用仰卧位,外侧入路,常规行内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在术后1,3,6个月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效果.方法 为36例高龄患者认真进行术前准备,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及康复指导,防止并发症,以便达到手术的预期效果.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高龄人的特点,术前术后为病人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及康复指导是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6月,采用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79例。根据AO分型,A1型5例,A2型26例,A3型3例。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79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9月。两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住院时间=0.061,P术后并发症=0.67,P评分=0.813),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PFNA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 结论 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年来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很多。文章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4-01/2009-10。检索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纳入标准:①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及诊断方法。③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章。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5篇。 结果: 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基本已达成一致意见,发病机制主要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或郁滞)、血管壁的损伤。高龄、心脑血管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手术是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治疗主要有机械性和药物性预防两种方法,机械性疗法无药物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但对高风险患者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需结合药物预防性治疗以获得较确切的治疗效果。低分子肝素已成为人们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是目前最常用、效果最可靠的手段。 结论:对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性治疗已受到医务界的极大关注,掌握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对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方法:选择2000/2005湘雅医院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患者27例33髋,均经Gibson入路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全部采用Link公司Ribbed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比较髋关节置换前后Merle D’Aubigne评分及髋关节活动范围。 结果:27例33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平均21个月。X射线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髋关节疼痛消失。各向运动良好。患者术后Merle D'Aubigne评分平均17.3分(16~18分)。 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可放宽手术年龄限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术中采取恰当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33例高龄(80岁以上)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其中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31例,保守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手术采用额颞部钻孔引流术。结果所有3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随访影像学检查较满意,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为14.7 d,术后再出血4例,包括急性脑实质出血3例及急性硬膜下出血1例。此外,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高龄患者CSDH病情隐匿,诊断困难,病情变化快,术后并发症多。因此,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必要的沟通及长期随访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措施. 方法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7岁,既往有脑出血9例,脑梗死5例,脑血管疾病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4年,伴肢体偏瘫14例,全部患者伤前可独步或扶拐行走.手术原因是摔倒致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例.结果 术后2年1例患者死亡,其余复查随访平均时间2年6个月,总满意率为79.6%,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关节脱位2例,髋痛1例,假体松动1例. 结论在完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患者可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偏瘫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且患肢肌力在4级以上时,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是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烟雾病(MMD)血管搭桥术后脑梗死发生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取血管搭桥术治疗的565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应用阿司匹林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406例)和未应用阿司匹林组(159例,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和术后3个月内脑出血的发生情况等,以明确阿司匹林在MMD术后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入院、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状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结果 565例患者中,26例诊断为术后脑梗死,其中阿司匹林组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2%(13/406),术后3个月内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2%(5/406);对照组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2%(13/159),术后3个月内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6%(1/159)。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内发生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mRS评分及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01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10-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2010-04)及所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假体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现并发症、髋关节残余疼痛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纳入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624例高龄患者(>60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实验组32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295例。Meta分析发现:①全髋关节置换组在疗效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OR=2.88和95%可信区间为(1.84, 4.49),P < 0.05]。②实验组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WMD=43.35和95%可信区间为(23.96,62.74),P < 0.05]。③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WMD=336.36和95%可信区间为(196.34,476.37),P < 0.05]。④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54和95%可信区间为(0.29,1.02),P > 0.05]。⑤实验组髋关节残余痛少于对照组[OR=0.30和95%可信区间为(0.18, 0.50),P < 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原发髋关节疾病和较强活动能力者。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持续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论证强度较弱,尚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