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64例上下颌骨不同类型骨折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伤后6h~8h内和24h~48h之后配合高压氧治疗。同时选择相似骨折病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证实;经高压氧早期配合治疗者,骨折断端骨痂形成早、愈合快。高压氧治疗在24h以后者骨折愈合比早期有明显差异。高压氧促使骨折早期愈台的原因,可能与高压氧能及时提高局部氧分压,促使血液循环的早期建立;促使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纤维合成等使骨折早期愈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兔眼角膜移植术后基质层愈合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7只家兔建立自体与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24h到6个月透射电镜观察伤口部位基质层,结果显示:1-7d,伤口两侧角膜细胞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胞体增大,富含粗面内质网、微管、微丝、高尔基体发达,术后2-6周,伤口部位大量胶原纤维合成,交叉排列呈网状,以后排列趋规则;6个月时在某些局部已呈平等排列,此时仍有成纤维细胞存在。在超微结构和愈合进程方面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杆基本一致。对角膜移植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人眼翼状胬肉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col Ⅲ)及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表达。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5例翼状胬肉组织及8例正常球结膜组织中MMP-3、LN、col Ⅲ的免疫学定位及表达情况,用Masson及VG染色法检测各标本中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的分布情况。结果HE染色:翼状胬肉组织上皮下基质中存在结缔组织的增生和血管形成;基质浅层存在一无定形物质透明区及粗糙的颗粒样嗜酸性物质,在翼状胬肉体部深层基质中存在粗糙的纤维组织;正常球结膜组织细胞排列整齐;基质为疏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其间可见成纤维细胞,散在少量中性粒细胞、毛细血管;Masson染色:翼状胬肉浅层基质中存在致密的胶原纤维染色,深层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存在变性样改变;VG染色:翼状胬肉组织深层基质中存在大量变性的胶原纤维,其间夹杂黑色的弹性纤维;免疫组化染色法:MMP-3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呈强表达,成纤维细胞中呈中等强度表达,血管内皮细胞中未见表达;LN在血管壁中呈强表达,在上皮细胞基底膜中呈中等强度表达,在整个基质中未见明显表达;col Ⅲ在整个翼状胬肉基质中呈强表达。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ECM的成分较正常球结膜发生改变,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变性、胶原纤维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col Ⅲ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增加,LN及胶原纤维可能对翼状胬肉中血管形成、细胞粘附和迁移及ECM重建起作用;MMP-3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增加,其对ECM成分的降解作用可能有助于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向角膜中央侵袭。  相似文献   

4.
可吸收接骨板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可吸收性聚乳酸内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将24例下颌骨骨折分为条件接近的两组,分别行可吸收接骨板内固定和微型金属接骨板内固定。结果:可吸收内固定术后骨折段的稳定性好,骨折的愈合正常,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与微型金属接骨板的疗效相似,且近期内无明显的异物反应,无任何疼痛、不适。结论:在下颌骨单纯性线性骨折治疗中,可吸收性高分子聚合物微型接骨板和螺钉是一种比金属接骨板更理想的骨折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5.
对胎鼠无瘢痕愈合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无瘢痕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微丝排列稀疏;而成年鼠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表现为明显的肌成纤维细胞特征,提示不同的成纤维细胞表型参与了两种愈合过程。对胎鼠无瘢痕愈合手术操作过程进有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64例上下颌骨不同类型骨折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伤后6h~8h内和24h~48h之后配合高压氧治疗。同时选择相似骨折病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证实:经高压氧早期配合治疗者,骨折断端骨痂形成早、愈合快。高压氧治疗在24h以后者骨折愈合比早期有明显差异。高压氧促使骨折早期愈合的原因,可能与高压氧能及时提高局部氧分压,促使血液循环的早期建立;促使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纤维合成等使骨折早期愈合有关。  相似文献   

7.
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在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临床检查、X片检查评价聚乳酸夹板、螺钉系统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中的作用。结果:骨折愈合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对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治疗颌面部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方法,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应用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共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间钢丝结扎固定61例,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53例,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固定22例,对比观察手术前后X线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骨间钢丝结扎固定组治愈率为85.25%;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组治愈率为96.23%;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固定组治愈率为100%。[结论]微型钛夹板和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坚固内固定方法治疗颌面部骨折效果明确、可靠,操作简单易行,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微型钛夹板较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经济,患者易于接受,适宜推广应用,是颌面部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扩张后皮肤组织自身修复过程动态观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扩张后皮肤慢性损害的动态修复过程,方法 选用7kg左右的狗为实验动物,实验分为扩张后即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对照组共6组,2超微结构的观察及胶在揎量分析等研究手段。结果 发现扩张刺激可致皮肤慢性损害,早期修复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胶原合成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成纤维细胞结构渐趋稳定,密体、密斑消失,胞浆减少,微粒纤细;大部分胶原纤维恢复正常的网状结构,但部分胶原纤维排列紊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烧伤瘢痕的超微病理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4例正常皮肤,20例增生性烧伤瘢痕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增生性烧伤瘢痕与正常皮肤在超微结构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增生性烧伤的超微病理变化表现为:瘢痕上皮细胞间水肿;皮肤附件缺如;成纤维细胞及成肌纤维细胞增殖、功能活跃;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致密分布,其胶原纤维表面有粘多糖沉积,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或半闭塞。研究增生性烧伤的超微结构对于阐明其瘢痕增生的机理及探索其防治方法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均一期采用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经随访评价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经6个月~2年随访,15例中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复位良好者12例,欠佳者3例。10例骨折获完全愈合;3例骨折不愈合,出现局部骨质吸收;2例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优4例,良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60%。结论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一定程度上可获得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的较好效果,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痛苦及对局部血运的再次破坏。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仍需二次手术行人工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超氧化物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本文检测了实验性骨折前后大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变化,并观察了使用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后,骨折部位骨痂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骨折后大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低于骨折前(P〈0.05);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使早期骨痂内毛细血管含量增加,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基质钙化迅速,完全,骨性骨痂发生早。认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生物可吸收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用生物可吸收固定材料(PDLLA/CMP)对20只兔(平均3.5 kg)股骨下端骨折进行髓内固定. 固定各2, 4, 8, 12和24 wk分别取骨折愈合区骨痂一组进行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①骨折第2周炎性反应期结束;②成纤维细胞出现在2~4 wk,成骨细胞出现在4 wk;③胶原纤维结构正常;④24 wk时骨细胞超微结构正常,无退变现象. 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进行骨折内固定,骨折愈合细胞进程无明显变化;成骨过程活动正常;特别在较长时间固定后,骨细胞形态、结构无退变表现. 结论:用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物进行固定,其骨折愈合的超微结构表现与传统理论之间无明显差异,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可吸收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胆管损伤愈合过程中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方法 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动物模型后,于术后3d,1,3wk,3,6mo取材分别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结果 光、电镜显示:炎性渗出期较长,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肌成纤维细胞(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免疫组化: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及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和细胞膜;α-SMA表达于MFB质、平滑肌组织。结论 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的32只糖尿病足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表皮生长因子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每组16只。将2组实验用兔大腿部切除10 mm ×7 mm矩形区域全层皮肤,一组局部创口连续涂抹表皮生长因子(EGF),用量从始至终为1 mL,1次/d( A组);另一组不施加干预( B组)。15 d后沿超出创面外缘2 mm处取下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并作Masson染色、HE染色、电镜观察及内源性EGFmRNA检测。结果(1)光镜下A组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聚集成群,轮廓较清晰,细胞外基质丰富,胶原纤维束排列密集而有序,可见大量血管生成,组织分层愈合良好;B组可见创面愈合缓慢,胶原纤维稀疏,组织结构不明显。电镜下A组可见成纤维细胞体积大、形态完好、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细胞周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有序;B组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内容物少,周围胶原纤维稀疏,排列混乱。(2)内源性EGFmRNA检测发现:A组EGFmRNA的灰度相对值为109.31±177;5.17;B组EGFmRNA的灰度相对值为61.59±177;4.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可能机制为外源性的EGF上调了局部组织中EGF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以注射性肌挛缩症动物模型为过度愈合范例,对注射性肌挛缩症的病理改变及其与细胞膜标志酶及胰岛素受体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该病病理改变为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属过度愈合范畴。在注射药物1周内,以横纹肌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未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纤维沉积,细胞膜标志酶活性及胰岛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率均低;1周后伴随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不断增加的同时,细胞膜标志酶及胰岛素受体亦逐渐增高。以上结果表明,过度愈合的发生可能与细胞膜标志酶及胰岛素受体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纤维化垂体腺瘤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选择4例垂体腺瘤病例进行电镜观察,其中纤维化腺瘤2例,非纤维化腺瘤2例.结果电镜下:(1) 纤维化垂体腺瘤主要的超微改变是:肿瘤细胞成分少,排列松散;间质内可见长梭状的成纤维细胞,其周围分布有其分泌的大量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内可见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及丰富的线粒体等细胞器及大量微管、微丝.(2) 非纤维化垂体腺瘤主要的超微改变是:肿瘤细胞成分为主,排列密集,未见明显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结论电镜观察表明胶原纤维的大量增多是纤维化腺瘤的形态学特征,成纤维细胞可能是胶原的主要产生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局部组织大体观察、组织学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比较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 connector, SMC)和不锈钢板内固定后对于软组织界膜的影响,初步评价SMC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对临床既往骨折后经SMC或不锈钢板内固定病例13例经随访发现骨折取得骨性愈合后,于内固定取出术中取与金属密切接触的局部软组织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SMC组局部软组织结构致密规则,炎症反应较轻或无,微观结构观察见为规则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细胞周围可见排列规则致密、纵横交错的胶原纤丝;钢板组软组织结构多数紊乱,局部组织发黑或发灰,微观结构观察胶原纤维增生,透明变性,结构紊乱,并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或异物反应(异物巨细胞反应、纤维素样坏死)存在. 结论:SM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19.
可吸收材料在手部骨关节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铭杨  余东 《中原医刊》2004,31(11):15-15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在手部骨关节骨折病例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52指手部骨关节骨折的病例应用可吸收内固定棒和缝线治疗,在骨折解剖复位后依AO内固定原理进行固定棒的应用,和可吸收线十字法或张力带法捆绑固定。结果:30例52指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没有局部积液和窦道形成,随访3月-2年,没有变态反应发生,骨性愈合与金属内固定物相同。固定位置与手术预期一致.结论:作者认为,应用可吸收材料治疗手部骨关节骨折,操作简单,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无金属腐蚀引起的组织刺激反应,免除二次手术的痛苦,减少患者的经济损失,减少感染机会,减少并发症。尤其在涉及关节软骨面骨折上的应用,达到了金属内固定物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早期的关节活动,在手部骨关节骨折的治疗上应用比金属内固定物更合适。  相似文献   

20.
报告32例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多段粉碎性骨折,骨折感染,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以及骨缺损,骨不连等四肢难整复性骨折治疗。认为利用骨外固定治疗合并有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四肢骨折,可以大大促进伤肢的功能恢复;结合有限的内固定使骨折固定更加牢稳,既有利于伤口愈合,又可促进骨折愈合;对合并有严重脏器损伤或其他疾患不能进行内固定者,应用骨外固定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对严重骨折不能一期固定者,进行临时骨外固定可给二期内固定提供良好的机会;在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或骨不连中,采用骨外固定进行矫正,能促进骨折愈合;在骨折感染的治疗中,结合伤口置管冲洗,能促进感染伤口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