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2.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3.
刘学  居防 《四川中医》2014,(3):28-29
<正>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笔者将从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跷脉的生理功能、"胃病则阳跷穴满"等理论探讨跷脉调理失眠的机理。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灵枢·脉度》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  相似文献   

4.
阳脉属奇经八脉之一。能统领诸阳经,调节诸阳经气血。使气血流灌身形。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阳脉者,亦起于足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对某些疑难顽症针取阳脉穴可谓提纲契领,执简驭繁,确有独到疗效。两足阳,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本于仆参,郄...  相似文献   

5.
卫气循行的路线为:平旦自肾经循阳跷脉上行至目,按太阳、少阳、阳明、阴跷的顺序运行,复合于目,一部分散溢于外;夜间自阴跷入肾经,入肾,循于五藏,阴经。  相似文献   

6.
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明代医家李时珍因"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而加整理补充,著《奇经八脉考》一书。其云:"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此论说明了奇经系统包罗人身,连及八极,孕育了奇经八脉辨证体系之雏形。奇经八脉辨证能将脏腑、六经、气血、八纲等辨证方法融于一体,是根据八  相似文献   

7.
《内经》论治失眠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中琳 《国医论坛》2003,18(3):15-16
失眠 ,又称不寐 ,《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为各种原因导致神不守舍所引起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关于失眠的机理和治疗 ,散见于《内经》多个篇节 ,今撷其要者 ,浅述于下。1 失眠的发生机制1 .1 卫气夜不入阴 ,阳跷脉盛 《内经》认为 ,生理情况下 ,卫气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行于阳则寤 ,行于阴则寐 ,从而产生人体有规律的正常睡眠周期 ,此过程中跷脉受卫气的影响而参与调节睡眠。《灵枢·脉度》云 :“跷脉者……属目内眦 ,合于太阳 ,阳跷上行 ,气并相还则濡目 ,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亦谓 :“阳跷阴跷 ,阴…  相似文献   

8.
阴跷脉考辨     
有关跷脉的理论最早散栽于《黄帝内经》,《难经》有相对详细的论述,后世医籍基本都依从上述医经之论。直至北宋张紫阳《八脉经》有关奇经八脉的论述与前人有所不同,并着重强调了阴跷一脉的特殊性,而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一书中的跷脉理论已臻完善。1、循行分布。阴跷脉是足少阴肾经之别出,起于然骨之后方,上内踝前方,沿下肢内侧上行到阴部,经腹部、  相似文献   

9.
黄红 《陕西中医》2001,22(3):178-178
申脉、照海穴首载于《甲乙经》,分别是阳跷脉及阴跷脉的起始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文献中虽有两穴左右主客相配的记载,但同侧相配运用未见经传。笔者据《奇经八脉考》中“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理论,结合阴阳学说中疾病皆因于阴阳失衡的观点,将二穴作为调整阴阳的对穴主治常见的腰腿痛,疗效明显,兹报道于下。 1.针刺法 二穴与皮肤呈30度夹角向上斜刺0.5~1.0寸以得气为度。 2.常用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足三里,三阴交;湿邪下注者配阴陵泉、公孙;肝肾亏虚者配太溪、阴谷;腰痛若伴大腿部足阳明经放…  相似文献   

10.
论跷脉与睡眠61004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李敏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阴跷脉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内踝上面,直上沿大腿内侧,经...  相似文献   

11.
不寐总由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而导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调控着人体睡眠节律,使其顺应自然界的昼夜变化,若卫气运行通道不畅或卫气亏虚可使睡眠功能异常。卫气出入阴阳的关键通道为跷脉,跷脉的循行连目入脑,具有司双目开阖、调控睡眠的作用。若跷脉畅通则卫气正常出入阴阳以司睡眠,若跷脉阻塞则卫气滞留不得入阴导致不寐。通过选取跷脉经气所发之处的"照海""申脉"及经气所归之处的"睛明""风池",并配合"泻阳补阴"的针刺方法,可促使卫气正常出入及跷脉功能恢复正常,使阴阳相交,从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阴跷脉起于足根内侧 ,沿内踝而上 ,经下肢内侧 ,循躯干腹面上行 ,穿过锁骨上窝 ,沿喉结旁、鼻两侧 ,止于眼内眦的睛明穴 ,与阳跷脉会合。道家认为阴跷穴又名会阴 ,位于前后阴之间 ,在人体经脉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内丹修炼家称之为生死窟、虚危穴、复命关等等。它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 ,任脉由会阴而行腹中 ,督脉由会阴而行背中 ,冲脉由会阴而行足少阴 ,故此穴一动 ,诸脉皆通。同时它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 :“凡人有此八脉 ,俱属阴神 ,闭而不开 ,惟神仙以阳气冲开 ,故能得道。八脉者 ,先天大道之根 ,一之…  相似文献   

13.
从跷脉和脑府相连,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脉,跷脉主司肢体运动,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阴缓而阳急,跷脉有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的生理功能等方面,论述跷脉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性,从而为从跷脉辨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申脉乃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照海乃足少阴肾经与阴跷脉的交会穴。阴阳跷脉均足于跟中,分别行于下肢的阴侧和阳侧,向上交会于眼部。跷脉的功能主要为"司目之开阖"和主肢体运动。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照海与申脉相配治疗多寐和肢体运动障碍病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多寐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营卫的生成、分布与循行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⑴明确了营气与卫气的生成源头及组成。即营气之源头在中焦脾胃,其组成包括:水谷之精气和自然之清气;卫气之源头在下焦肾,其组成包括: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和肾中之精气。⑵明确提出营气循行有两条路线,分别为经络路线与血脉路线。⑶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对卫气循行的3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卫气有2种运行状态,其一为全身散布,由内而外的运行状态;其二为循经运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的运行模式。⑷以太极阴阳消长变化模型对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进行了重新解读。⑸对于卫气昼行于阳的路线提出主干与分支说,其循行主干是:起于目,沿太阳膀胱经之主干下行至足小趾,然后由小趾入足心,上内踝,走跷脉上行复归于目。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一部分)与跷脉。其他循行的阳经均是分支。⑹提出卫气的循行方向存在多向性。另外,除了理论上的认识外,本文还对"避""脉""随"等相关文字对内经原文中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脉诊通常采用独取寸口诊脉法,这一诊法通常取患者双手的寸口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即左为阳,右为阴。用于脉诊时,则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脉义简摩·三部分配脏腑》曰:"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心肝为阳脏,配于左手;肺脾为阴脏,配于右手。肾为阴阳水火同居之脏,根据其体阳、体阴分别位于左手、右手[1]。五脏六部脉还体现了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始载于《内经》。《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  相似文献   

18.
姚俊丽  高志强 《新中医》2015,47(11):255-256
<正>肝经的走向及其在体表的分布在《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龙胆泻肝汤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首载自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笔者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根  相似文献   

19.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20.
照海穴之记载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1]".又名阴跷穴、漏阴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和阴跷脉交会穴,系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临床应用广泛,李梴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穴的重要性.本文综述古今资料,略谈个人见解,抛砖引玉,以期促进照海穴乃至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