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亿峰  吴刚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05-107
目的:研究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术前MRI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55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右侧小脑半球20例,左侧小脑半球22例,小脑蚓部10例,小脑扁桃体区3例。囊性型38例(69.1%),强化后囊壁未见强化33例,囊壁强化5例。实质型17例(30.9%),实质肿瘤呈稍长混杂T2、等T1信号,9例瘤体周围水肿。结论:充分了解小脑血管母细胞瘤MRI的不同表现形式,能提高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后颅窝肿瘤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0岁(4-65岁).CT检查23例,其中14例同时作增强扫描.MRI检查24例,19例同时作增强扫描.结果:听神经瘤10例,脑膜瘤5例,转移性肿瘤4例,星形胶质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4例.髓母细胞瘤3例.大部分后颅窝肿瘤的CT和MRI具有特征性表现.CT对显示肿瘤钙化较敏感.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MRI可以三维成像,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及邻近情况.结论: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年龄、肿瘤好发部位及相关影像资料,才能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评价MSCT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过去1年在我院就诊的47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胃部肿瘤24例,小肠肿瘤14例,肠系膜肿瘤7例,大肠肿瘤2例;其中有恶性GIST病例28例,CT表现为:肿瘤的直径5cm以上19例,瘤体内坏死5例,肿块边缘分叶状4例;良性19例,肿瘤直径在5cm以下,边界十分明显且清晰,密度相当均匀。所有病例都有CT检查敏感性,准确定位93.6%(44/47),定位的准确达到87.2%(41/47)。结论:GIST病例具有影像特点。GIST的检查方法是CT检查,CT检查可对GIST进行准确定位与定性,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脑表浅肿瘤的CT 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诊断特征.材料和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大脑表浅肿瘤80例,行CT、MRI检查.结果:少枝胶质瘤47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瘤10例,节细胞胶质瘤1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5例,多形黄色细胞瘤3例.结论:脑浅表肿瘤存在影像特征,CT及MRI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球肿瘤CT和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眼球肿瘤的CT及MRI表现,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4例行CT及MRI检查。结果:CT表现视网膜母细胞瘤21例,其中17例见点状、片状或块状钙化;结节状肿块4例,视神经增粗4例,伴视神经孔增大2例,增强后有强化;葡萄膜黑色素瘤9例,其中8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T2低信号,增强后轻到中度强化;4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伴玻璃体混浊,轻度强化。脉络膜转移瘤1例,MRI表现为等T1、T2信号,无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可显示眼球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邻近组织的侵犯,两者结合有助于眼球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为提高CT诊断肾母细胞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CT表现特点。结果 20例肾母细胞瘤均发生于肾内,其中葡萄束状的肾母细胞瘤1例,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5%。CT影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实质性肿块15例(75%),囊实性3例(15%),囊性2例(10%),伴坏死12例(60%),出血6例(30%),钙化1例(5%);残肾在肿瘤周围呈现新月形或半环形表现,所有病例均出现肾盂、肾盏移压、变形、分离、旋转、扩张等改变,其中6例可见肾盂、肾盏发生破坏。肿瘤侵犯、压迫后残存肾呈新月形强化为典型CT表现。6例平扫肿瘤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且密度不均匀,偶有钙化、出血,增强后肿块表现为低一中度强化,与相邻正常肾实质密度差异更大。3例发现有肺、肝转移,6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膜后大血管受挤压4例、被包绕3例。结论 CT能较准确地发现恶性肾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可以帮助肾肿瘤不同类型之间的鉴别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MRI表现,判断CT、MRI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肾上腺腺瘤27例,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髓样脂肪瘤5例,肾上腺囊肿3例,转移瘤31例,节细胞神经瘤、原发淋巴瘤各1例。27例腺瘤在MRI反相位(OP)图像上的信号强度都有明显下降;除髓样脂肪瘤外,非腺瘤的信号强度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MRI能诊断大部分肾上腺肿瘤,两者的诊断价值相似,MRI对较大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2例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医治疗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析并总结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在CT下的表现特点,并探讨CT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中,有22例患者为副节瘤,其中9例为嗜铬细胞瘤,7例为良性副节瘤,6例为恶性副节瘤肿瘤;有16例患者为神经鞘来源肿瘤,其中8例为良性神经鞘,6例为恶性神经鞘,4例为神经纤维瘤;有14例患者为交感神经源性肿瘤,其中8例为神经母细胞瘤,4例为节细胞神经瘤,2例为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结论:临床上诊断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时,可以根据肿瘤的好发部位、CT表现、患者年龄、临床资料等进行分析,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在手术前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性病变的MR表现,提高MR对鞍区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性病变,分析其MR信号特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38例鞍区肿瘤性病变垂体腺瘤30例,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转移瘤1例,脊索瘤1例,根据病变部位、信号特征及强化特征,大部分病例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MRI是评价鞍区肿瘤性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认真分析其MRI表现,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东莞市常平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32例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及MRI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2例患者接受CT及MRI检查后总诊断准确率为93.75%,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88.89%,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5.65%。CT及MRI检查对于盆腔囊实性病变来源诊断的准确率为90.63%。4例子宫来源的患者有3例为子宫肌瘤变性,1例为子宫内膜癌;3例盆腔感染性病变患者中有1例为卵巢脓肿合并输卵管积脓,1例为阑尾脓肿,1例为盆腔脓肿;24例卵巢来源的患者有9例为卵巢囊肿,3例为卵巢畸胎,8例为卵巢囊腺癌,4例为卵巢囊腺瘤。结论:CT及MRI用于诊断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良好的定位、定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CT特征,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3例,均行CT平扫和/或多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只做平扫,平扫+增强扫描者8例,对所有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3-例肝母细胞瘤中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者12例、多发性肿块者1例;肿瘤位于肝右叶者10例、肝左叶者2例、跨越左右叶者1例;斑点、条形钙化者1例;瘤内坏死者10例;8例增强检查病例中,肿块均见强化,以不均性强化为主,多表现为片状、结节状强化,部分者可见肿瘤包膜及瘤内分隔强化,与平扫相比CT值上升约24HU-40HU;门脉和/或下腔静脉受侵者6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者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2例、肝内转移者1例、双肺内转移者1例。结论CT上肝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及体征、AFP检查等大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CT平扫显示肿瘤位于腔内或腔外生长,密度均匀,内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出血致肿块密度不均,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均匀。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场MRI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和价值。方法:应用0.35TMR仪检查和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血管母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影像特征,并借助病理学分型,探讨病理学分型与影像学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4例血管母细胞瘤中,颅内12例,脊髓2例。其中大囊小结节型10例,实质型4例。颅内幕上1例,幕下11例,脊髓2例分别位于C456和T45平面。主要特征为后颅窝大囊小结节病灶,病灶实质部分与脑脊膜有关,病灶内外粗大的血管流空信号。对MRI分型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结论: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对显示肿瘤实质部分和提高定性诊断率有重要价值。影像分型和病理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价值和意义尚须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和CT及MRI表现分析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其MRI、CT表现的情况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20例、复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10例,均为单发性病灶,其中包括14例左侧单发病灶者,16例右侧单发病灶者;5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在10厘米以上,15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在5至10厘米,9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在9厘米以下。其中26例患者病灶不光滑,其病灶光滑者占有4例;实性肿块的患者7例,囊性肿块的患者4例,其实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瘤肿块患者19例;表现为明显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4例,伴随子宫多发性小肌瘤患者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2例,胸腹盆腔积液患者1例。3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及肿块。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在MRI、CT诊断下均有显著的影像表现及临床体征,临床中应将影像学诊断结合临床,机体内激素情况,以此判定颗粒性细胞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典型脊柱结核并脊髓受压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对误诊、误治达3.2~18个月的36例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之病史、临床及影像检查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诊断中20例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10例被误诊为脊柱转移瘤,6例被误诊为非结核性感染。CT、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给予抗结核及手术治疗后获较满意恢复。结论:非典型眭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可出现明显局限性,临床缺乏典型表现。CT、MRI检查可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即时抗结核治疗及手术人路选择提供依据。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从重庆市荣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中,随机抽取52名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特征、诊治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所选52名患者中,先天性囊肿3例,潴留囊肿2例,假性囊肿15例,实体假乳头状肿瘤4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8例,黏液性囊性肿瘤11例,浆液性囊性肿瘤9例。其中,18例患者无临床症状,34例患者均表现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发热等症状。CA19–9检测在胰腺囊腺癌与囊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00%、55.00%,CA125检测在胰腺囊腺癌与囊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38%、25.00%。CT、MRI、超声内镜检查术(EUS)、B超等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46.15%、63.46%、65.38%、23.08%。52名患者诊断后均接受手术进行治疗,分别采取囊肿切除术、内引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节段性胰腺切除术、胰体切除术等进行治疗,治疗后痊愈率为96.15%。结论:胰腺囊性病变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度,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常采用CT、MRI、EUS、B超等检查方式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相关疾病,多种影像学方式结合诊断能够极大的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率,治疗胰腺囊性病变治疗的关键为早诊断并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MCT 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50例MCT患者,采用CT检查诊断,分析其CT影像特点。结果:CT显示36枚瘤体呈不规则形;9枚瘤体均合并甲状腺炎症,经CT平扫无法显示瘤体形态;CT见41例患者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发生均匀强化;34例患者甲状腺边缘呈中断征,7例患者边缘呈连续状态。18例患者瘤体钙化,其中14例患者瘤体呈细颗粒状钙化,4例患者瘤体呈粗颗粒和斑块钙化。15例患者瘤体内部钙化,3例患者瘤体周围钙化。淋巴结转移多分布在Ⅳ区、Ⅵ区,无脏器浸润和远处转移。结论:CT检查对M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掌握MCT的CT影像特点,利于及时发现微小甲状腺癌,但甲状腺炎会影响MCT的诊断,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对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实施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赣州市肿瘤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接收诊治的骨肿瘤软组织肿块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与CT诊断,分析MRI与CT诊断的效果。结果:MRI的诊断符合率显著优于CT;恶性肿块的侵袭性和水肿等表现和良性肿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肿瘤软组织肿块患者分别实施MRI和CT检查,CT检查诊断率显著低于MRI,而MRI在诊断中能够更好的分辨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的差异,有助于提升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46例,术前均施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结果:46例胃肠间质瘤病变位于结肠1例、回肠2例、食管3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8例、胃27例。经病理诊断良性12例,交界性8例,恶性26例;以病理结果为对照,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准确率为91.30%。观察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其良性与交界性及恶性病灶在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生长方式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为肿瘤病灶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G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有无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结果:35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胃体17例、贲门胃底14例、胃窦4例。肿瘤内部密度多不均匀,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钙化4例。瘤体最大者14cm×10cm×9 cm。肿块位于胃腔内13例,突向腔外者13例,同时向胃腔内外生长者9例。17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增强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