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治疗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65例和股动脉组65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桡动脉组术后局部出血、肢体水肿、患者不适情况发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组(P均0.05)。结论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路径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临床应用中还需选择恰当的器械,掌握熟练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急诊PCI全程介入术患者146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73)和观察组(n=73).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26例急诊PCI术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的护理。方法患者均采用PC I使急性坏死受损心肌血运重建,并给予积极的术前、术中、术后全程全方位护理。结果 26例患者急诊PC I术后血运重建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早治疗,损伤的心肌恢复越好;术中护理配合得当,可提高PC I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三种不同路径对冠状动脉介入的诊治方法,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284例,其中经尺动脉途径32例,经桡动脉途径168例,经股动脉途径91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失败原因和并发症。结果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成功率,股动脉组100.0%,桡动脉组6.4%,尺动脉组96.9%。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组为(8.425±6.395)%,桡动脉组为(2.282±1.971)%,尺动脉组为(3.125±1.975)%。失败原因:3例是因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改尺动脉径路成功,3例桡动脉痉挛改尺动脉径路成功,1例尺动脉痉挛穿刺失败改股动脉穿刺成功。结论经尺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和经桡动脉径路一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介入诊疗路径。不仅可作为部分患者的首选穿刺血管,也可作为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脏介入治疗成为必然.该术式是目前世界上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经穿刺桡动脉具有并发症少、无需卧床制动、大大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已被患者广泛接受.我院2008年1-6月对265例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诊断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对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配合精心护理,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5 2例AMI患者中2 6例接受PCI治疗,2 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PCI组血管开通率为1 0 0 %,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 4 .5±8.7,溶栓组血管开通率为6 2 %,LVEF为5 2 .2±9.2 ,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 5 )。结论 AMI直接PCI较溶栓可使梗死相关血管充分开通,更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之后的早期康复治疗,对其心脏射血分数的影响研究分析。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之后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的药物治疗、护理、康复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与护理,并辅以早期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曲组患者手术后,接受了常规的药物、康复治疗与护理,以及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后,对其心脏左室的射血分数,进行测定计算,其结果可知:术后当前两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对其进行复检,可知观察组分数显著上升,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其急诊施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予以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好转,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患者均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病例,将患者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采用单双号形式分为治疗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对照组(静脉溶栓),各组纳入35例患者,比较疗效、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210例AMI患者行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 135例(64.3%)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前壁梗死较下后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但无统计学意义;下后壁梗死较前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P〈0.01)。6 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 h~12 h开通者(P〈0.01),且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较多见。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直接PCI术中发生率较高;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再灌注的时间影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冠状动脉内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收治的82例AMI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观察组PCI术中给予冠状动脉内用药并采用常规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流灌注、心电图指标、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室率、QT离散度均低于对照组,ST段回落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血流灌注、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CI术中冠状动脉内用药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心电图指标与心功能,提高心肌灌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缩小梗死心肌范畴,防止心肌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和预后。目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应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是一项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之一。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们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患者16例,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从而使患者积极地配合了医生的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136例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在球囊扩张病变血管后经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0.15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24 h,对照组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PCI术后即刻校正的TIMI帧数(CTFC)、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及术后随访半年时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CTFC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MPG分级2级以上获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LV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诊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改善心肌微循环水平的灌注和心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行PCI的AMI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常规行PCI,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3级血流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FC、c Tn 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d、14d观察组LVE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行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促进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恢复,对AMI治疗和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治疗的成败和预后主要取决于存活心肌的多少,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坏死的心肌是急性心梗治疗的关键。急诊冠脉介入是目前急性心梗早期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30例患者的临床实践观察,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不同年龄段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3个年龄段(年龄≥85岁、60~74岁和75~84岁),并根据患者行PCI采取的不同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途径(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组236例和股动脉途径(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TFI)组2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年龄术中相关情况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年龄≥85岁比较,两组中年龄60~74岁和75~84岁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增高,术后12、24个月心脑血管事件(maior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降低,TRI组中更换穿刺途径例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与TFI组比较,TRI组各年龄段患者的更换穿刺途径例数增多,动脉穿刺时间、导管插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延长,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I组年龄60~74岁和75~84岁患者术后24个月MACE发生率降低,而年龄≥85岁术后24个月MACE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TRI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上PCI的首选途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心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PCI术后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西药常规加益心饮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每搏输出量(s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LVEF及sv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益心饮能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伴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破格救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病死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心源性休克效果较好,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当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但其近期死亡率已有所下降,这得益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随着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2、2009)”的制定及更新,越来越多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急诊PCI手术,有更多的患者可以在早期开通皿管,但对围手术期中医药的干预尚无相对明确的认识。为此,笔者将临床中发现的一些证候特点及其辨证论治的思路作一阐述,期望抛砖引玉,丰富中医药在PCI围手术期的施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AMI行PCI术后无复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直接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kg,3min内缓慢推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5ml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5min、10min采用通用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血流分级评价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情况,观察术后2h、12h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术后7天内出血情况及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10minTIMI3级血流恢复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心电图ST段均明显下降,12h后治疗组仍有明显改善并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7天内出血率及30天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参麦注射液治疗AMI行PCI术后无复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