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62例心肌梗死后行PCI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因素。结果对62例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压<90/60mmHg、<45岁、血糖>6mmol/L患者的RA发生率较高(P<0.05),动脉压力波形异常、手术时间>1h、多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血流TIMI 0级患者的RA发生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前心绞痛为RA保护因子,病变血管血流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为RA的危险因素。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其梗死前心绞痛为RA保护因子,病变血管血流分级与发病至手术时间为引发RA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郭观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55-15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住的120例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作种类、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83%。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降支梗死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为主,右冠状动脉梗死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缓慢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为主。AMI后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6-12h开通者(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再灌注早期更易发生。快速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前降支梗死患者,缓慢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和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就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与罪犯血管、梗死面积、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及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64例患者中76例发生RA(46.3%);年龄与出现RA的几率呈直线相关,年龄越大越易发生RA;梗死6小时内行直接PCI术者中R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梗死后6~12小时行直接PCI术者;缓慢型RA好发于下壁和(或)后壁梗死患者,快速型RA好发于前壁梗死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2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并不明显,而以再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多源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维颤动为主.结论 急诊PCI术中RA发生率与罪犯血管的部位及AMI发生至冠脉再通时间有关.RA一般短期预后良好.术后2小时内再发恶性心律失常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直接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207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n=159)和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n=48),比较2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心肌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根据是否行PCI及PCI治疗的时机将两组再分别分为未行PCI组、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比较组间死亡情况的差异及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肌酸激酶(CK)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肺动脉收缩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2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后均能使血浆BNP水平及LVEDd较术前下降(P<0.05),但直接PCI治疗术后血浆BNP水平更低、LVEDd改善更明显(P<0.05).未行PCI治疗的患者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行直接PCI及延迟PCI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直接PCI治疗后心室重构改善明显,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点及防治。方法1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左前降支组(LAD)33例、左回旋支(LCX)组11例、右冠状动脉(RCA)组32例,统计干预不同的冠状动脉中RA的发生情况。结果127例患者中76例发生心律失常,其中12例患者出现2种以上心律失常。LAD组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多见,RCA组发生缓慢心律失常多见,部分患者需临时心脏起搏、直流电复律等。结论AM I患者急诊PCI术中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RCA病变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及严重心律失常多见,LAD病变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多见。需熟练应用临时心脏起搏、直流电复律、利多卡因等防治R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3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在27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中,共有10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与冠脉血管病变特点相关。前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下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64例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阿托品及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复律。8例快速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胺碘酮后恢复窦性心律。11例发生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急诊PCI术中发生率较高;其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急诊PCI术的护理观察、抢救配合和术前的充分准备对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成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血管再灌注治疗的价值。方法:14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分A组(3 h内)32例,B组(3~6 h)65例和C组(6~12 h)47例。对比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梗死相关血管情况、冠脉病变范围及支架植入情况,并随访梗死后2~5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再灌注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患者比例、饮酒患者比例、入院至IRA开通时间、抗凝用药、溶栓治疗、PCI前外周血WBC升高、梗死前24 h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前室性心律失常、PCI前cTnT升高及出院时LVEF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脉)发生率、冠脉病变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采用雷帕酶素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均取得满意的血管再灌注。③本研究中不同IRA开通时间组间除B和C组各有1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外,3组在随访期内均无其他主要心脏事件发生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血管再灌注治疗极大地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进一步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急性单纯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及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的患者122例,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比单纯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双支病变、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P<0.05);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患者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容易出现心衰、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室上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而且死亡发生率高(P<0.05).结论 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行急诊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梗死相关动脉分组,比较各组间的RA发生率;按发病至开通冠状动脉时间分组,比较各组间的RA发生率。结果:113例行急诊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中54例患者于术后出现了RA,发生率为47.79%;不同梗死相关动脉的RA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死血管开通时间的RA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6 h组最高。结论:AMI患者介入术后RA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与梗死相关动脉和再灌注开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通过分析发现RA患者与未发生RA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管再通距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6h的患者其R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管再通距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为6--12h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x2=5.30)。③RCA梗死患者的RA发生率高于LCX梗死患者和LAD梗死患者,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9、4.56,P<0.05)。另外,RCA梗死患者缓慢性RA的发生率高于LCX梗死患者和LAD梗死患者,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0,5.81,P<0.05)。结论:血管再通距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和梗死部位是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性右心梗死患者PCI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对58例下壁及右室心梗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存在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分为两组: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低缓组)与无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无低缓组),低缓组PCI术前进行液体复苏、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无低缓组PCI术前给予输液、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低缓组术中发生低血压的程度和(或)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无低缓组术中发生率高,两组患者在PCI术中低血压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有效减轻PCI术中低血压严重程度,减少心源性休克发生,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可达龙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可达龙,观察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29.2%)明显低于对照组(5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达龙对RA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6例AMI患者经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76例符合冠脉再通标准,为再灌注组,60例未达到冠脉再通标准,为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发生频率、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组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缓慢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未灌注组(P<0.05或0.01),再灌注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第2~4h明显高于未灌注组,从第8h开始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0.01或0.05),再灌注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均<0.01)。结论再灌注组和未灌注组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频率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再灌注可减少AMI心脏性事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早期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病人90例,根据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给药时机不同,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入院后立即通过静脉给予负荷量...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晚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血管病变特点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24例与非糖尿病组72例。观察冠脉病变特点及随访12个月的PCI的疗效。结果:①糖尿病组患者冠脉血管多支病变、复杂病变及远端血管病变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致死性心梗再入院率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②非糖尿病组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糖尿病组改善不明显,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与术后12个月均无明显变化(P>0.05)。③两组手术成功率,心源性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受累范围弥漫而广泛,病变严重和复杂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其远期获益受限;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PCI术仍是安全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213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组(126例,服用常规药物)和PCI组(87例,PCI 常规药物),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程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住院期间MR的发生率为28.6%,下壁心梗M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4.5%vs 22.3%,P<0.01).平均随访8.8个月后MR的总发生率为35.4%,PCI组MR发生率较住院期间无显著变化(26.4%vs 27.6%,P>0.05),而常规药物组MR发生率较心梗急性期有明显增加(43.7%vs30.2%,P<0.01),且明显高于PCI组(P<0.01).PCI组LVEDd、LVEDV、LVESV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而LVEF高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其他部位心梗患者易出现MR;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MR发生率有增加趋势.PCI通过改善血流及左室重构,可降低或至少不增加M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  代勤  虞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2):104-10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 2 4小时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0 7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在发病 <6小时内接受重组链激酶 (思凯通 )溶栓治疗 ,根据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 ,分为T波倒置和T波未倒置组 ,并且记录两组的CK -MB、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观察T波倒置与其的关系。结果 溶栓治疗后 2 4小时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倒置组与T波未倒置组相比血清CK -MB峰值出现时间明显提前 (P <0 .0 1) ,峰值显著下降 (P <0 .0 5 ) ,且大多数伴随着ST段迅速回降 (P <0 .0 1)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例数增加 (P <0 .0 1) ,T波倒置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T波未倒置组 (P<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可以作为冠脉再通的又一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结果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Gensini评分、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II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STNR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因素(P〈0.05)。STNR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TR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STR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与术后STNR密切相关,STNR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渐进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改良再灌注对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方法: 95例AMI患者,开通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渐进IP组36例,IP组35例,常规再灌注组24例。渐进IP组:采用预扩张球囊在梗死血管闭塞处,通过球囊充盈/撤压实施IP,3次球囊充盈/撤压时间分别为1 min/1 min,30 s/30 s,15 s/15 s,然后再持续恢复冠脉供血;IP组:球囊充盈1 min、撤压1 min,循环3次实施IP;常规再灌注组:用球囊扩开闭塞血管后持续恢复冠脉供血。比较3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等的变化。 结果: 渐进IP组和IP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使用药物转复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再灌注组\[室性心动过速(5.6%、5.7% 与25.0%,P<0.05),窦性心动过缓(41.7%、45.7%与79.2%, P<0.05),使用药物转复率(11.2%、17.1% 与41.7%, P<0.05)\];3组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分别为(57.6±19.5)%、(56.3±17.7)% 与(46.1±22.7)%,P<0.05;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24.39±5.21)帧、(25.10±8.72)帧与( 31.74±8.41 )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分别为(91.9±81.2)U/L,(94.1±72.7)U/L 与( 117.4±81.6)U/L,P<0.05。结论: IP能显著地减少右冠状动脉闭塞的AMI患者直接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渐进IP有更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心肌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效应及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ST段抬高AMI(STEMI)并首次行PCI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心肌缺血后适应(MIP)组和常规PCI组.MIP组患者给予临时起搏、药物、低压扩张罪犯血管病变处.常规PCI组开通罪犯血管后若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则采取常规处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PCI总手术时间、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的回落值.结果:2组患者ST段回落值、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P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及PCI总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治疗中MIP可使再灌注心律失常更短时间内结束,并且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