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取出变性髓核,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髓核组织三维图像结构。结果显示,髓核中的胶原束、胶原纤维有不同排列。原胶原纤维组织及多糖的颗粒分子形态结构与正常人腰椎间盘髓核对比,胶原纤维形成的原胶原纤维,其网眼吸附蛋白分子及蛋白多糖、胶原组织均呈退行性改变,胶原纤维化合并钙化,原胶原纤维纵横纹6nm。同时可见,胶原纤维有断裂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胶原原纤维形成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制备肌腱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人工腱,于术后3、6、9、12、16周取出,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自体腱形成过程中,先后有一级、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形成。结论 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人工腱植入区肌腱断端和腱膜下的腱细胞去分化,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并在细胞外生成一级胶原原纤维,再逐级融合形成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最终多数腱细胞胶原化而消失。  相似文献   

3.
Ⅲ型胶原在人和大鼠肝纤维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深入研究Ⅲ型胶原在纤维化听意义,本工作应用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人体慢性肝病和大鼠肝纤维人模型(早期)肝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不同阶段的表达产物(前胶原mRNA,前胶原端肽和胶原蛋白)作定性、定量和定位检测,同时对I型胶原作相应观察,兼以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分别作为贮脂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标记。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早期和活动期主要是Ⅲ型胶原合成增多,并证明间质细胞特别是炎症活动区窦旁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蛋白在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冠状动脉内的分布和表达,探讨Ⅰ、Ⅲ型胶原增生及其比例变化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HE、天狼星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人冠状动脉不同类型病变及年轻人和老年人斑病变的Ⅰ、Ⅲ型胶原的分布进行比较观察;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正常及班块病变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随着病变的进展,冠状动脉内膜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分本增多,同时斑块病变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高;②年轻人斑块平滑肌细胞增殖较活跃,并以Ⅲ型胶原增多为主,老年人斑块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大多以Ⅰ型胶原增多为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增多相关;动脉壁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状态、Ⅰ和Ⅲ型胶原的增多及其两者间的比例变化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演变、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胶原原纤维形成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制备肌腱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人工腱,于术后3、6、9、12、16周取出,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自体腱形成过程中,先后有一级、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形成。结论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人工腱植入区肌腱断端和腱膜下的腱细胞去分化,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并在细胞外生成一级胶原原纤维,再逐级融合形成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最终多数腱细胞胶原化而消失。  相似文献   

6.
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检测的简易方法。方法应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的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黄或红色,呈致密的条束状,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Ⅲ型胶原纤维为绿色的细纤维,散布于Ⅰ型胶原周围,呈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经图像分析,其中Ⅰ型胶原占(73.95±3.22)%、Ⅲ型胶原占(22.13±3.57)%。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偏振光是一种观察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含量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组织的三维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9名手术病人的腰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组织,作扫描电镜观察。观察结果,髓核的胶原纤维排列呈不规则的网状结构、胶原纤丝间有较大的空隙。胶原纤丝直径在0.1~0.2μm。胶原纤丝上附有直径0.003~0.02μm的颗粒分子。胶原纤丝示有特异性周期的带状结构。纤维环呈分层状排列整齐紧密的胶原纤维结构。胶原纤维层间有少许胶原纤丝相连。胶原纤维分层厚为1.77~3.22μm。纤维环胶原纤丝直径与髓核的相同。正常椎间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扫描电镜观察,未见有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Ⅲ型胶原在纤维化中的意义,本工作应用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人体慢性肝病和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不同阶段的表达产物(前胶原mRNA、前胶原端肽和胶原蛋白)作定性、定量和定位检测,同时对Ⅰ型胶原作相应观察,兼以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分别作为贮脂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标记。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早期和活动期主要是Ⅲ型胶原合成增多,并证明间质细胞特别是炎症活动区窦旁贮脂细胞及其相关细胞是肝纤维化时主要的胶原生成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患者CT影像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GGO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GGO患者,根据病理表现分为浸润前病变、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分析总结患者GGO的影像学表现对GGO病灶的病理切片行Masson染色、Ⅳ型胶原染色和维多利亚蓝染色,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病理表现的差异以及病理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GGO患者中,浸润前病变13例,微浸润性腺癌3例,浸润性腺癌14例。磨玻璃结节中浸润前病变、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结节直径依次增大,实性成分依次增多,分叶、毛刺、支气管充气征等依次更多见;在血管集束征的肺结节与供血血管关系方面,浸润性腺癌多为Ⅲ型,浸润前病变多为Ⅱ型。Ⅳ型胶原染色和维多利亚蓝染色提示浸润性腺癌肿瘤组织中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呈不同程度的缺失,而Masson染色可见浸润性腺癌胶原纤维增生且肺浸润癌中央可见纤维瘢痕。进一步分析病理与影像特征,结果提示肿瘤组织中有明显纤维瘢痕的患者的肺结节与供血血管的关系多为Ⅲ型。结论对于持续存在的GGO,病灶直径越大、实性成分越多,其恶性疾病可能性越大。在肿瘤逐步进展过程中,肿瘤细胞破坏肺泡壁周围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进一步浸润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分泌胶原纤维,形成肿瘤组织中的纤维瘢痕,这可能为血管集束征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胶原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也是体内分布最广的蛋白质之一,几乎占人体总蛋白量的1/3。差不多每一种疾病过程都涉及到在胶原合成和(或)分解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对胶原代谢及其调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的意义。近年来,在胶原蛋白的分类,胶原分子的超微结构和化学结构,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组装、降解及其调节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本文试图将国外有关胶原原纤维的合成、降解及其调节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