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2型糖尿病病机。方法:钻研中医经典,从厥阴病病机、乌梅丸方证精髓、糖尿病临床辨证及应用等方面阐述乌梅丸治疗糖尿病的病机。结果:厥阴病属于肝体肝用不及之病,乌梅丸既能补肝体,又能疏肝用,为厥阴病的主方。以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能补肝体阴虚不足,还能疏肝调脾、除燥热,和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机一致,可获良效。结论:乌梅丸能补肝阴、疏肝用、温脾寒、除胃热,是调理肝脾阴阳气机的代表方剂,临床巧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具有温脏补肝,调理阴阳的作用,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吾师李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乌梅丸的应用,只要抓住其实质,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1 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李士懋教授常说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以方示法,临床审症求因,辨证测机,法随机出,依法施治,凡是符合乌梅丸适用病机———肝虚而寒热错杂的,无论何证都可广泛的应用乌梅丸。2 谨守病机、寒热错杂临证遣方用药、审因测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特色。寒热错杂的病机,临床并非少见,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凡厥阴肝虚而形成的寒热错…  相似文献   

4.
泄泻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乌梅丸作为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从肝木与脾土的关系出发,乌梅丸具有抑木安土之功,能够治疗风木克土泄泻;从五脏的角度分析,乌梅丸病机为肝热脾寒,临床中能有效治疗寒热错杂泄泻。然而以乌梅丸的各种药物性能而论,乌梅丸又能大暖脏寒,可以治疗阳虚甚重,脏寒泄泻;以阴阳关系和病程而言,乌梅丸具有平调阴阳之用,能够治疗阳虚失摄,阴虚久利。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临床运用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考其所主证候 ,联系脏腑病机来看 ,主要是肝脾二经病变。以肝病为主 ,肝病传脾 ;或脾虚肝旺 ,表现为肝热脾寒之证。几年来 ,本人在临床上遇到符合上述病机的疾患 ,以乌梅丸为基本方治疗 ,均取得满意疗效。现选择病案 3则 ,与同道交流。1 萎缩性胃炎合胃底贲门炎李某 ,男 ,4 8岁 ,1998年 9月 2日初诊。患胃病多年 ,数月前在某部队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 ,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贲门炎 ,用药效果不显而来就诊。患者消瘦神疲 ,胃脘部时有嘈杂感 ,食后上腹胀痛不适 ,甚则泛恶 ,呕吐涎沫 ,肢冷便溏…  相似文献   

6.
总结陶夏平教授采用乌梅丸合痛泻要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陶师认为湿热内蕴、脾肾亏虚、肝脾不和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治以温清并用、调和肝脾,以乌梅丸合痛泻要方为基础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刁军成教授认为绝经综合征病机以肾气虚衰,天癸亏竭,肝肾不足为主。肾阴阳的虚衰,导致肾之阴阳偏盛偏衰现象,从而导致脏腑阴阳失调。临床证型以肾阴阳失调为主,累及心、肝、脾等脏腑,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证,故治疗大多从调整阴阳着手,以调整阴阳为主兼以调肝养心健脾,辨证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研究颇有成就,尤其是对其中厥阴病篇乌梅丸理解深刻独到。本文以陈修园著述合集为蓝本,分别从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方证、厥阴病欲解时等理论出发,联系古今医家,采众家之长,深入剖析其使用乌梅丸的心识体会。陈修园认为厥阴代表了两阴之尽、一阳之生,其病机寒热错杂,包括风气上扰、少阳相火内发、肝肾阴寒之证。乌梅丸主治脏寒,为统领厥阴各证之总方且擅治久利,其组方以柔养肝木、敛戢风气、苦寒下逆、温补肝肾、调补中焦为主旨,并针对肝体阴用阳等生理特点补气和血,与张仲景提出的治肝之大法完全契合。此外,各疑难杂症于下半夜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者都可以考虑选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9.
肠息肉病机错综复杂,通过对厥阴病病机及临证特点的探讨,认为肠息肉病位当属厥阴,病机重在阴阳气不相顺接、气机升降失常,终表现为肝风内扰、寒热错杂之象。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组方用药酸苦合法、寒温并用,能温清并补,同时重用酸收以突出敛肝息风之功,恰合肠息肉之病机,因此治疗上可用乌梅丸加减化裁。举病案2则以为例。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方首见于《伤寒论》第338条,该条描述蛔厥的证候,并与病机属于脏寒的脏厥相鉴别。正因为张仲景以乌梅丸治疗蛔厥证,所以《方剂学》将本方归于驱虫剂,这显然是片面的。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用之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本文通过探讨厥阴头痛的病机及分析乌梅丸的方义,以阐述乌梅丸对其确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章浩军教授以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灵活运用六经辨治经行泄泻病,认为其病机当责之为太阴脾土不运、厥阴肝木不疏而致,可分为"太阴证""太阴厥阴证""厥阴证"三个证型,分别选用理中丸、当归芍药散、乌梅丸加减治疗,临床上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加减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则热,阴气内盛则厥,故厥热更迭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阳气不能升发敷布,阴寒内盛;又肝中内寄相火,相火不得敷布,相火内郁。笔者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多年,在临证中体会到某些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也是寒热更迭错杂的一种表现,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脉证治篇经典方,随着"经方热",乌梅丸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以及现在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乌梅丸可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发现符合乌梅丸寒热错杂病机,厥阴病特点的患者,均可考虑用乌梅丸,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同时发现乌梅丸可作为"精神调节剂"治疗因肝气不舒或者阳气馁弱致使肝用不及而出现肝气郁结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非仅为蛔虫内扰所致。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分析六经之功能,并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可证“阴枢”实为厥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有顺接阴阳之功,故其可治疗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之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二者同源,均参考了《汤液经法》所载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补泻诸方及救逆方之组成有规律可寻,均依文中所载“汤液经法图”而成,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该文通过探索“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及药物五行归属,以“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剖析乌梅丸,可证乌梅丸主要作用于肝、脾、心三脏,依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此三脏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以乌梅丸论治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所致之情志病有据可循,文末亦列举概述近年乌梅丸治疗情志病的报道。该文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情志病提供了思路及依据,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古方亦能为今用。  相似文献   

16.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功,主蛔厥,又主久利。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异议,认为其既为厥阴病主方,亦可用于疑难杂症。作为理肝重剂可泄木安土,用于肝脾、肝胃不和之诸证;同时亦将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等集于一身,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寒热错杂之虚证肢厥,则可救逆迴厥,临证还须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临床应用当以气升降失和为依据,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认为乌梅丸寒热刚柔、补泻升降并用,泻厥阴、和少阳、温太阴、护阳明,涉及肝胆脾胃心包等脏腑,但重在治肝而偏于潜敛。指出,乌梅丸对不是厥阴病提纲诸症及蛔厥久利证,如头痛、眩晕、口苦、痛经、崩漏、带下、失眠、心悸、癫狂痫等内妇儿外感内伤疑难杂症,只要辨证符合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病机的厥阴病临床特点,就可应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8.
总结郭亚雄治疗小儿汗证经验。郭亚雄认为小儿生理、病理与成年人不同,更易出汗;小儿汗证基本病机为“心肝郁热、脾肾虚寒,脾寒胃热、虚实夹杂,表虚不固、营卫不和”,临床诊疗以“首辨脏腑,再辨寒热虚实”为切入点,以“清上温下、调肝和中,清热化寒、以平调之,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为治法,以经方“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及桂枝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附医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19.
李士懋教授对肝阳虚和厥阴病的独特认识,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对肝阳虚一证认识的不足,扩大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范围。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厥阴病之主方是乌梅丸,并据平脉辨证临床经验明确提出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指征:(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弱之脉。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2)症见由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两条具备,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李士懋的认识还原了厥阴篇的本来面目,并为乌梅丸的临床运用搭建起了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吕文  邢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55-1956
乌梅丸 ,出自《伤寒论》 ,原治蛔厥、久利。笔者根据乌梅丸药物组成 ,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治疗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取得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病机分析消化系统疾患发病多由烦恼嗔怒、抑郁瞀闷、意欲不遂 ,初伤气分 ,肝郁气滞 ,肝气太过 ,戕伐脾胃 ,导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病理 ,即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或饮食不当 ,暴饮贪杯 ,胃气受损 ,土虚则肝木易乘 ,同样可以引起上述的病理变化。表现出胃脘疼痛、嗳气、腹胀、泛酸等症状。脾不足则湿内生 ,湿郁化热 ,湿热内蕴 ,可见恶心甚则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